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男

根據有關國際標準,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就標志著經濟發展模式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將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這一階段也是經濟社會風險高發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
對比先進地區探尋發展規律
縱觀國內外,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后,經濟發展存在許多顯著的共性特征。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與拉美、東亞國家人均GDP相繼突破了4000美元,日本、韓國和歐美發達國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了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經濟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長。
我國發展領先的江蘇、浙江和廣東三省人均GDP于2007年率先超過4000美元,近年其發展呈現出經濟增速放緩、結構優化、投資趨穩、外向拉動、科技創新提升等特點。2012年江蘇、浙江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邁向了更高發展階段。安徽從去年開始與這三省2007年以后經濟發展軌跡呈現出部分趨同性。
經濟發展由快趨緩
2005~2006年,江蘇、浙江和廣東人均GDP處于3000~4000美元階段,三省GDP年均分別增長14.7%、13.3%和14.4%;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后,三省的GDP增速由快速趨于平穩,2007~2012年,三省GDP年均增長12.3%、10.4%和10.9%,比前期低2.4~3.5個百分點。安徽2010~2011年,GDP年均增長14%,到2012年人均GDP增長12.1%,比前期低1.9個百分點,也呈平穩放緩態勢。由此來看,在外部宏觀經濟發展環境沒出現積極變化的情況下,安徽下一階段經濟增速趨緩的可能性大。
服務業比重提升較快
2007年以來,三省二產比重持續下降,服務業比重提升較快。江蘇服務業由2007年的37.4%上升到2012年的43.5%,浙江由40.6%上升到45.2%,廣東由44.3%上升到46.2%。與三省相比,2007~2011年,安徽一產和服務業比重分別下降了3.1個和5.4個百分點,而二產比重提升了8.5個百分點;2012年,服務業比重結束了自2003年以來持續下降的態勢,提升0.2個百分點。
投資拉動趨于穩定
三省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后,投資增速基本趨于平緩,2007~2012年,江蘇投資年均增速在20%左右,浙江、廣東在15%左右,低于以往年份。在支出法GDP核算中,浙江資本形成率由2007年的46.2%下降至2011年的45.6%,江蘇保持在50%左右,廣東維持在40%以下水平。從安徽來看,2003年至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達34.8%,2011和2012年分別回落至27.8%和24.2%,而資本形成率由2007年的46.4%提升至2011年的50.5%,尚處于上升區間。這表明投資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但下一階段,這一推動可能趨于穩定。
創新驅動由弱變強
2007年以來,作為經濟發展前沿的江蘇、浙江和廣東三省,不斷提高科技投入,2012年,三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生產總值之比)分別為2.3%、2.04%和2.11%,高于全國,與2007年相比,年均分別提升0.13個、0.11個和0.17個百分點。2012年,安徽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為1.64%,與2007年相比,年均提升0.14個百分點。
資本集聚能力增強
江蘇、浙江和廣東三省上市公司分別由2007年的110家、154家和188家增加到2012年的236家、246家和369家,分別增加了126家、92家和181家,市價總值均超萬億元。相比較而言,安徽2012年為78家,市價總值0.48萬億元,分別比2007年增加25家、0.33萬億元。
保持經濟活力難度大
在未來發展環境存在諸多變數的情況下,安徽要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并實現更高層次的超越,壓力依然很大。
人均GDP居全國后位
近10年來安徽GDP和人均GDP增長較快。但從居全國位次看,GDP一直穩定在第14位,居中靠前,人均GDP一直居26位左右,中部地區末位,位次靠后。2012年安徽人均GDP僅相當于江蘇的42.1%、浙江的45.5%、廣東的53.2%。從全國各地競相發展的勢頭及安徽人口相對穩定看,安徽人均GDP居全國后位的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
服務業比重偏低
人均GDP超4000美元后,產業結構出現新變化,服務業將上升為主導產業。2012年,安徽服務業比重為32.7%,低于全國11.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29位,在中部地區僅高于河南。安徽人均服務業增加值9417元,僅為全國的54.9%,人均服務業增加值差距占人均GDP差距的80%。且從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看,安徽相當于全國的比例僅為43.8%。由此來看,安徽服務業發展差距相當明顯。
城鎮化水平落后
城鎮化是安徽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近10年來安徽城鎮化率居全國位次均在第23位左右,與人均GDP位次接近,在中部地區也僅高于河南。2012年安徽城鎮化率比全國低6.1個百分點,比最高的廣東省低20個百分點以上,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水平。
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較大
根據歷年來的各市人均GDP測算,2004年安徽地區差異系數為55.3%,2007年達到最高點67%,然后逐年回落至2012年的55.2%,地區間發展差異在近5年有縮小的趨勢,但發展差異仍較大。而全國從2004年68.5%持續回落至2011年46.9%,差異逐年縮小,年均縮小達3.1個百分點。2011年安徽地區差異系數比全國水平高10.4個百分點,人均GDP最高的銅陵是最低阜陽的6.7倍。
穩扎穩打保持經濟后續發展
繼續保持穩健的增長速度
2010年安徽GDP增速達到10年來的最高14.6%,然后回落至2011年的13.5%、2012年的12.1%,今年上半年增長10.9%,增速持續快于全國和中部,表明目前安徽經濟仍處在較快的增長平臺上。未來應全面落實各項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加大有效投入,擴大有效需求,提高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化解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諸如產能過剩、內需動力不足等困難,保持經濟穩定較快增長勢頭。
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大戰略,更是下階段安徽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推進新型城鎮化,應重點放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上,通過政府投入,各類投資主體進入,保障城鎮基礎設施與人民需求和承載力同步。在區域上,按特色定位城鎮化目標,對中心城區,重點放在技術、資金密集產業上,更多的關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小城鎮,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力爭更多的小城鎮納入國家發展改革試點。
不斷提升服務業比重
近年來,安徽出臺一系列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應加強鞏固服務業發展成果,繼續扶持大型傳統交通、商貿等服務業企業。以營改增為契機,按照皖北、皖南、沿江等區域發展情況,培育新興服務業,建立分類服務業集聚區,形成合肥、蕪湖等金融、文化創意、物流、會展、總部經濟,蚌埠、阜陽、亳州電子商務、汽貿、醫藥中心等,體現服務業發展特色和層次。加強公共服務,探索公共服務多樣化供給形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作者單位:安徽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