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張楠 馮靜靜


宋人癡迷于茶,也沉醉于花香。于是乎,遂在舉國上下引發了一場香茶熱。在眾多的香花中,茉莉花以清悠素雅聞名遐爾,由它窨制成的“茉莉花茶”更是芳馥了千年的時光,特別是產于福州的茉莉花茶以淡雅鮮靈之姿,成為中國茉莉花茶中的翹楚。
福州茉莉花茶最早載于北宋詞人柳永的《滿庭芳·茉莉》:“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北宋時,福建、廣東一帶的茉莉花就聞名全國,有張邦基《閩廣茉莉說》記載:“閩廣多異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為眾花之冠”。茉莉花種植的勃興,自然也就帶動了茉莉花茶的興起。至南宋,茉莉花茶已是尋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佳飲,詞人施岳在其《步月》一詞里頗為詳細地寫了茉莉花茶從采花、焙制到泡飲的過程。歷元入明,茉莉花的種植已有較大的規模,徐煳所著的《茗譚》云:“閩人多以茉莉之屬,浸水瀹茶”。萬惟擅在詞《一叢花》中贊美茉莉花茶“茶甌一滴更堪嘗,氣味勝蘭漿。”
由于福州獨特的亞熱帶溫潤的氣候以及依山傍水的閩江口地理優勢,加上花農豐富的種植茉莉花經驗和完美的窨制工藝,福州茉莉花茶汲盡天地精華,融合了花的韻味和茶的質樸,亦如一顆芬芳的種子,在飲茶之風的吹拂下,傳遍福建、傳遍中國、傳遍世界,就如同那首膾炙人口的民謠《茉莉花》一樣,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
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是福州的酷暑季,卻也是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最佳時節,“美麗中國·尋找福建最美茶鄉”福州行的攝影師們頂著高溫烈日,走進沁人心脾的千畝茉莉花茶園,體驗采花人的快樂和艱辛;在馥郁芳醇的制茶車間里,見證一泡泡純正福州茉莉花茶的誕生。
鼓山半巖茶
一座干凈而古老的茶園
天氣清朗,湛藍的天空中飄著如棉絮般的潔白云朵。抬頭望天,很是養眼。我們乘車前往鼓山參觀大名鼎鼎的半巖茶園。在山中的感覺明顯要比城市里舒服,下車的時候沒有柏油路面傳遞來的灼熱感,沒有一陣陣伴隨著汽車尾氣襲來的熱浪,取而代之的是層層疊疊的樹蔭、夾雜著植物與泥土芳香的空氣和夏日里歡悅的蟬鳴。
我們乘坐游覽車“徜徉”在蜿蜒的林蔭小道上,兩旁的樹木參天,枝葉繁茂,看得出樹齡年代的久遠,巖壑清幽。摩崖題刻處處可見,偶有亭臺樓閣閃過,古韻盎然。俯看三兩正在行走的僧人,同行的人都面露艷羨之色,生活修行于此,與林木鳥語為伴確是一件美事。游覽車駛到山崖邊,攝影師紛紛要求下車取景。沒有山木崖壁的遮擋,可以俯瞰山下,視線開闊,密匝的樹木交疊成一片,沒有任何間隙,起伏之感就像綠色的云海,看起來壯闊而富有蓬勃感。
繼續前行一段路,便到了鼓山半巖茶園的入口處。我們下車開始沿著被枯葉掩蓋著的陡峭山坡向上爬行。從目前已發現的文字記載來看,鼓山產名茶已有近1100年的歷史。根據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唐國史補》(806-820年)等歷史資料記載:“柏巖茶。又名半巖茶,產于福州鼓山。”鼓山茶的歷史延續時間很長,到明清時期,一些士族與寺僧往來密切,進一步推動了鼓山茶的發展,現存的文句就有“鼓山半巖茶,色香風味,當為閩中第一,不讓虎丘龍井”。
穿過高大掩映的樹林,我們來到一片開闊的坡地,這便是鼓山半巖茶園的所在地。這里海拔400多米,恰好是鼓山半山腰,地勢陡峭,種茶的先民們在平滑的山坡上鑿出層層階梯狀的平地,并用石塊砌成
墻面鞏固水土,茶農們把茶樹種在開墾出來的每一層階梯的平地上,整座茶園看上去依著巖壁而建,層級明顯,這可能是半巖茶之名的來歷。站在茶園的最低處向上望不到頂端,只能看到茶樹的翠綠與藍天連成一線。此刻狀似棉花糖的白云布滿藍天。就像從天空垂下柔軟的珠簾襯在茶園之上,引人浮想聯翩。在恍惚之間,有些攝影師已經登到茶園高處拍攝,每一個層階剛好是半個人身長的高度,可以看到茶樹扎根的土壤,土質松軟,上面覆蓋的枯草干葉,可以為土壤增加養分,茶樹生長得很好,葉片翠嫩油亮,摘一葉放進嘴里,并沒有強烈的苦澀感,淡淡青草香,回甘生津,頓時神清氣爽。
同行的茶葉專家介紹說,這里的植被保留良好,霧氣多,少有陽光直接照射,而且土壤相當肥沃,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鼓山半巖茶生在鼓山巖層或叢蔭之中。純為天然雨露滋潤長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因產量不多,過去或作貢品,或為高官顯貴享用。
宦溪茶園
歐式的度假莊園
“宦溪”,音同“浣溪”,念起來很有些唐詩宋詞的古風雅韻。位
于福州北峰宦溪的春倫茶業基地想來會有不錯的景致。
一路翻山越嶺,曲折盤旋,茶山在午后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的蔥綠。茶園綠海,空明清澄,似乎真可以把人的五臟六腑清洗一遍。天空干凈明亮,恰好是藍天配綠海,一望無際,有種到了塞外肆意奔跑的快意之感。
過了一會,一幢很洋氣的小木屋出現在我們眼前,木屋的旁邊還有幾棟稍矮的木屋,春倫茶業的廠房基地到了。此基地是建在洼地里,
周圍地勢高,四面被層層疊疊的茶園包圍著,很有隱居的味道。基地里的建筑很歐派,都是用原木拼接搭建而成的,設三角山墻式屋頂起雨罩作用,近似歐洲的鄉間別墅,看起來精致而富有情調。
春倫的茶葉基地就在這廠房的后山上,也是依山而建,要順著山坡上行。以往去過的茶山都是采茶人長年累月踩出來的泥土層階,而這里,春倫人不僅用石塊壘砌了上山的樓梯,還搭建了木質的扶手。搭著扶手,順著石階,邊欣賞身邊的茶園風光,邊往上走,就像走在歐洲的鄉村小道上。走到茶山山頂,有一座乘涼亭,亭子的風格倒不是一味的西式,有些中式的元素,比如飛檐、美人靠,洋氣中不失韻味。我們到達亭中時,有幾個采茶婦已坐靠在石椅上歇息,她們的皮膚被曬成紫紅色,額頭還淌著汗珠,頭上包著遮陽的毛巾,腰間綁著茶簍,隨行的攝影師不失時機地舉起相機,拍下了眼前的一切。
從茶山下來,回到春倫的廠房,品一杯茶香四溢的茉莉花茶當然不容錯過。輕輕啜一口,可能再也沒有比“啜”這個字眼更能表達此時飲茶的狀態了:在這洋氣的小木屋里,品著香茗,茶香滲到體內的每一根毛細血管,即便是三伏天里,也感覺如沐春風。
雪峰農場
云水禪心茶飄香
雪峰山,與鼓山、旗山并列為“全閩三絕”,除了山高林密可以避暑納涼之外,這里的雪峰崇圣寺是蜚聲海外的全國重點寺院,始建于唐咸通年間,即公元870年,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寺院山門對聯上寫著“開東土有二宗,稱南方第一寺”,原來這里是禪宗流派云門宗、法眼宗的發源地。
也許是冥冥之中對于佛陀的敬慕,我們走上雪峰山這片凈土時,心境格外的平和。走向深山,夏季的酷熱也被這連綿蓊郁的樹木間沖得沒了影蹤。時日要造訪的文武雪峰農場,就與雪峰寺緊依相連。抬眼望去,我們已經位于千米的高山之上,四面都是峰巒疊嶂、叢叢簇簇,一派遠離都市塵囂的寧靜,讓人感受到自然的風姿卓越其實是對,心靈的巨大感召。
雪峰農場由臺商林圣光夫婦在1994年投資創辦。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茶園面積從最初的幾百畝擴大到現在的4000畝。據說為了保護環境。農場的開墾、修路都不依賴大型機械,全部采用傳統人工的方式開荒而來,而所有的廠房也是由工人一磚一瓦搭建而成。
這里是標準的無公害茶園。為了出產高品質的茶葉。茶樹在生長過程中不施用化肥,取而代之的是有機肥,同時采用了燈光誘殺蟲蛾的物理方法滅蟲。因此,雪峰茶的品質也格外出眾。細細端詳這些茶,外形緊結、油潤,沖泡之后清香甘醇,湯色蜜黃透綠,給人予獨特的品飲感受。
走進茶園,—樅樅茶樹像綠色的帶子層層疊疊、蜿蜒遍布著,間隔的小道上,散落著穿著紅色T恤的采茶工人,她們帶著草帽、背著竹筐,熟練地采摘著,沒有過多的言語交談,只是和著徐徐的清風,形成了一幅靜謐的勞動場景。在她們抬頭擦拭臉上的汗水時,我們驚詫地發現,這些穿著紅色T恤的采茶工竟都是一些上了年歲的奶奶輩。一問才知道,她們都是從茶園建立之初就在這里勞作,一晃已是+幾年過去。
老人們對于這份工作顯得十分滿足,因為在高山綠叢間,空氣格外的清新,溫度也比山下的城市低了許多,本身就是難得的休閑養老之地。而靈動的采摘和步履。讓她們看起來身骨硬朗、精神矍鑠,這與長年的勞作是分不開的。茶園之間的林蔭小道上,高木林立,形成了一道納涼的屏障。采摘好的茶農陸續從這里走回茶廠,她們樸實、簡單。每天都在感受自然的風露,亦如這高山茶一樣的原汁原味。也許正是這片凈土,讓她們特別能體味自然賦予的勞動果實。在一日的勞作之余,蹲在茶園邊上,品這一杯親手種植和采摘的茶葉,是何等的愜意。
雪峰寺歷久彌新,雪峰高山茶味醇甘芳,二者都屹立在雪峰這片凈土的山麓之上,清凈無塵。在這里,或許才能悟得茶禪一味的真味。伴著雪峰寺的鐘聲,品著一杯高山茶。感受天人合一的遼源之境,將人世的愁苦拋卻融化。
走下雪峰的時候,已是日落西斜。山里的溫度驟然下降。日夜溫差大也是高山茶品質出眾的重要原因。此行雪峰,忘不了這里的茶、這里的寺,更忘不了那田間勞作的人們,她們最真實地享受著自然和生活……
連江長龍
山水一色茶悠遠
連江,因地域形似展翅南飛的鳳凰而得名“閩都金鳳”。由于臨海的緣故,這里的海洋捕撈和養殖業非常發達,并以產蟶聞名,這讓多數人往往忽略了連江還有很多山區鄉鎮。那里山高霧濃、土壤肥沃,非常適合種植茶葉,聰明的當地人自然不會忽略這自然的饋贈。連江長龍鎮就是一個產茶歷史悠久的茶鄉。這里已經有了400多年的茶葉栽培史,史稱“鹿池茶”,1911年該茶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行走在長龍鎮的盤山公路上,漫山遍野都是青翠的茶樹。“再續茶鄉輝煌”的計劃在有條不紊地實施。前些年,連江茶失落了,品種單一、技術落后、沒有品牌,在日益激烈的茶市競爭中,茶園一下子就荒廢了。而今,品種改良、工藝創新、品牌打造的組合拳,讓長龍煥發了青春。
走上山麓,四處云霧迷蒙,修剪齊整的茶園錯落有致地鋪展開,將整座山頭點綴得觸目皆綠,“云上茶鄉”的盛譽真是名不虛傳。抬眼遠眺,羅源灣的縹緲無際盡收眼底,水天一色中,星星點點的鷗鳥掠過,海面蒸騰的水汽隨著氣流被吹拂到滿山的茶樹之上,增添了無以倫比的詩情畫意。
目前的長龍鎮有近兩萬畝的茶園,發展綠色無公害茶園是當地茶商的共識。當地的茶農向我們介紹說:“這里的茶樹都是自然生長,不施化肥,不用殺蟲劑,我們所用的太陽能滅蟲器不會造成任何污染,因此茶葉質量穩定,我們的收^也在不斷地增加。”而立足山地實際,引進的高優茶種,也讓連江茶扭轉了“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局面。
去年12月,在世界茶聯合會舉辦的第九屆國際名茶評比中,長龍畬峰茶廠的“茗科黑珍珠”烏龍茶榮獲了世界烏龍名茶評比最高獎項——“世界佳茗大獎”。細細端詳這連江出產的烏龍,茶葉卷曲成螺釘狀,色澤烏潤。沖泡之后,湯色金黃透亮,清香馥郁、甘醇爽滑的滋味令^回味無窮。如今,更多的名優茶種正替代傳統的低檔珠茶,成了長龍鎮農業種植的風向標。
如果說連江的茶山有海的護佑。那么位于福州北峰的優山茶場卻有山水的滋潤。連綿的遠山在云團的烘托下不再凝重。青翠的茶場就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茶田間的一汪汪水塘映照著藍天的深邃,藍綠的光影搭配形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這。就是優山茶場,一處世外桃源般的清幽之地。
據說。茶場內有小溪4條,既可用來灌溉,也可用來發電,還有兩個儲水豐沛的水庫。這里既種植茶葉,也種植柑桔,所以統稱“優山茶果場”。說起來,這里還頗具歷史,其前身為羅源縣霍口油茶場的分場——壽山果牧場。文化大革命期間。更名為優山果牧場。由于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外出“鬧革命”而一度停辦,先是交給部隊種植,后又作為各個學校的校辦農場。幾經輾轉變遷,到1980年復辦時才正式定名為優山茶果場。
1993年,優山茶場迎來了一位重量級的客人,那就是日后成為世界茶王的臺商李瑞河。他創辦的天福集團在大陸建立了第一個大型茶葉生產基地就在這優山茶場。以優山茶場為起點,如今的天福集團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綜合企業。這里地勢特殊,長期云霧繚繞,沒有污染、沒有公害,生產的茶葉嫩潤清爽。這,也許就是吸引李瑞河的地方。
如今,繞山而種的行行茶樹綠意綿延,以超大集團為主的農業、茶葉巨頭們紛紛在這里開墾種植。來自優山的茶行銷國內外市場。當年的紛擾變遷都已經遠去。只剩下這純粹的綠意和茗香,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園詩畫,讓人流連忘返。都說“甘泉天際流,香茗霧中飄”,用北峰的甘泉沖泡這優山的霧中美茶,對于愛茶之人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值得慶幸的呢?
泛船浦內“看”茶史
“走馬倉前觀走馬,泛船浦內看番船。”這句諺語說的是當時福州百舸爭流的泛船浦。泛船浦。又名番船浦,明弘治年間(公元1498年),督舶太監將中洲無償割讓給外國人開辟新港,以便番船停泊。而得名“番船浦”。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84年)五口通商時福州開埠,因為世界六大茶類中,茉莉花茶、烏龍茶、紅茶、白茶都發源于閩江流域,作為扼閩江入海口的福州,成為世界最好的茶葉港口。如今,泛船浦已不復當日百舸爭流之盛況,我們只能從保存至今的“江南第一堂”——泛船浦天主堂,來瞻仰這曾經茶香四溢、繁榮似錦的碼頭了。
這一天,天空透著湛藍色的光,遠遠望去,哥特式的教堂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依舊整修的建筑給人以穿梭時空的感覺。清時各國人聚集一堂的畫面仿佛在眼前交疊。據史料記載,泛船浦教堂始建于1868年,當時閩海關設于番船浦后,新開張的洋行大多跟著選址番船浦,連原來散布在閩江兩岸的老洋行也漸次把行屋遷移到此地,番船浦一帶就形成了一個繁華的新街區。故福建教區主教李宏治便在此建立這座教堂。
推門進入教堂,齊整的椅子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陽光透過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高聳的拱頂給人以開闊向上的感覺,拱頂上開放的窗戶時有鳥兒自由來去,一切都顯得那么安詳。這里,仿若一處心靈的天國,跟外面的花花世界隔絕開來,讓每個踏入教堂的人經歷一場靈魂的洗禮。
站在教堂外的一隅,看著教堂周圍林立的現代建筑,想象著這里曾經人來人往的碼頭,當時,美麗的茉莉花茶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的。由于福州泛船浦碼頭在世界茶葉貿易中的地位日漸強大,從1844年英國首次在福州設領事館始,在福州倉山這個面積不過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先后有17個國家設駐領事館,各類茶葉特別是福州茉莉花茶也從福州這個美麗的茶都走向世界,暢銷歐、美和南洋。到上世紀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生產年加工總量達7500噸,成為中國銷量最大的茶葉品種。
帝封江賞“茉莉花”
一路顛簸,我們來到位于帝封江濕地的茉莉花海洋——閩榕千畝茉莉花基地。此處地理位置獨特,氣候溫暖濕潤,為眾多濕地鳥類的棲息地。下車的瞬間,一陣不知方向的風帶著幽幽花香迎面而來,放眼望去,水藍的天輕輕地倒映在江面上,天水一色,江中錯落有致的茉莉花海洋仿佛空中仙境。
閩榕茶葉副總紐里嚴錦華帶我們踏入了茉莉花基地。攝影家們迫不及待地開始抓拍風景。烈日下,茉莉花盛開得特別耀眼,“這種已經盛開的茉莉花與剛長出的青蕾我們是不采的。茉莉花的采摘標注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經過半天的養護,它們會在夜晚開放吐香。”嚴總向我們介紹起了茉莉花的采摘標準,說著他輕輕拈下了幾顆乳白的花骨朵放在我們手上。
不遠處,幾名采花工正緊鑼密鼓地采摘著茉莉花,盡管她們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但三伏天的太陽依然把她們曬得黝黑。一名采花工完成了一輪采摘,背著裝滿花骨朵的網袋從花叢中走了出來,看到我們,她擦拭了下臉上的汗珠。微笑道:“茉莉花都是盛夏開放,而其中最好的又是在最熱的大署盛開,所以曬啊。”說完她便往倉庫走去,在那里,她要對采摘的花骨朵進行一輪挑選。看著她遠去背影,在場的人都不禁感慨茉莉花茶的來之不易。
由于榮莉花種在帝封江內各處高于水面的濕地,故江邊停泊著幾只用以登茉莉花“島”的小舟,在閩榕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我們登上了一葉扁舟。船是用最古老的木筏撐著。濕地的自由延展與相交造就了許多曲徑通幽的水路,明暗相交的綠蔭、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不遠處戲水打鬧的野鴨、鷗鷺,是否誤入桃源深處?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覺間已至黃昏,遠處的天邊竟然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火燒云,那紫紅色的彩霞與遠處的路燈相映成輝,或許神仙天黑的時候也會迷路,故點亮了美麗的彩霞照明。借著彩霞最后一縷光,我們向閩榕茶廠進發,參觀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
據嚴總介紹,白天采摘的茉莉花需要養護,讓其開至80%以上才能進行窖花,一般上午10點后采摘的花,要到深夜才能養護到位。在茶廠的工作間,數堆茉莉花與綠茶相間鋪于光滑的水泥地板上,制茶師時不時對鮮花進行堆頭與薄攤。我抓起一把茉莉花放在手心,發現上午的花骨朵已綻放開來,工作間里的花香已濃郁得有點暈人。對于地上那些堆著的各式綠茶,制茶的師傅見我們有興趣,便一一介紹起來。原來這些都是按不同標準采摘的烘青綠茶。有單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等,由于烘青綠茶的細胞密度相對小,吸香能力強,故茉莉花茶的原料一般都選擇烘青綠茶。
在茶廠經過幾個小時的等待,至晚上10點,上午采摘的茉莉花終于開至80%~90%。制茶師把這些花收堆進行初械篩茶,剔除青蕾、花蒂,通過機械振動又能促進鮮花開放整齊,便于窖制。篩完的花被堆在茶的四周(茉莉花的窖制便是茉莉花與茶的拼和),制茶師將花抖撒至茶上,又將茶與花混合抖撒至茶、花均勻分布,再把茶、花的混合堆整齊平鋪,再在面上過一層綠茶,制茶師稱這道工序為過面,將茶、花悶在里面,促進茶葉吸香。茉莉花拼和按照標準配花量、堆溫、堆厚度、時間來具體掌握。堆厚度在25-35cm。
看到制茶師在鋪好的窖制堆面上細心地抖撒一點玉蘭花,我不禁有點好奇,制茶師說:“這些玉蘭花的作用,就像做菜的味精,用來提味,起不了大作用,但不加又好像少了點什么。”我釋然。拈起一朵細聞,試圖感受它對成茶的影響。
接下來便是長達10個小時左右的窖制了。等花胚胎吸收水分與香氣到達—定狀態時。便要起花。這就是所謂的茶花分離。而這中間有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便是通花,在窨制的整個過程,制茶師要守在一旁觀測堆溫,當溫度達45-48℃時,便要把茶堆撥開攤涼,目的是散熱降溫、通風給氧,促進鮮花恢復生機。繼續吐香。當溫度達到比室溫高1~3℃時,即可收堆復窖。
由于通花時間要到半夜2-3點,時間略遲。故我們決定暫時結束茉莉花茶攝影之旅。坐上回程的車,暑天深夜的風乃帶著一絲炎熱,大伙的衣服也都“窖”不少茉莉花,車內余香盎然。難忘的一天,仿佛一首歌:記憶是陣陣花香,一起走過永遠不能忘……
續寫千載花香新傳奇
福州茉莉花茶申報全球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申遺實至名歸
全球重點農業遺產保護項目,2002年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認可、保護,目前全球有25個保護試點。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解釋,農業遺產也屬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并在國際社會上得到廣泛認可。然而農業的申遺相當困難,它有一整套復雜的指標和系統。這也是為什么目前全球僅有25處的原因。
秘魯的安第斯高原農業系統、智利的智魯島嶼農業系統、菲律賓的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統……這一個個農業遺產,不僅僅是歷史悠久,它們都還是植物、人類與景觀在特殊環境下共同適應、共同進化的成果,對于當地人的生計、社會、文化、生態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世界范圍內也具有典型性。中國農業發展歷史久遠,有許多獨樹一幟的農業文化流傳至今。目前已有包括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遠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等8個項目進入了農業遺產之列。
那么,福州茉莉花茶是否具備申報世遺的條件?在2013年7月10日召開的學術沙龍上,來自中國工程院、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等單位的40多名專家學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關乎過去的遺產,更是關乎人類未來的遺產”,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統實至名歸。
從西漢始,茉莉花因花香馥郁、清新不濁。落地福州變成為福州人的最愛,由于福州是“八山-水-分田”,耕地不足,勤勞智慧的福州人發明了積沙成田、在沙地上種植茉莉花的方法,茉莉成為當地農民賴以生存的經濟作物,產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同時,福州四面環山,700-1000米海拔的山區非常適合茶葉的種植。將茉莉花香與茶香交織在一起。這是福州人智慧的結晶,而這樣的窖制傳統亦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清朝咸豐年間,福州茉莉花茶成為貢茶。同時。福州作為全國三大茶市,茶葉出口占到了全國的35%。當時在京津的上層官員和外國人引發了福州茉莉花茶熱,外國商人先后來福州開洋行,花茶暢銷歐美和南洋。1872年,俄國人在福州泛船浦開辦阜昌茶廠。福州與漢口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機械制茶的地區。
“閩邊江口是奴家。君若閑時來吃茶,土墻木扇青瓦屋,門前一田茉莉花。”福州茉莉花茶的興旺在這民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到2012年,福州轄區的茉莉花茶產量達到1.1萬噸,產值17.85億元。茉莉花茶及其形成的自然與社會生態系統,不但關系著平民的生計,更是福州文化的一部分。它就好像福州的榕樹。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福州這個城市,都深深打上了茉莉花茶的烙印。這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倡導的“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承高價值傳統知識和文化”不謀而合。
再度輝煌指日可待
在7月10日召開的學術沙龍上。“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指導委員會主席李文華表示,農業文化遺產是典型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福州茉莉花茶和茶文化系統如果申報成功,將對福州生態系統和茉莉花茶文化系統的保護起到重要作用。福州市副市長嚴可仕也表示,福州茉莉花茶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世界遺產,對打造生態福州、提升福州的國際影響力,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點。
雖然福州茉莉花茶產業近年來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茉莉花茶的種植面積、產量與人們對茉莉花茶及其茶文化的需求還是不平衡,茉莉花茶產業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開展。作為茉莉花茶的發源地、作為在茶葉歷史上有著顯赫地位的福州,理應申報世界農業遺產,讓福州茉莉花茶產業向著生態、可持續方向進一步發展。
近些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對于茉莉花茶的重振和保護可謂煞費苦心,不但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恢復優質茉莉花生產基地、成立福州茉莉花茶產業聯盟和海峽茶業交流協會、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等,同時在2011年國際茉莉花茶發源地會議上提出,福州要打造世界茉莉花茶之都,讓全球茶人聚到一起,共同領略福州茉莉花茶的魅力。
2011年10月24日,福州茉莉花茶一條街正式開街。它位于福州倉山區南江濱泛船浦,這個昔日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碼頭,意在重現泛船浦在清代及民初茶行林立的景象。今年。福州市擬建設1600畝茉莉花茶產業園區,市區主干道及公園將遍植茉莉花,集采花、采茶、品茶為一體的“茉莉花茶文化之旅”也將與游客見面。
不久的將來,福州將是“滿城盡是茉莉香”,福州的城門山還將被規劃建設成茉莉花主題公園。在2013—2022年這10年間,福州市相關部門規劃將福州茉莉花茶種植與茶文化農業遺產建設成茉莉產業生態發展的示范基地、中國茶文化的展示窗口,帶動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承的全面發展。
當前,福州茉莉花茶及文化的知曉度不斷提高,市場對福州茉莉花茶的接受度也在不斷加強。福州茉莉花茶由福州港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范圍內不僅數量第一,而且單價最高。據一些福州茉莉花茶老牌生產企業介紹,正宗的福州茉莉花茶現在基本上供不應求,銷售量都呈現逐年較大幅度的增長,漲幅在20%以上。
結語
隨著申報世界遺產活動的啟動,以及打造茉莉花茶之都等一系列組合拳的落實,我們相信福州茉莉花茶一定能傳承歷史,遠見未來,成為生態福州的基石。就如同李文華院士所說的,保護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保護農耕技術和農業生物物種,更是保護賴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環境,體現的將是人類長期生產、生活與大自然的和諧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