阿壩建州60周年,“雪山草地”滄桑巨變。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阿壩州從半封建半農奴制社會一躍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經歷了建州初期的艱苦創業,沐浴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化雨,經受了千年不遇特大地震災害的嚴峻考驗,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在新中國成立前極端貧窮落后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6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915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1960年的72元增加到2012年的5770元,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長足進步,人民生活實現歷史性跨越。
站在新起點,我們將全力抓好“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奮力推進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確保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著力縮小“兩個差距”。一是堅持“增量提質、跨越發展”的總體取向,確保經濟增速快于全省、全國,力爭“十二五”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人均GDP超過50000元,大幅縮小經濟發展差距。二是將群眾增收作為重中之重,確保“十二五”末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0元,城鎮居民收入保持全省中上水平,大幅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扎實打牢跨越基礎。堅持立足州情,強化投資帶動,完善基礎設施,加速物質積累。著力提升公路、強推鐵路、拓展航空,加快建成紅原機場、汶馬高速、成蘭鐵路等重大工程,打通旅游內環線,提升農村道路標準,完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成為連接祖國大西南和大西北的重要通道。全面推進能源、通信、生態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十二五”力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00億元。
——打造生態經濟高地。依托豐富的自然生態、旅游文化、水能礦產等優勢資源,以綠色生態為核心,以推進資源深度開發和就地轉化為途徑,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在全省“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中有所作為。
壯大特色效益農牧業,成為川西北高原優質食品生產基地。向半山高半山拓空間,擴大優質蔬菜、特色水(干)果、釀酒葡萄等特色產業基地;在牧區結合草原生態保護,加快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和規范專合組織,實施品牌戰略,加強市場營銷,將特色農牧業培育為農牧民穩定增收的產業。
壯大綠色循環工業,成為清潔能源開發和資源轉化先進地區。到“十二五”末,建成和在建水電裝機超過800萬千瓦,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以園區為平臺,以技術創新為關鍵,集中集約發展鋁、鋰、硅、晶體新材料、電子磁材、鹽化工等支柱產業,扶持壯大農畜產品加工、中藏醫藥、民族工藝品生產等特色產業,建成2~3個“百億”綠色循環產業園區。
壯大旅游和現代服務業,成為國際國內知名旅游勝地。以九寨溝、黃龍等核心景區為龍頭,以精品旅游村寨為基點,以特色文化為內核,大力推進“全域、全時、多元”景區建設,豐富旅游產品,完善旅游業態,帶動三產繁榮,促進就業增收。到2016年,年接待海內外游客達到28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90億元,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超過40%。
——建設幸福美麗家園。堅持將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從加大公共財政民生投入等入手,加強民生改善長效機制建設和制度安排。在全面改善群眾生活條件的基礎上,以培植產業、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為重點,推進“幸福美麗家園”建設成果鞏固和提升。深入實施藏區民生專項、連片扶貧攻堅等工程,促進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均衡發展,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有效滿足群眾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有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環境。切實轉變作風,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回望過去,幾多豪邁。展望未來,我們將拼搏前行,譜寫下偉大中國夢阿壩新篇章,創造出更加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