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公司從兩年前成立伊始就是在走一個高性價比路線,而隨著小米開辟高性價比路線之后,國內一線廠商也紛紛試水,包括華為、中興、聯想等等。以至于到去年年終時,如果還有廠商要繼續延續高性價比路線,就必須要往千元機方向看齊,這也許是紅米手機誕生的契機,或者說是小米公司的防御型戰略。
“低端”手機的戰略路線
紅米手機推出后,網上有專業的測評團隊對之進行拆解和價格分析,得到的成本價格是520元左右,加上中間一些銷售成本,小米公司的利潤少之又少,對于這一問題雷軍給出了解釋:“為什么做紅米?我自己是一個手機的發燒友,小米目前的手機都是面對發燒友而做,性能就是首位,然后才能保障功能和特色,然后強調高性能和高性價比。去年7月份我看到國內包括臺灣的供應商提供的產品性能越來越好,越來越接近國際水平。我當時就在想有沒有機會做一款非常好的千元機。”
雷軍談到,其實做手機不是出現一個想法之后立刻就要公布,就要做出來:“如果我們今天決定做紅米,我們就要用未來一年可能發布的平臺,這樣才能做到芯片發布的同時手機才能發布。”
所以,這樣的做法就具有與之而來的風險,風險就是廠商無法保證這個平臺是否能符合大眾,迎合時代的要求,畢竟互聯網時代,每一年的變化都是巨大的,今年預測明年的產品,對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有風險性的。
“所以我們去年7月份的時候就選定了兩個平臺同時做,主選的平臺是雙核A9。另外選MTK6589T作為備選。第一款覺得不夠好,就進行優化和改進。連續改動三四個月以后,硬件商說實在改不動了。但那個時候小米已經訂了40萬的貨,做手機需要提前三四個月訂貨。所以臨時決定把這個主選項目取消,把備選項目升級,就是今天的紅米。”雷軍表示,作為小米公司目前最熱門的新機,紅米的誕生其實是比較偶然的。“當時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40萬臺的主項目機器怎么辦。把備選項目升級成紅米之后,才發現這款手機遠遠超出了預期,所以經過內部反復商量后決定把紅米作為戰略成本,但是導致的結果就是供貨量不夠。”
談到訂貨量,就不得不說的小米的饑餓營銷,雷軍表示小米的饑餓營銷其實是被動的:“小米現在用了富士康跟英華達非常多的產線。這次紅米供不應求,主要問題一是我們對這個產品原來沒有這么高的定位,整個的供貨量不足。二是因為這個產品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期,反過來又導致供應的難度加劇。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每一次小米發布新品所遇到的。”
雷軍認為,小米的主業依舊是小米品牌,并且會繼續堅持用一線供應商的最好產品,堅持高性能和高性價比,把小米品牌做好。紅米手機則堅持的是高體驗和高性價比,強調的是高體驗。紅米品牌主要面對大眾用戶,并且跟小米設計理念差別很大。
優秀的產品就一定會有優秀的平臺,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就是產品理念。在做一款低端產品時不要想著是否會拉低公司品牌,如果做出一款好的低端產品不僅不會拉低公司品牌,反而會有所提升。
未來的智能生態系統
談到小米未來的生態,雷軍表示,小米對整個手機上的生態系統非常在意,不僅僅是商業模式決定的,更是用戶體驗決定的。在今天的Android手機上,任何一款都是耗電大戶,所以手機廠商紛紛開始在電池上下功夫,從早期的1000毫安到2000毫安,再到2500、3000、3500甚至4000,這其實是一個無止境的道路。
而反觀iPhone的電池容量卻很小,iPhone5的電池只有1440毫安,卻依舊能夠使用一天的時間,問題就出在Android是開放的生態系統,iOS是一個管制非常嚴格的系統。所以iOS整個生態系統比較健康,Android系統的開放則帶來了常駐內存、后臺啟動、通知欄彈出、屏幕彈出、后臺流量等弊端。所以做生態系統時,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為止,大部分應用都是如此,都會常駐內存和占用內存,這樣不僅耗電,還會耗費流量。
如何恢復到健康生態?就需要廠家從個人做起,一個人去這么做,就會有更多的人去這么做。小米公司亦是如此,在Android開放生態的大范疇里,試圖去營造一個比較約束、安靜并且能夠提升用戶體驗的生態。當廠商做到一個好生態時,收入、利潤也就會隨之而來,不用再單靠硬件去賺取利潤。
雷軍表示,最早在互聯網轉型的時候,Google十戒為轉型提供了一些約束和指向,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就會紛至沓來。小米之所以在市場上比較火,就是以好產品和好的用戶體驗去維持的。
此外,在未來生態系統當中,穿戴設備也是提及最多的領域,許多人認為穿戴設備即將引起一場新的終端革命,而雷軍卻對這種看法表示了不同的態度。在使用過智能手環、智能手表、Google Glass之后會發現使用體驗并不如用戶想象中那么完美,甚至是不夠實用。因為可穿戴設備是需要整個產業鏈一起配合的產品,最重要的就是電池功耗,穿戴設備往往比較小巧,所以電池容量也會很小,在使用幾個小時之后就需要充電,十分麻煩。另外就是功能單一,用戶沒有必要為了單一的功能去買一個高價格的產品,功能豐富的產品體積又會比較大,所以小的芯片提供又成了問題。所以今天可穿戴設備最大的難題就是產業鏈還沒有真的成熟,真正大規模的商用可能還要假以時日。
智能手機遇瓶頸?
最近,國外一些觀察者認為,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到了一個創新的瓶頸,從去年iPhone5和三星的S4發布開始,都沒有給業界帶來一些革新和驚艷的感覺。而雷軍認為,智能手機已經發展到可以取代電腦的階段,從硬件的觀點來看,智能手機的體系結構已經可以告一段落。
大結構的穩定不意味著發展創新的停止,之后各種方式的創新主要在于傳感器這個最能改善用戶體驗的方向,包括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性、O2O服務的連接性、社交關系的連接性等等,更多的創新會體現在以上領域。硬件方面目前最需改善的就是電池技術和顯示技術。
對于小米公司來說,目前最重要的創新是鐵人三項(MIUI、小米手機、米聊等互聯網應用)。把軟件、硬件、互聯網全部融為一個整體也是各大廠商目前在努力的方向。
再來看國內的一些智能機品牌,目前所做的就是把公司品牌化,比如華為、聯想等廠商開始往高端品牌去塑造自己。但這是成功的案例,國內仍有許多的廠商還處于瓶頸期,甚至是垂死掙扎的階段。針對這一現象,雷軍認為重中之重就是把自身的產品做好,把生態做好。其次要開放學習和合作,包括國內外的硬件廠商、運營商等等。今天整個中國的手機行業與世界品牌相比依舊存在差距,所以重要的是去考慮如何縮短這個差距,并共同完成超越。
移動互聯網下的創業生存
今年,整個移動互聯網業內發生了多次收購,包括騰訊、百度等幾大巨頭的收購、合并,那么對于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來說,生存空間和行業切入點則越發稀少。而雷軍認為,移動互聯網才剛剛開始,雖然競爭很激烈,但這個行業剛剛發展到它的十分之三,未來還會有很多的創業機會。
回顧互聯網發展的十多年,從初期三大門戶到后來涌現出的盛大、巨人等等,其實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機會,移動互聯網也一直是創新不斷的行業,最重要的是創業者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其次,在戰術層面上如何在巨頭的生態鏈里尋找自己的定位,并利用巨頭的資源成長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淘寶的生態已經穩定,創業者要建立另外一個淘寶去競爭的話生存幾率就會很低。不如依托淘寶去做一個優秀的店鋪。所以說在巨頭的生態鏈上也可以找到生存空間。
另外一點,創業者還可以研究哪些領域是在巨頭的射程當中,從而發現巨頭們沒有涉獵的領域或者沒有發現的領域,這樣的機會如果創業者能夠發現其實是有很多。
小米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看到第一個機會是米聊,當時最大的威脅就是互聯網殺手——騰訊,但慶幸的是當時騰訊沒有涉及這個領域,小米內部估算騰訊一年之內不涉及此領域,米聊就會有50%的勝算,一年之內反應過來的話就是百分之百的失敗,但是回報依舊很高。結果騰訊三個月之內就推出了微信,但米聊卻依舊活了下來,所以即使互聯網巨頭涉及的領域,創業者趕在之前做出來也是有存活空間的。
此外,有許多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就提出了改變世界的想法,但是雷軍認為,對于國內環境來講,先做出一個能夠讓用戶尖叫的好產品就是最成功的事情。中國的創業者或者說巨頭目前都沒有達到改變世界的能力,這跟國內的成長環境、基礎設施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