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鵬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哈爾濱市的人口結構,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哈爾濱市及周邊縣域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哈爾濱市城鎮化 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速度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走“新四化”同步發展的道路。城鎮化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大戰略和歷史任務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來,城鎮化必然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源。哈爾濱市作為大農村、大城市特點鮮明的副省級城市,要提前全國全省實現全面實現小康,城鎮化建設任重而道遠。本文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哈爾濱市城鎮化發展的現狀進行合理分析和比較準確地判斷中國城鎮化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下步能有效推進城鎮化奠定基礎。
二、現狀分析
(一)人口結構
哈爾濱最近11年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基本徘徊在48%左右,呈總體緩慢上升趨勢,其中2008-2010年有微小反復。從第六次人口普查情況看,哈爾濱市常住人口1063.6萬,城鎮人口650.2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1.1%。按照城鎮化發展“S”形曲線運動規律,哈爾濱市目前處于城鎮化發展階段,將呈加快上升的趨勢。從全國看,按戶籍統計的全國平均城鎮化率大約為35%,按常住人口統計的全國平均城鎮化率大約為51%,由于2.3億農民工的存在,二者相差16個百分點。哈爾濱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約48%,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1%,相差13個百分點,差距小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就說明,哈爾濱市的人口集聚能力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是人口紅利的輸出者,我們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問題與北上廣深等國內發達城市性質迥異。以同為副省級城市的廣州為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廣州市戶籍人口815萬,常住人口是1270萬,常住人口中來自外省的約300萬,大量的外來人口不僅為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甚至延遲了其老齡化進程,因此,廣州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全國人口紅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其面臨的是能否愿意給予外來人口市民待遇的問題。反觀哈爾濱市,哈爾濱市戶籍人口993(其中52%為農民),常住人口1063萬,流入人口207萬,其中不足20萬來自省外,流出人口136萬,凈流入人口僅70萬。因此,我們更大程度上是解決本埠農業人口城鎮化。
(二)空間結構
從市域整體看,哈爾濱市市域面積5.3萬平方公里,在副省級城市中是最為廣闊的,但是市區建成區面積367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0.69%,115個城關鎮和建制鎮的建成區面積40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0.76%,平均每個鎮不足4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的規模和比例、小城鎮的規模在副省級城市中均處于下游。還以廣州為例,廣州的市區建成區面積952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12.8%。由此可見,哈爾濱市空間城鎮化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城鎮體系尚未形成。這一點也與全國以及發達城市土地城鎮化大幅度超前于人口城鎮化大相徑庭。
(三)產業結構
從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看,哈爾濱自“十五”末期以來三次產業結構和人員就業結構逐步向非農產業集中(見表1)。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生產總值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生產總值所占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增長緩慢,從業人員所占比例甚至持續下降,反映出哈爾濱市近年來工業經濟低位運行,增長乏力。值得注意的是,哈爾濱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大約28%左右,按照錢納理的理論,哈爾濱市處于工業化中期的起步階段,恰與哈爾濱市人口城鎮化狀態相對應,這說明哈爾濱市城鎮化與工業化基本同步,但是由于二者均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工業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種同步僅是相對固化、相互制約的表象,遠沒有達到十八大要求的良性互動。
三、結論建議
哈爾濱市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從人口集聚、空間規模和經濟結構等方面,無論按經典理論還是與同類城市相比較均處于相對低的水平。造成這種現狀的因素很多,諸如,無論地理位置還是產業發展都處于全國的末梢,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業比較優勢減弱,外來資本植入困難,另外也有自身思想觀念不夠解放,錯失發展機遇等因素。但是,客觀上經濟越落后,矛盾越多,越需要用發展來解決問題;主觀上1000萬哈爾濱人加快發展的期盼強烈、急切,目前的滯后也意味著我們未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尤其是在縣域還有在“白紙”上描繪科學發展藍圖的機遇和歷史性責任。當務之急,我們必須搶抓老工業基地振興、創新驅動、沿邊開發開放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機遇,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引領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