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來,阿壩州消費品市場從緩慢發展到跨越發展,全州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52年的454萬元增長為2012年的455695萬元。展望未來,阿壩州消費品將會保持持續較快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緩慢發展期
“一五”時期,消費品市場繁榮初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阿壩州市場商品緊缺,城鄉人民購買力水平十分低下,經濟蕭條,商業、餐飲業網點稀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國家大力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只用了2~3年的時間,阿壩州的國民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性增長,商品市場也開始建立起來,但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1952年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有454萬元,人均消費品購買力只有12元。
1953~1957年,即“一五”時期,全州消費品市場得到較快發展,商品貿易進入第一個繁榮興旺階段。這一時期,全州消費品市場零售總額由454萬元增加到2950萬元,5年年均遞增45.4%。人均消費品購買力由12元增加到67元。到1957年末,全州批發零售貿易業的機構網點達到491個,從業人員1791人,全州餐飲業的機構網點達61個,從業人員302人。
1958~1978年,消費品市場進入以計劃經濟為主的緩慢發展時期
1958~1978年期間,由于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商業和消費品市場發展都受到了嚴重的抑制。1960年后的幾年時間里,城鄉市場商品短缺,主要生活消費品全部憑票限量供應,居民收入減少,購買力低下,在社會商品流通及服務領域里呈現出購物難、吃飯難、乘車難、住宿難等方方面面的困難。1958~1978年的二十年里,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3818萬元增加到11992萬元,年均僅增長5.9%,比“一五”時期的45.4%速度低39.5個百分點,其中1961~1965連續五年的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都低于1960年。
消費品市場經營主體是國合商業占據主導地位,個體商業的發展處于被遏制狀態,1958年后全州大量撤銷個體商業和餐飲業網點,分離商業人員,合并到國合商店,到1978年個體商業網點從1957年的284個減少到6個,個體商業人數從1957年的378人減少到13人。資料顯示,在1978年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92萬元中,通過國合商業實現的零售額是11980萬元,占全部比重的99.9%,真正形成了國合商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在這一時期,生產資料被認為是“非商品”,只能通過計劃來調撥,不能進入流通市場,生產資料市場處于“空白”狀態。
跨越發展時期
商品供給穩定增加,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建州以來,阿壩州消費品市場總體上保持了持續發展的運行態勢。1978年后全州消費品市場逐步呈現出供給充裕狀態,各類商品品種豐富,質量、檔次大大提高。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農業保持連年豐收,工業生產形勢喜人,國家通過調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菜籃子”工程取得顯著成效,上市農副產品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檔次上都大大提高,充分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輕工業也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隨著主要輕工業產品產量增長、結構改善和消費進口的增加,市場上吃、穿、用各類商品豐富多彩,并隨著商品供給的穩定增加,銷售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淡旺季銷售逐漸不甚分明,月度之間、年度之間沒有大的波動。
資料顯示:2012年全州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5695萬元,比1978年增長37倍,年均遞增11.3%;2012年,阿壩州實現商品購進額242711萬元,比1978年增長46倍,年均遞增12%;實現商品銷售額282137萬元,比1978年增長20倍,年均遞增9.4%;實現商品庫存額15860萬元,比1978年增長98.8%,年均遞增2.1%,這表明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阿壩州商品市場規模呈不斷擴大之勢。
多元化的流通市場格局逐步形成,多種經濟類型的貿易業競相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流通領域曾一度出現百業經商,貿易企業百舸爭流景象。國有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集體、私營、個體、聯營、股份制經濟和各種其他經濟得到迅猛發展。港、澳、臺投資企業的出現,給貿易流通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全州貿易業呈現出從未有過的勃勃生機。
在二十世紀的50、60年代,流通領域主體曾是“國合商業一統天下”國合商業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為99.9%,其中國營經濟占60%左右,集體經濟占40%左右。1978年以后,市場經營主體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新經濟成分的出現,使國有、集體商業經營額在零售總額的比重不斷下降,而各種非公有制經濟商業快速發展,其經營額和比重不斷上升。可見,1978年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多種經濟成分市場主體參與流通,各經濟市場主體競相發展,國有、集體經濟市場份額逐漸萎縮,而個體、私營、股份、港澳臺、其他經濟逐漸擴大,尤以個體經濟市場份額擴大得最快,已占全州市場零售總額的80%以上。
1978年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結構的變動,貿易業、餐飲業、其他行業的零售額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如表2所述,1978~2005年,批發零售業比重下降,餐飲業比重上升較快,市場結構重心由傳統銷售為主向服務性行業轉移。
2006年,統計制度將住宿業納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2006年后,批發零售業比重提高,住宿餐飲業比重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阿壩州限上企業個數增加,大型企業開始進駐阿壩州,其中批發零售業大型賣場增加,無論大小商品,在州內都能買到,以前州內人民貿易靠州外市場的局面已得到長足改善。二是阿壩州交通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運輸業興旺發展,旅游業特別是自駕游市場繁榮,帶動了石油、批發、零售行業的迅速發展。三是阿壩州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告別了過去單單依靠餐飲、住宿發展的局面,各行業齊發展。
市場商品豐富多彩,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市場上名、優、特、新商品逐漸占主導地位。高質量、高檔次、高營養、新口味的商品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性吃、穿、用商品比重逐漸下降,用于文化、娛樂、保健等精神享受方面的商品銷售比重逐步上升,消費需求向多元化發展。從阿壩州居民消費投向看,居民消費的特點是:食品類消費逐漸減少,教育消費快速增長,通信消費明顯,旅游消費、娛樂消費持續增加。
市場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消費者購物心態從盲目隨從到理性成熟。
隨著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量變積累,商品市場供求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消費品市場的商品日益豐富,商品緊缺的經濟現象徹底根除,買方市場特征日益明顯。據測算目前阿壩州消費品市場上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達100%,供不應求的商品已很難找到。與此同時,一些與消費結構不適宜的商品開始積壓,理性消費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商業網點布局合理,門類齊全,已成為解決就業較多的行業。
從1978年統計開始,阿壩州商業網點由1184個增加到2012年的15667個,從業人員由5806人增加到2012年的40285人,商業網點增加了14483個,從業人員增加了34479人。商業網點的經營檔次也不斷提高,種類不斷增加,各種專賣店、連鎖店、品牌店應運而生,商品售后服務加強,質量得到保障。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解決了廣大人民的就業問題。
限額以上企業逐漸成長,支撐全州消費品市場的發展。
建國初期,阿壩州沒有限額以上企業,經過60年的發展,限額以上企業數量增加,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個體戶開始涌現。到2012年,阿壩州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限額以上企業共計194個,其中個體戶83個,企業111個。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147萬元,限上所占比重達到40.9%。加之在全州消費品市場穩步發展的勢頭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本轄區內的中小企業、個體戶給予一定的稅收、政策等優惠,幫助企業、個體戶尋找自身發展點,調整經營模式,發展特色,積極培育使其成為限上單位,對限額以上單位的經營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幫助企業找出制約發展經營的困難和問題,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2012年全州限額以上單位糧食類消費品保持較快增長。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同比增長81.7%,其中:糧油、食品類增長74.1%,飲料類增長66.3%,煙酒類增長52%。日用商品穩定較快增長,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63.7%;化妝品類增長89%;日用品類增長59.5%。家電、辦公用品消費增長較快,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47.3%,辦公用品類增長86.8%。
災后重建成績顯著,消費品市場快速增長。
地震直接造成汶川縣、茂縣、理縣、小金縣、黑水縣、松潘縣、九寨溝縣人民生命財產巨大損失,同時影響馬爾康縣、金川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市場疲軟。2008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1413萬元,比同期減少69785萬元,下降27.8%。在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2012年,全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5695萬元,同比增長16.8%,比2008年增加274282萬元,增長151%,全面完成了災后重建。
展望未來,隨著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國內市場將繼續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市場發育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對生產和消費的影響作用將更加突出。隨著改善民生各項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斷調整,居民收入,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不斷增加,預計未來的居民消費還會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再加上社會各項保障制度不斷加以完善,消費熱點升級換代還會進一步強化,穩定發展將繼續成為消費市場運行的主旋律,城鄉市場差距可望進一步縮小,農村市場將被進一步開拓,預期消費品市場將會保持持續較快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支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