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沉香中萃取的沉香油是香水中最重要的定香劑,在自然界,花香留香時間短,檀香停留時間約20分鐘,沉香則更久,因此至今在我們所熟悉的“香奈兒”、“蘭蔻”等世界知名香水的頂級品中大都使用沉香油做定香劑。
焚香的作用與樂趣,明代有一位名為屠隆的騷客文人描述最為貼切:“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護,焚以熏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輕讀這一段文字,細品之是如何的詩情畫意,舒心愜人。
千古文人佳客夢,紅袖添香夜讀書。“紅袖添香”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雋永而美麗的意象。美人纖纖,素手點香,那一縷暗香直入秉燭夜讀書生之情懷,是何等的溫馨,何等的風雅,何等的浪漫?又是古代多少寒窗之士的情愛夢寐?
無論琴茶詩書,焚香以伴,其實都是古代文人雅士收斂心情的一道程序。所謂“浮暴粗厲之氣不除,則不得平和淡靜之性”也。因香有醒腦提神,去濁存清之效,故焚香古來又有養生益壽之說。蘇東坡就曾建“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并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品味中國香文化,單從古代文人墨客的書案上或詩詞中僅可窺見一斑,香,既能悠然于書齋琴房,又可縹緲于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于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里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圍繞各種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民族傳統、美學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與世界觀之獨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術、方法、習慣、制度與觀念。香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對香文化的研究也應從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課題,如香文化的歷史;香料的生產、炮制與配伍;香品的開發;香器(制香用的器物)與香具(用香時的工具)的制作與使用;香與宗教;香與各類文化藝術作品等等。
我國的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相傳孔子在從衛國返回魯國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見香蘭獨茂,不禁喟嘆:“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遂停車撫琴,成《漪蘭》之曲。孟子曾言:“香為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長壽”。他不僅喜香,而且闡述了香的道理,認為人們對香的喜愛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從魏晉時期流行熏衣開始,上流社會就將焚香視為雅事,把愛香當作美名,相沿成習。唐宋以后風潮更勝,不僅是民間,官衙府第也處處用香,甚至接傳圣旨和科舉考試之時也要專設香案。如果說香品和香具的發展與運用是香文化的外形身軀,那么,儒釋道傳統文化以及人們對香的心靈感受、認識與鑒賞,則是我國香文化的精神內核。
中國早在秦漢時期,王公貴族已使用沉香熏衣上朝,選吉慶之日用沉香沐體迎神。北宋時期貴族士大夫追求精神生活的極致,倡導了四大閑事,即品香、斗茶、侍花和掛畫,是文人雅士培養上流社會文化氣質的重要方式。宋人玩味沉香,能用上一生大半的精力去陪伴香煙,把品香上升到哲學層面,用香的品位如何甚至影響到文士圈子對人物品位高低的評價。
如今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沉香的價值,享受于香氛所創造的文化氛圍之中,歷史千金易香的情境再次出現,或許沉香真的如一縷香炷早已融入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呼吸吐納之中了。
靜室焚香,閑中得趣,修身養性。且夢醉沉香,停筆于此,言之所愿,無外乎期望大家留真香一爐,養眾生之性,或復興或傳遞一種文化——中國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