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
在亞洲,“科技藝術”、“多媒體藝術”這樣的名稱更為人所知,但這樣的分類并不全面。國際上,對于數字、多媒體、錄像、藝術等,采用視頻錄像、電影、聲響、音頻、電腦技術、光、網絡、機械動力等媒介創作的藝術有一個更廣泛的定義,即“以時間為基準創作的媒體藝術”,簡稱時基新媒體藝術。
紐約舉辦過錄像藝術節、電子藝術節,沒有綜合類的時基新媒體藝術節,更不會專門聚焦亞洲。今年8月,第一屆聚焦亞洲新媒體的藝術節——“亞洲時基:新媒體藝術節”由紐約inCube Arts藝術中心舉辦。以“微型城市”為主題,邀請來自日本、韓國、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的33位藝術家,于紐約皇后區美術館、NARS藝術基金會,Stephan Stoyanov畫廊和Residency Unlimited藝術中心等四個展場同時舉行,展覽作品包括視頻錄像、動畫、機械動力裝置、即時聲音表演等媒介。藝術家結合自己特殊的亞洲背景,關聯世界范圍內發生的社會現象,透過“微觀”的個體經歷,折射出“宏觀”的社會文化變遷。
這次新媒體藝術節也是主辦方inCube Arts藝術中心自創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藝術項目。inCube Arts藝術中心成立于2012年,由臺北藝術博覽會前任總監陳韋晴,在臺灣文化單位任職超過13年的賴麗惠以及曾任職于中國美術館和瑞士文化基金會的楊玉梅聯合創辦。這三位策展人在對話中共同探討了亞洲時基藝術的現狀和機遇。
ARTY:亞洲時基新媒體藝術有什么特點?
inCube Arts:最明顯是藝術家個人歷史背景不同產生的影響。亞洲的歷史和西方國家的歷史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藝術家呈現的內容是在西方藝術家中無法看到的。比如黃海昌受到殖民歷史啟發創作的作品“狗洞”,以半歷史、半魔幻寫實的手法再現一位二戰時期日本集中營幸存者的回憶。此外,還有表達語言的不同。比如崔廣宇的錄像作品“城市按摩:美麗臟泡泡”,偷偷在公其汽車的排氣管道上裝上泡泡機,在城市里撒播美麗夢幻的泡泡,但里面包裹的都是廢氣。胡向前在荒野里搭帳篷,依靠一本紙上談兵的“生存手冊”試圖在野外求生,但徒勞無功。這種有點無厘頭的幽默感是亞洲藝術家特有的。
ARTY:這次藝術節在四個不同的地點舉行,每個地點在作品的選擇和呈現上有什么側重嗎?
inCube Arts:四個地點分別位于曼哈頓新興藝術區下東區,布魯克林區,皇后區和長島市,就是希望盡可能覆蓋到紐約的各個區域。每個空間呈現的作品媒介不太一樣。皇后區美術館是兩天的展映,展出的都是錄像和動畫作品,主題是殖民歷史和城市混血。位于布魯克林的Residency Unlimited是專門的聲音藝術單元,呈現四個現場聲音演出。曼哈頓下東區Stephan Stoyanov畫廊和長島市的NARS基金會是主要展覽,有錄像、聲音、裝置等作品,布展時考慮把屬性比較接近的作品放在一起,幾個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對話。
ARTY:請談談策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inCube Arts:大陸藝術家是最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很少有網站,即使有作品也沒有經常更新,錄像也不會放在自己的網站上,一般來說只有一個截屏,甚至連預覽的簡短影像也無,這樣很難挑選作品。我們只能憑借之前的看展經驗,選了胡向前和田曉磊兩位藝術家,如果能看到更多作品,可能會挑選出來更多。和大陸藝術家聯系也是一個問題,很少用email,只用微信、微博,溝通起來是一個很大的障礙??赡芤彩且驗榇箨懰囆g家在國內的展覽已經很多了,就沒有特別需求在國外展出。
ARTY:請三位策展人各推薦一件參展作品。
陳韋晴:方琛宇的行為錄像作品“販賣偷來的時間”。他在居民樓乘坐電梯時以亂按樓層按鍵這樣兒童惡作劇般的行為“竊取”電梯乘客的時間,每段影片根據電梯門關閉的描述,電梯內的人數和乘客反應定價,而且他規定只有藝術家在場時才能出售錄像片段,因為也是在與藏家交換時間。這件作品在臺北藝術博覽會展出時我本來想買,但最后一天藝術家已經走了。
楊玉梅:Gitaniali Rao的“Printed Rainbow”,描述一個獨居公寓的寂寞老人,神游于各種充滿異國風情的火柴盒世界。
賴麗惠:鄭然斗的“紀錄式鄉愁”,用電影布景的方式人工搭建了6個記憶中的景色,包括父母的老家,街上的藥店,鄉村里的稻田,迷霧森林和高山云海,充滿了懷舊和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