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的愛情故事,連同藝術家本人的作品一起,被追隨者津津樂道。從羅丹與卡蜜爾,畢加索與朵拉,到列儂與小野洋子,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許能促成藝術家的個人成就突飛猛進。藝術家情侶生活之道放之中國而皆準,如元代著名畫家夫婦趙孟頫與管道升,近代的有如徐悲鴻與孫多慈,現代的喻紅與劉小東。他們有同學戀、師兄妹戀、師生戀,以及跨國戀,愛情無處不在,藝術沒你不行。
邵小毛在《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里這么唱到,“搞藝術的男青年,有一部分只愛他的藝術,還有極少部分搞藝術的男青年,是為了搞姑娘,搞姑娘又不只搞她一個,嫁給他干什么呢。”
倫敦Pippy Houldsworth畫廊曾經策劃過一次名為“甜心”的藝術家情侶合作展,在策展人看來,當藝術家陷入愛情中時,往往能給作品帶來關鍵性元素,比如歐姬芙和施蒂格利茨,“創意是現代主義問世以來最被看中的元素,而創意常常與藝術家復雜的自我情緒表達有關。伙伴關系與合作的困難和復雜性,正為藝術分析提供了一個更廣闊和扣人心弦的領域。在創作中平衡權利關系非常重要。藝術家這么多年來有著自己獨立的一條思路,突然受到另一條同樣獨立成熟的思路影響,想要和諧融合,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1994年特納獎得主雕塑家安東尼·格姆雷,與畫家薇岑·帕森斯結為連理,他說,“我們結婚30年來,一起爬山、潛水、蹦極、交談、吃飯、睡覺、大笑、爭吵、工作……但我們從來沒有一起合作過作品。當代藝術市場給我們制造了一個假象,藝術家就應該是個獨立的、完成自我實現的個體生物——簡直一派胡言,我們其實受生活伴侶的影響非常大,只是有人逃避而有人意識到了。一個藝術家的生活往往是一系列激烈的創意交鋒,就算不來自另一半,也是來自自己的心理另一面。如果夫妻間能夠實現合作,其實是值得慶祝的。”
德國藝術家夫妻羅薩·洛伊和內·勞赫認為,藝術家夫妻其實面臨著與其他同專業夫妻一樣的問題。勞赫說,他始終逃脫不了在藝術家幌子下的不良行為,“如果配偶是家庭主婦或其他,每當藝術家進入藝術創作期的歇斯底里時,對方不會理解,‘藝術家就是這樣,不必大驚小怪。”只有相互了解個性,才能建立穩固的關系,與藝術家的身份沒有關系。
策展人李旭,與同為策展人的妻子江梅,在2008年策劃了一次“左手右手——當代藝術中的伴侶”的展覽,從參加的藝術家到策展人、展館館長,一共有17對夫妻。和諸多藝術家夫婦打過交道,李旭分析了藝術家結合的好處和壞處。“藝術是兩個人維持一輩子的共同語言,雙方在專業角度上溝通沒有障礙,這是非常美好的事情。藝術創作的夫妻互為第一觀眾或讀者,能夠提出比較誠懇的建議和批評,而且關起門來說可以說得比較直接。此外,創作時藝術家往往情緒波動大或是需要獨處,若對方不是藝術家,可能會誤解為‘你不愛我了。”李旭認為一旦婚姻進入傳宗接代階段時,女性藝術家會比較吃虧,一是創作期被中斷了,其次做了母親后承擔的家庭責任比較大。“誰管孩子管得比較多,狀態難免就會下跌。”
小野洋子&列儂 行為藝術度蜜月
關于小野洋子和列儂如何相識,相傳有兩個版本。版本一:1966年列儂到畫廊參觀時,恰巧碰上小野洋子為她的展覽《Hammer A Nail》布展,觀眾可在一塊木板上敲擊釘子,最終形成一件作品。列儂正躍躍欲試,被小野洋子斷然阻止,她聲稱展覽還沒開始,如果列儂想在木板上釘釘子的話,得先支付5先令。畫廊老板大驚失色,“你難道不知道他是誰?他是百萬富翁,足以買下你的全部作品。”小野洋子看樣子根本不知道風靡全球的“披頭士樂隊”。列儂這么圓場:“好吧,我假裝給你5先令,也假裝敲過釘子了。”
第二個版本是:1965年小野洋子向披頭士另一成員保羅·麥卡特尼索要一份樂譜手稿,麥卡特尼說不,但他建議她去找列儂試試,列儂爽快贈送了《The Word》手稿。之后小野洋子頻繁給列儂打電話。借著列儂原配夫人辛西婭去希臘度假,小野洋子大大方方走進列儂家里。辛西婭度假回來看見小野洋子穿著自己的浴袍在喝茶,列儂輕描淡寫地說:“嘿!”
列儂和小野洋子于1969年3月20日結婚。新婚蜜月即體現了藝術家妻子的影響,他們花了一整個星期哪兒也沒去,躺在阿姆斯特丹某酒店的床上供記者拍照,兩人宣稱這是所謂的“床上和平運動”,兩個月后他們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又復制了一次。
小野洋子曾參與創建了激浪派(20世紀60年代前期從歐美發展起來的一個無政府主義的藝術思潮),但她個人拒絕加入其中。她的藝術理念被認為是“顛覆性的、富有遠見的”,小野洋子的圈內朋友包括安迪·沃霍爾、佩吉·古根海姆等,但直到成為“列儂妻子”才讓她聲名大噪。
列儂稱妻子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無名藝術家,“她的名字人盡皆知,但沒有人知道她都做了些什么。”
卡蜜爾&羅丹 無情大師的癡情助手
1884年,18歲的卡蜜爾開始出入已42歲的羅丹的工作室。年輕又富有才華的卡蜜爾很快吸引羅丹注意,她不僅順理成章成為其助手,更是他的模特、靈感來源、紅顏知己和情人。
卡蜜爾與羅丹的這段戀情,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此外卡蜜爾本人也不能忍受與其他女人分享羅丹。在一次意外流產后,卡蜜爾終于放棄這段沒有未來的情感,與羅丹分手。卡蜜爾為羅丹生了兩個孩子,但男方拒絕承擔撫養義務。
如果將卡蜜爾視為借羅丹上位的花瓶女子,那就大錯特錯。有歷史學家認為正是卡蜜爾為羅丹提供了大量的構思,甚至部分羅丹作品其實是出自卡蜜爾之手。小說家和藝術評論家Octave Mirbeau評價卡蜜爾為“天才女性”。她的早期作品雖與羅丹的神似,但絲毫不能掩蓋卡蜜爾獨特的想象力和抒情性,由于卡蜜爾手巧且有耐心,有猜測羅丹經常將作品的細節部分交由卡蜜爾完成,而后者甘愿為情人承擔這一切。
由于任勞任怨的付出沒有換來回報,卡蜜爾在1905年患上精神分裂,她摧毀了自己的許多作品,并幻想遭到羅丹迫害。
歷史學家認為正是卡蜜爾(右)為羅丹(左)提供了大量的構思,甚至部分羅丹作品可能出自卡蜜爾之手。左圖為1886年,羅丹為卡蜜爾做的雕像。
朵拉&畢加索 哭泣的女子惹人憐愛
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相遇時,攝影師朵拉28歲,而畢加索已經54歲。在后者看來,朵拉不僅年輕貌美,她有勇氣挑戰“用刀快速插手指”的桌上游戲,果真斷了一根手指。畢加索得到了這把血淋淋的刀,保存在公寓的架子上。朵拉還能說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這讓這位西班牙藝術家欲罷不能。在1936年至1942年期間,朵拉扮演了畢加索的情人、模特、靈感女神。
畢加索為朵拉創作了大約400余件作品,部分寫實,大部分是超現實的,他畫微笑的朵拉,哭泣的朵拉,但畢加索本人更中意情人遭受痛苦折磨的樣子,他認為這與朵拉不能生育有關,“幾年來,我一直都在畫她遭受痛苦折磨的樣子。對我來說,她就是個哭泣中的女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女性容易患得患失。”畢加索說。
畢加索1941年做的油畫《朵拉與小貓》,2006年5月在紐約蘇富比賣出9500萬美元高價,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貴的畫作。
朵拉的藝術成就也與畢加索有關。她用相機全程記錄了《格爾尼卡》的創作過程。朵拉的攝影風格一直被認為前衛大膽超現實,她尤為關注貧困兒童。
弗里達&迭戈·里維拉
把出軌的丈夫畫進畫里
墨西哥藝術家弗里達22歲的時候,嫁給42歲的墨西哥壁畫運動發起人迭戈·里維拉,他們的婚姻只持續了10年,但離婚一年后雙方又復婚,直到弗里達在1954年去世為止。這期間穿插了幾段婚外情,迭戈甚至染指了弗里達的妹妹和閨蜜,這讓她痛不欲生。
弗里達因小兒麻痹雙腿殘疾,18歲時又遭遇嚴重車禍,導致差點不能走路,為此她經常著長裙以遮掩自己的缺陷。在她47歲的生命中,做過35次手術。弗里達的一生充滿矛盾的、極端的沖撞。她身體千瘡百孔,但依然積極灑脫。她將身體和心靈上的痛楚通過作畫來表達,弗里達稱此為生活的“日記本”。
弗里達著有約120幅自畫像,一字眉和上嘴唇上方的汗毛讓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以及象征主義,但她自己從未承認,因為這些畫的素材完全來自于她個人的生活。迭戈也經常出現在弗里達的作品里,她甚至把丈夫的出軌對象也畫進來,毫不掩飾對愛情的期盼,對背叛的失望。
1954年7月13日去世前,弗里達還坐擔架亮相了自己的畫展,與朋友說笑。迭戈在他的自傳中寫道,弗里達去世的那天是他一生當中最悲痛的時刻。
歐姬芙&施蒂格利茨
“雙胞胎兄妹”成就彼此
1917年標志著施蒂格利茨攝影風格的轉變,“現代攝影之父”一是受時代變遷和戰爭的影響,二是和歐姬芙的關系日益密切。施蒂格利茨迅速和過去做了斷,一心一意在歐姬芙身上搞創作,他熱衷于用鏡頭記錄她的身體,尤其是雙手。施蒂格利茨有一對雙胞胎妹妹,他曾經公開表示非常羨慕雙胞胎間的心有靈犀,為此他一直在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歐姬芙就被認為是施蒂格利茨的“雙胞胎兄妹”。
1916年,當歐姬芙在繪畫道路上難以繼續時,施蒂格利茨及時肯定了歐姬芙的才能,并為她操辦了兩次個展,兩人墜入愛河,于1924年結婚。
在施蒂格利茨面前,歐姬芙是相對自由而奔放的,當她想要專于繪畫創作時,她就離開,而他也剛好能借用這段獨處時期專注于他的攝影和繼續推廣現代藝術。1925年歐姬芙達到其繪畫生涯的第一個高峰,她的花朵內部微觀圖“海芋”以兩萬五千美元賣出,是當時在世藝術家畫作的最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