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俊翰
編者按:8月21日,2013年四川縣級經濟綜合評價結果發布暨夯實四川底部基礎經濟座談會成功召開。會上,省內相關著名專家學者從不同方面為四川縣域經濟發展把脈診斷、建言獻策,以期進一步夯實底部基礎經濟,促進全省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本刊特摘錄部分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楊鋼(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縣級經濟發展要處理好四個關系
縣級經濟發展要處理好點、線、面、塊四者的關系。點,就是做大做強企業;線,就是形成產業鏈條;面,就是做好產業園區;塊,就是縣域和產業的整體配套。
首先,做強企業依然是緊迫的任務。縣級經濟發展不在于大而全,而是要找準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將優勢資源和科技結合起來,盡可能打造出一個既有市場競爭力又有科技含量的拳頭產品。再通過資本擴張積累等辦法把產品優勢轉化成規模優勢。有了規模優勢才會有更多的市場占有率、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大的影響力。
其次,打造產業鏈條。要把產品的規模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通過產業鏈上下延伸,發揮產業關聯效應,再進一步延伸到整個區域,就形成了一個產業。同時要不斷地把產業由低端向中端和高端發展,提升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然后,做好產業園區。企業需要進入園區,形成完善的配套,并在區域扎根。在縣域地區逐步建立產業園區,企業配套成本低,加上產業鏈的優化和空間布局的配合,形成相互關聯分工協作的組織,產業開始集群集中集約地配套發展。
最后,搞好產業和城市的整體配套。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要提供相應的配套設施和服務。“產城一體”并不意味著盲目地在產業園區旁建設新城,還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縣城的資源。
還要看到,發展縣級經濟的一個關鍵點是招商引資。四川經濟一向內力不足,很大程度要靠外力彌補,通道就在于招商引資。
這些年由于沿海地區土地、環保、勞動力、能源以及其它要素價格的上漲,其優勢逐步喪失,內陸地區的優勢則有所凸顯。沿海地區企業陸續向內陸轉移,出現了外資西進、東資西移的情況,這就給內陸企業提供了機遇。
而從四川來看,成都主城區以現在的土地資源環境交通等承接制造業缺乏空間,而外圍地區特別是很多資源豐富的縣級地區就有這樣的空間。這就給縣級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
許多縣域地區是有配套設施的,但沒有拳頭產品。現在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外力與本地企業融為一體,這樣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戴賓(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重構產業體系優化空間布局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原因,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空間的不均衡性。
一方面,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在一定區域范圍內,GDP的70%往往只出現在15%的土地范圍內,那就是平原地區。因此,四川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優化空間布局,園區建設、企業集中就要在這15%的土地上完成。另一方面,現代工業產業發展必須要依托大城市。因為大城市具有交通條件、基礎設施、消費市場等先天優勢條件。
以宜賓市為例,如今宜賓市GDP已經突破1000億,如果要再創新高,一方面要重構產業體系。不能再依靠原有的產業布局,而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要優化空間布局。宜賓市現在能夠形成大規模工業體系的縣域大致只有翠屏區、南溪區和江安縣三個。因為它們位于長江流域,占據天然港口,屬于平原地區。要增強它們的自主發展能力,而其它縣更多的是發展特色產業。
同時要積極探索山區經濟發展的路徑。山區具有以下一些特點。在自然地理方面:山區地貌所占比重高;交通條件較差,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生態較好,資源特色突出。在經濟特征方面:耕地多屬于坡地,不太適于機械化耕種;大多數都遠離城市和市場中心,要素集聚難度較大。
要發展山區經濟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實現多種經營,發展特色農產品。第二,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山區礦產的開采和初加工以及水電開發。第三,發展特色旅游。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到發展特色,實施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措施。
文峰(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院長)
推進縣域經濟集聚集群發展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的重要途徑,而促進縣域經濟集聚、集群發展又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渠道。
第一,地方政府合理規劃、引導縣域工業園區建設,構建集聚集群發展的載體。一方面,要規劃園區數量。考慮到縣域經濟的要素密集程度,一個縣域經濟范圍內不宜設立過多工業園區,一般規劃1~2個。這樣既可以緩解園區建設的資金壓力,又可以充分集聚縣域經濟范圍內的要素,也可以減少對耕地的占用,還可以確保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一定集聚功能的城市。另一方面,要科學選址。科學的園區要求有一定范圍面積來容納產業和人口居住,需要有便利的交通、供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
第二,合理引導要素和企業集聚集群發展,形成集聚集群發展優勢。首先,在確立各縣域經濟主導和支柱產業時要堅決避免同構化傾向和簡單模仿。其次,合理確定縣域經濟間稅收分享比例,適當提高縣域經濟單位企業稅收的上級或上上級政府分享比例。然后,根據縣域經濟工業園區設置的需要,科學確立非農用地指標的分配。最后,應該建立科學的縣域經濟所在地政府政績考核機制。
第三,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建設親資本和親民兼顧型政府。各縣域經濟招商引資工作重點應該落實在包裝、推介工業園區發展條件、前景和政府服務效率等方面,應避免在建設用地、稅收等方面競爭,這一點至少應該以省或者中央層面出臺政策給予規定。為形成可持續的集聚集群再發展機制,地方應該完善生活基礎設施(含基本公共服務),控制房價,建立“親民”型地方政府,以集聚“人氣”,引導“商氣”,擴大集聚規模。
曾勇(四川省經濟發展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夯實四川底部經濟基礎的四條途徑
第一,發展現代農業。在縣級經濟中,農業比重依然很大,農業人口依然較多,基礎條件依然較差。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必然途徑。要以農產品加工和種養一體化的龍頭企業為重點,更好更快地利用先進技術,帶動當地農業發展。以集中承包為主體,這種方式比較靈活,也適應四川省各地區農業發展差距較大的特點。采用小規模分散化的家庭承包為基礎的種養結合的方式。
第二,依靠工業支撐。“無工不強”這句話依然適用于四川縣級經濟的發展。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發展工業的縣還是應該發展工業。要圍繞成渝經濟區極核、依托產業園區,大力發展機械加工制造、資源深加工以及配套關聯產業,配合和承接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依托各個縣豐富的水電礦產資源,形成就地轉化的資源性工業。結合各縣的旅游資源、生態文化資源,發展旅游、物流、城鎮生活服務業。
第三,推進新型城鎮化。如今四川面臨著大城市人口擁擠、中等城市找工作難、小城鎮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要把進城務工人員穩定在大城市,將農村人口適度地集中在小城鎮。通過土地和產業集中,將人口進一步向小城鎮集中。
第四,體制機制同步推進。改革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投入難、土地集中規模化難的問題。加快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機制改革、產業發展引導機制改革和項目審批機制改革,解決地方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環境的問題。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流動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以及保障房分配制度改革,以解決城鎮化的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