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今年是電影小年”'
2013年,據相關權威部門統計,上半年全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為109.9億元,其中國產片票房所占比例超過62%,同比增長144%;而進口片票房則同比下跌了21.4%,出現5年來首次引進片票房的負增長。
然而,好萊塢式大片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上恰逢“熊市”之時,早在北美本土市場也遭受空前冷遇。
新一輪數據統計表明,美國電影市場2013年一季度業績同比下降12%,尤其是3D電影票房持續下滑。而從2007年到2011年,傳媒集團旗下五大制片廠商的稅前利潤平均下降了40%,利潤相加只占所屬集團利潤的10%。
在美國這一現象從2011年就有所體現。美國媒體報道,2011年全年觀影人次僅為17.1億,創下16年來最低紀錄,甚至一度引發美國媒體的熱議。作為美國標志之一的好萊塢電影看來的確對北美觀眾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于是有著幾十年歷史的好萊塢大片似乎要在一片頹勢中唱衰。
對此,影評人周黎明表示,“‘大片遇冷這個結論太過草率,事實上是好萊塢某些大片敗北,而非全部。對于好萊塢而言,支撐市場的依然是大片”。
影評人木衛二對記者表示,“今年多數影片都是超級英雄式的大片為主,《鋼鐵俠》、《雷神2》這一類片子,其實看多了也很無聊”。
星美國際影城世界城店影院經理苑軍的感受則直截了當,“今年這幾部大片續集多難看啊。《速度與激情6》連坦克也出來了,車戲減少了。像《生化危機》、《星際傳奇2》,都已經不如系列的前幾部好看,基本都是打小怪獸型”。
北京比格魔威創始人章杰則明確表示,“今年是好萊塢大片的小年,上映的多為續集影片。創作上缺乏有標桿意義的影片。”
周黎明也認為,進入中國市場的好萊塢大片,《鋼鐵俠3》和最近的《環太平洋》都非常成功,但確有一批超級英雄片無法刺激觀眾的興趣,內在原因是同質化嚴重。大片也面臨創新,不能老是同一個套路。
而為什么好萊塢一直樂此不疲地產出各種英雄式續集,木衛二認為,“像英雄影片續集在美國一直產出,是因為美國有廣泛的漫畫故事基礎。有觀眾長年對某些英雄片已經擁有的感情記憶。所以這也是像《鋼鐵俠》、《蜘蛛俠》、《超人》系列能一直拍下去的原因。但是有些好萊塢大片的票房不理想完全就是影片質量的關系。”
于是這一原因似乎可以解釋為什么好萊塢大片在北美遭受冷遇。今年奧斯卡頒獎禮時導演昆汀就公開說道,這些年好萊塢續集和超級英雄電影,太多低齡化,北美早開始出現審美疲勞。并呼吁給成年人看的影片真正回歸。
另外,有報道顯示,從2011年開始,相關機構對好萊塢電影票房進行統計發現,好萊塢電影盡管還是“美國制造”,但從戰略上,已經不再局限于服務美國觀眾。比如2011年的票房冠軍《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其北美票房3.81億美元,但海外票房卻達9.47億美元。
于是近年好萊塢最賺錢的電影都符合這一規律:海外票房遠超北美票房,甚至在北美慘敗的影片都能在海外挽回不錯的票房。比如近年眾多好萊塢大牌導演到中國拍片、合拍片的現象也證明了這一事實。但好景不長,僅僅三年時間,這一賣座規律便不再奏效。
片面的追求視覺刺激、只注重畫面和特效、情節簡單的大片,北美觀眾曾經反感拋棄的,中國觀眾也不例外。
章杰就表示,“從這種趨勢能看出,現在好萊塢大制作公司,制作一部大片的難度與風險也越來越大,大片不再那么容易拍。”
今年6月12日好萊塢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與喬治·盧卡斯在南加州大學論壇上的預言也說明了這一點,“那些越來越傾向于將賭注押在“大片模式”上的電影業相當危險,很可能面臨崩盤。”
引進與營銷的奧秘'
一位中影集團的導演曾表示,“引進片最初看起來氣勢磅礴,但是時間長了你會發現一個規律,這所有的影片都是一個類型。”的確,日益單一狹窄的引進影片類型曾引發業界人士和市場的不滿。
從年初的《007:大破天幕危機》,到后來的《云圖》、《特種部隊2》、《鋼鐵俠3》、《遺落戰境》、《星際迷航:暗黑無界》、《超人:鋼鐵之軀》、《速度與激情6》,包括在北美市場票房失利的《環太平洋》、《驚天危機》和《重返地球》等,今年上映的電影類型基本上都集中在3D、動作和科幻這樣幾種。
于是有人質疑,電影局為什么只進口好萊塢大片?
一條消息似乎能說明問題:一般進口分賬大片在中國的分賬比例大致是制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而且片方還要承擔宣傳和拷貝制作費用。如此算來,中國引進“爛片”自我消化后,中方的吸金比例相當豐厚。
但有著10年記者生涯的影視公司創始人章杰卻并不這么認為,“引進公司就是把所有的錢都掙到手,其它公司都倒了,也不行。”
章杰認為,這反而是保護國產電影的一個機會。“我們優秀的電影人,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好萊塢畢竟是一個全球的市場,對華語片來說,我們雖然有點局限化,但是產品貿易的保護是正常現象。好萊塢大片既然是外來的,也應該接受這種條件。”
然而更多的人關心的問題是國內觀眾能否看到類型更豐富的引進片,甚至包括好萊塢大片相繼在中國內地和北美市場折戟的現實情況下,能否成為國內引進影片轉型的一次機會?
章杰說:其實引進的好萊塢電影類型的影片好的還有很多,比如《藝術家》、《云圖》,比五六年前已經有很大的進步。
“我認為這是一個管理者該做的,這種引導挺好。對我們國產片尤其是中小成本也是一個機會,如果影片優秀,第二部追加,形成品牌都有可能。”
章杰回憶說,從實際市場來看,也僅僅在幾年前,國產片一直被外來大片打得很慘。“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國內華語制作力量在上升,如果沒有好的大片可以選擇,那么那些能引起共鳴的國產電影就是首選。”
“相較于以前,像《青春派》這樣的電影,很難上電影院線。如今就是進步了,當然也許這種進步相對緩慢,但是這個市場越來越大,整體的大環境在向前。”章杰說。
另外,造成好萊塢大片在中國電影市場遇冷的另一原因,也值得關注,就是營銷宣傳。星美國際影城影院經理苑軍深有體會,“像之前的《全民超人》,《我是傳奇》,其實這都是很好的片子,但是可能引進后做的宣傳不太好。最后知道的觀眾也不是太多,這也是導致票房差的原因。”
華爾街分析師道格·克羅伊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說,大片集中上映反映出的是檔期規劃混亂。加之全世界投資大的電影,都需要在這一個檔期釋放完畢,所以檔期題材相撞的現象也是成為影響時期好萊塢大片票房的又一原因。
觀眾愛看什么樣的電影?'
除去以上原因,不少電影圈內人士認為,中國內地國產影片的崛起也改變了以往好萊塢大片一攬獨大的局面。
“好萊塢引進大片遭遇瓶頸,是因為它們的單一類型導致了觀眾審美疲勞。而從內容上來說,它們先天遠離中國觀眾的現實生活,而國產影片則逐漸把到了老百姓的脈,與當下觀眾的情感需求相呼應。”中國電影資料館相關資料員曾這樣告訴記者。
觀察今年上半年票房超過5億元的國產影片,除了《西游降魔篇》外,“《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合伙人》包括《致青春》都是貼近觀眾情感需求的作品。”影評人周黎明對國產片轉入良性軌道十分慶幸。“這些電影結合了當下中國較為主流的時代元素,影響觀眾去觀看跟自身有密切關系的事情。”
從2012年底上映的《泰囧》開始,中國本土電影開始“集體崛起”。多部國產中小成本電影,票房口碑雙豐收,一時間改變了進口大片獨大的局面。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熱映之時,好萊塢主流媒體以“湯唯的《北京遇上西雅圖》票房打敗好萊塢大片”為題大量報道,而且被“打敗”的還不僅是一部,包括《生化危機5》、《虎膽龍威5》和《巨人捕手杰克》大制作影片。
章杰對記者講到道,“人們還是需要看到更多的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就像《中國合伙人》,《致青春》一樣,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容易被觀眾所接受,好萊塢在把中國當成一個重大的機會時,也是中國電影人和電影產業的‘中國機會”。
另外,一組數據表明,觀影人群的改變也是這幾部影片開始注意到的受眾群體問題:與國外觀眾相比,中國觀影人群正在更新換代呈年輕化發展,2009年觀影平均年齡是25.7歲,到2013年已經變成21.7歲。
而這幾部賣座電影的故事性則是成功的最關鍵要素。以拍攝《北京遇上西雅圖》扎實敘事功底獲得成功的薛曉璐導演也表示,電影必須要回歸敘事本身,美國電影擅長于用視覺元素替代創意敘事,而中國的電影人還沒有學會講好一個故事,中國的觀眾最基本的精神溫飽還沒有解決。
由此可見,國產片票房扛鼎不是沒有可能,而講好故事才是關鍵。
總之,如電影業內人士所說,對于好萊塢大片,不論是從技術、故事方面來講,中國與好萊塢的水平依然保持著差距,好萊塢退潮只是一個假象。只要還有具有原創性、概念新的影片題材,好萊塢電影還是會受歡迎,精良的技術、優秀的故事一樣還會延續下去。
而當下中國電影形勢,對于每一個電影人都是一個機會,包括對中小成本的影片同樣如此。只要踏實講好故事,便是為整個電影大環境做貢獻。任何一個電影人都希望,一個健全的電影市場,應該是大片、中等規模影片、小制作互補,誰也無法代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