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臉譜網上、手機和平板上都能找到《糖果消除游戲》 。在平板的游戲界面上玩家可以看到幾十種不同的糖果,玩家的任務是將相同顏色的糖果組合在一起,與此同時還要克服種種障礙和陷阱。游戲一共設有400關。
許多人每天使用大把的時間沉迷于這個游戲,更有甚者為此花費了數百美金。這個游戲軟件每天有超過6億的使用次數。它擁有著整整五千萬的游戲用戶。它就是《糖果消除游戲》,臉譜網上有史以來最為風靡的游戲。
它曾出現在韓國著名歌手Psy的MV中,在最近幾個月中,它是蘋果和安卓設備下載次數最多的游戲軟件,許多人在博客和社交網絡中也提到這個游戲,并把它稱之為一種無法抵抗的誘惑。有人說這個游戲的前身是諾基亞的貪吃蛇和俄羅斯方塊游戲,但事實上它更傾向于本世紀初較為流行的寶石迷陣,—款鍛煉眼力的寶石交換消除游戲。
這個游戲最早發布于2012年11月,是由King公司研究開發的。根據非官方消息,通過讓用戶購買難通過的關卡,《糖果消除游戲》每天可為開發商賺取六十萬美金。 盡管開發商堅持說用戶可以不花一分錢通過所有關卡,但人們還是認為這些可購買的工具是開發商賺取百萬美金的途徑,并且人們尚未得知究竟一共有多少種工具。
游戲看上去似乎很簡單:排列和通關,僅此而已。但事實上這個游戲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精心設計的細節來使得人們沉迷于其中。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謝菲爾德大學的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教授湯姆·斯塔福德認為,這種對《糖果消除游戲》成癮的心理與一種心理現象息息相關,它叫做叫蔡加尼克效應。這位俄羅斯心理學家蔡加尼克教授說,服務員通常有著能夠記住所有訂單的驚人記憶。
但是只有當菜單上齊,所有食物和飲料都依次擺上客人的餐桌后,服務員才能忘記上一時刻記得清清楚楚的訂單。
“蔡加尼克曾經給這些“沒有完成某項任務而耿耿于懷”的心理問題命過名。”斯塔福德教授告訴BBC世界報。 他總結道:“《糖果消除游戲》設置了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每一個關卡都使得玩家產生一種迫切想通關的欲望,就如同是遇到一些問答游戲或者是日常談話中冒出的一些疑問,人們急切地想要去(百度)維基到答案,不得到答案決不罷休。
戒斷癥狀
《糖果消除游戲》在每個關卡給玩家提供了五次生命,如果生命都使用完,玩家則必須等待30分鐘才能重新開始游戲。這意味著問題需要等待半個小時才能得到解決。
"如此設計游戲是為了讓人產生所謂的戒斷癥狀",商業內幕雜志科技欄目的記者梅根·羅斯迪基這樣說道。 另外,這30分鐘的等待時間加強了人們想要每天都去它玩的心理。Heyzap游戲的顧問茱德·戈米婭肯定道。
臉譜網上的糖果消除游戲
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絡臉譜網中內置了這個游戲,在所有的蘋果核安卓設備中也可以安裝到這個游戲,因此人們可以在不同的平臺中切換使用這個游戲軟件。
“這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可以實現不同平臺之間的切換連接的游戲,如果你對iPad厭倦了,你可以繼續在手機上玩游戲,如果你玩手機玩累了,可以打開電腦繼續游戲。”戈米婭說道。
玩家們不僅僅在臉譜網上分享他們的游戲成果,同時也分享他們擁有的工具和生命值。如果有人沒有公布出他的游戲數據,則他與同伴的游戲分數的PK結果會展示在社交網絡上。
除了得到一種覺得自己組合糖果的能力高于其他同伴的滿足感,這個游戲沒有給玩家帶來其他任何獎勵,Slate雜志的文化評論者茱托馬斯這樣評論道。
最近在谷歌上傳播著各種關于沉迷于消除糖果的笑料,但是最近幾年不少青少年因為長時間沉迷游戲而猝死的案例證明了我們應該開始認真對待這種病態游戲過癮現象。
事實上,現在社交網絡中流行著一些糖果消除游戲成癮者在康復中心接受治療的照片。這是一種諷刺手法,但卻真正說明了問題所在。
(www.bbc.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