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來,阿壩州工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實現發展大轉變,總量大跨越、質量大提升、改革大突破、結構大調整、園區大發展。2013年,阿壩州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阿壩州工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經過建州六十年來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先后經歷“六五”、“七五”期間的經濟整頓,“八五”期間的產業結構初步調整,“九五”時期“一體兩翼”經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十五”期間國有企業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實,“十一五”初期工業強州戰略的強力推進,“5.12”汶川特大地震以來災后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的戰略機遇,實現了全州工業經濟原地起立、發展起跳和豪邁崛起,工業步入了既快又好的加速發展期,在實現跨越中逐步成為全州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在新的歷史時期繪就工業領域新的輝煌和奇跡。
發展實現大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由于支持國家基本建設、構建國民經濟體系等歷史原因,根據國家生產力布局,阿壩工業初興,就形成森林工業主導地位,按計劃經濟要求統調統分木材等資源。1952年森工產值占全州工業產值的93%。其后四十余年里,木頭工業一直支撐著阿壩工業和財政。1998年“天保工程”實施,森林工業及木材加工業全面停產,全州工業逐步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面對嚴峻現實,為振興阿壩民族工業,州委、州政府不等不靠,帶領全州人民,立足富甲一方的水電資源和礦產資源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及時調整產業結構,確立了以水電產業為龍頭,帶動其他工業發展的新思路。以草坡電站建設為起點,拉開了全州水電開發的序幕,先后建成了甘堡電站、理縣電站、太平驛電站、紅葉一級電站、紅葉二級電站、銅鐘電站、福堂電站、天龍湖電站等,其中草坡電站、太平驛電站、福堂電站被分別譽為全州工業發展史上的“啟蒙”工程、“翻身”工程和“希望”工程。
2003年以后,阿壩州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工業經濟徹底改變了以傳統的木材采運為主的工業格局,形成了以水電為主導,高載能、天然藥業和綠色食品加工業為支撐的工業經濟新格局。電力企業對全州工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十五”末的2005年,全州水電裝機達207萬千瓦,電力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5.6億元,占全州工業的84.1%。與此同時,高載能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累計年生產能力(設計)達到75萬噸。
“十一五”前期,阿壩州深入推進實施工業強州發展戰略,圍繞打造工業產品加工、農畜產品加工、旅游產品加工“三條龍”,延伸產業鏈,堅持走以加工業為主的新型工業發展道路,不斷取得阿壩工業發展新的進展和成效。2007年,全州GDP105.1億元,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占到了總量的43.2%,對全州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4%。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阿壩工業遭受毀滅性打擊,工業經濟運行全面癱瘓,交通、電力等工業生產要素遭到嚴重毀損,在建的一批水電站和重大工業項目受到極大影響。全州受災企業達到830戶,占全州中小企業總數的83%,全州9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87戶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54.6億元。全州工業奮斗幾十年積累的成果幾乎毀于一旦。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社會各屆的大力支持下,全州工業戰線經過艱難的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阿壩工業經濟化危為機,再次步入產業振興、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總量實現大跨越
穩定發展期(建州至建州50周年)
2003年(建州50周年),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戶,當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0.4億元,首次邁上10億元臺階,比1952年(建州前一年)增長156倍。
加快發展期(建州50周年至地震前)
地震前的2007年,全州全部工業增加值達32.0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98億元,堅實站穩20億元大臺階,比2003年增長1.59倍。
崛起振興期(地震及重建以來)
2012年,全州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81.2億元,比2008年增長6倍(比2003年增長7.8倍);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8.5億元,創造四年連跨四個大臺階的奇跡,比2008年增長6.1倍(比2003增長7.1倍),2009年以來,增速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工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大幅提升,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08年的17.2%提高到2012年的39.8%,提高22.6個百分點(比2003年提高19.3個百分點);工業對全州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7%,成為全州經濟快速發展、跨越提升和民生建設、維護穩定最強有力的經濟支撐。
2013年以來,全州工業經濟繼續保持逆勢上揚、高歌猛進的良好勢頭。1~4月,全州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3億元,同比增長24.1%,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2.3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主要產品產量實現大幅增長,其中:飲料酒增長26.0%,碳化鈣(電石)增長51.4%,中成藥增長101.4%,鐵合金增長91.3%,黃金增長33.3%,發電量增21.4%。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總產值過億元企業12戶,總產值達33.66億元,占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63.3%。截至2013年5月底,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93戶,比2012年增加18戶,為全州工業經濟的穩步增長增添了新的動力,工業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態勢更加明顯。
質量實現大提升
截至2012年底,全州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5戶,擁有總資產483.13億元,比2008年增長1.35倍(比2003年增長5.46倍)。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1.58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8.24億元,比2008年增長1.93倍(比2003年增長5.34倍)。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44.11,產品銷售率91.8%。
今年以來,全州工業經濟效益逆勢上揚、持續攀升。截至4月底,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01億元,同比增長35.9%,增速居全省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1.9個百分點。
改革實現大突破
自2003年起,阿壩州以“三個百分之百”(即100%觸動產權、100%轉換職工身份、100%轉換經營機制)為目標全面展開國有企業改革,大力實施“三讓、三引”(讓出優勢資源、讓出優勢資產、讓出優勢企業,以資源引資金、以產權引資金、以存量引增量)開放戰略,通過股、賣、破和轉讓國有股權等改制形式,引進州外國有大型企業、州外優勢企業參與州內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完成了8戶政策性企業的破產任務,50戶州屬企業除馬爾康電力公司外,其余企業均實現“三個百分之百”的改革任務。在州屬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州政府對外共轉讓國有凈資產、出讓國有股權7.81億元,轉讓收入13.27億元,國有資產增值5.46億元,增值率達69.91%。
通過國有企業改革,全州工業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績。到改革任務全面完成的2005年,全州工業增加值達到20.54億元,比啟動國有企業改革試點的1998年增長了1.08倍,國有企業比重由1998年的92.25%下降到18.39%,資產總額達到141.75億元,比1998年增長1.9倍。國有資產有序退出了競爭領域,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通過“國退民進”,一大批民營企業蓬勃興起,促進了非公制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后來整個工業經濟的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活力基礎。截至2012年底,全州中小企業戶數達2185戶,中小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1.8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51.5%,迅速發展成為全州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
結構實現大調整
“十一五”特別是災后恢復重建以來,阿壩工業立足地方優勢,堅持走新型綠色化發展道路,初步形成了水電工業為主導的清潔能源工業、綠色加工工業、生態產品加工業“三大板塊”綠色工業發展新格局。
清潔能源工業主導地位凸顯
水電資源開發步伐不斷加快,水電企業對全州工業的支撐作用明顯。截至2012年底,全州水電總裝機容量達481萬千瓦,比2008年增長67%(比2003年增長2.6倍);發電量179.83億度,比2008年增長5.1倍(比2003年增長1.99倍)。規模以上電力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40.6億元,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9.3%,進一步鞏固全州工業第一支柱地位。到2012年全社會用電負荷達130萬千瓦,比2008年增加10萬千瓦(比2003年增加100萬千瓦)。
加大水電資源就地轉化利用。主要包括創新實施留州電量政策。從2007年起,在藏區率先制定并實施30%的留州電力電量政策,2007~2012年,全州實現留州電力306.72萬千瓦、電量113億度,解決工業年用電比例達52%以上。到2012年底,全州水電資源就地轉化率達37%。同時,積極探索電力管理體制創新,加強與四川省電力公司的合作,簽訂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并于2010年4月共同出資組建“四川阿壩州電力有限責任公司”。2003~2012年共計解決州內供電缺口121.6億度(枯水期供電比例占70%),極大地支持了全州經濟的健康發展。
全力加快電力網站建設。2003年以來,先后投入60余億元,新投產50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開關)站9座,新增變電容量513萬千伏安,解決了新建投產水電裝機容量302萬千瓦的送出,工業企業用電得到有效保障,水電企業發電上網外送能力顯著增強。
加快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全面啟動開發規劃,應用型產品普遍推廣使用,風光互補實驗在全省率先進行村落實驗推廣。
新型綠色加工工業格局蔚然成型
圍繞新型鋁、鋰、硅、氯酸鹽、晶體材料和電子磁材六大重點綠色加工產業,加強上下游產業的銜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層次。
鋁產業。以阿壩鋁廠為龍頭,基本形成“水電-氧化鋁-電解鋁-鋁錠-鋁圓桿”鏈條,正在全力構建“水電-氧化鋁-電解鋁-鋁型材及系列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培育資源與產業優化配置的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
鋰產業。以四川國理為領軍企業,基本形成從礦山開采到基礎鋰鹽的生產再到電池級鋰鹽等精深加工以及電池正極材料的完整產業鏈,正全力向新能源鋰電池發展,努力打造國內最大的鋰鹽生產和鋰系列產品加工基地。
硅產業。已形成工業硅系列產品年加工能力近10萬噸,目前正向高純硅、有機硅、多晶硅、太陽能硅、半導體硅及新材料硅產品延伸,努力建成西南地區重要的工業硅生產基地。
氯酸鹽化工。以岷江雪鹽化、希望電鹽和長化宏光為重點,目前主要生產氯酸鈉、高氯酸鉀,產能達30余萬噸,正推進氯酸鈉、高氯酸鉀、亞氯酸鈉及其他下游產品開發,努力打造亞洲最大的“氯酸鹽生產基地”。
晶體材料。以鑫通新材料和茂縣晶蘭公司為重點,目前人工藍寶石年生產能力達400噸,正開發藍寶石晶體新技術生產線,積極向產業鏈下游發展,進入藍寶石晶體深加工,MOCVD外延氮化鎵、切割與封裝等產業鏈末端,進入航空、航天材料生產等高端市場,努力實現1000噸的人工藍寶石年生產能力。
電子磁材。以川西磁業為龍頭,重點生產永磁鐵氧體元器件,目前產能達5000噸,正圍繞濕壓永磁鐵氧體發展塑磁等向轉子、微型電機組裝生產和研發生產摩托車電機、汽車電機延伸,最終到整車組裝,創建中國西部具有競爭力的磁材電子產業基地。同時,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加強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大力促進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岷江電化配套建設氣燒石灰窯及其附屬設施,利用電石生產過程中的一氧化氮通過凈化作為燃氣能源燒制石灰和希望水電硫酸鈉尾氣深度凈化等5個循環經濟技改項目全部投入使用,實現了循環經濟、節能環保、能源綜合利用和低碳排放,工業加工產業綠色化特征日趨形成。
特色生態加工工業方興未艾
利用全州豐富的農畜產品、旅游產品、道地中藥材等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全力打造以葡萄酒、果汁加工、蔬菜、牦牛肉干、奶制品為主的農畜產品加工業,以牦牛角梳、人工寶石等為主的旅游產品加工業和以中藏醫藥開發為主的中藥材加工業,涌現出九寨溝天然葡萄酒業、小金寶清果業、理縣川蘇生態食品、小金四姑娘山天然沙棘等為代表的重點龍頭企業。九寨溝天然葡萄酒業生產的“赤霞珠”品牌葡萄酒獲得2010年亞洲葡萄酒質量大賽金獎,全州釀酒葡萄酒加工業已成為全省果酒行業重要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截至目前,創建19戶國家、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九寨溝天然葡萄酒業、九寨溝天然藥業、阿壩新希望牦牛產業公司被評為2012年全省農畜產品加工示范企業。
園區實現大發展
為加快工業發展,州委、州政府不斷調整工業發展布局,特別是以災后重建為契機,強力推進“4+X”園區建設,實施“北上、聚集、外聯”戰略,推動工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
四川阿壩工業園區。該園區于1998年經省政府批準設立,2006年正式確定為省級開發區。災后重建以來,按照“擴區強園、一園多點”發展思路,對原水磨工業集中區實施“騰籠換鳥”,調整建設汶川漩口新型工業園區、新建茂縣土門循環經濟發展區、茂縣南新輕工產品加工園區、松潘農畜產品加工園區,為工業發展拓展了空間,助推縣域工業加快發展。截至2012年底,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35億元,建成14平方公里,給排水、電力、通訊設施基本建成配套。入園企業46個,總投資88.75億元。特別是保利集團、中國建材兩個中國500強企業入駐,大大提升了園區的對外開放形象和園區的競爭力、影響力。2012年,園區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77.6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3.9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65.11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33億元,為7280人提供就業崗位。今年1~4月,園區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8.03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1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4.3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3816萬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長。
成都-阿壩工業集中發展區。積極開展區域合作,于2010年與成都市在金堂縣合作共建成都-阿壩工業集中發展區,發展“飛地”經濟,探索開辟災區產業振興新路子,開創民族地區工業在交通區位先天不足,缺乏集中平整用地、缺乏資金、信息和技術條件下,合作發展工業的新天地。目前,成阿工業園區所有要素保障均能夠基本滿足企業投產需要。已引進簽約企業80戶,其中基本建成45戶,其中27戶已申報納入規模以上企業統計。2012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億元,今年1~4月分回州內工業增加值3.6億元,開始為全州工業增長出力。
“十二五”期間,阿壩州將堅持“發展為要、穩定為重、民生為本、團結為根、黨建為基”的總體工作要求,圍繞“一強一地兩區”和“五個阿壩”奮斗目標,堅持“工業強州”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清潔發展、綠色發展、生態發展、集約發展”之路,以實施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三化聯動、統籌城鄉”發展總體戰略為抓手,全力培植、不斷壯大清潔能源、綠色加工業、生態加工業三大工業支柱,努力實現阿壩工業綠色發展崛起之后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