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雙碩士,現為樂正傳媒研發與咨詢總監。
2013年暑期檔熒屏,音樂選秀節目成了絕對主角,大大小小13檔音樂真人秀節目在每周晚間黃金檔競逐,再加上電視臺計劃推出新的節目——這種白熱化的態勢甚至引來了主管部門的調控政策。7月底,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式公布了“限唱令”,但政府的調控政策只能一時地緩解這種局面。在某種程度上,千篇一律的音樂選秀節目是中國電視業長久以來同質化競爭的一個縮影,而更值得思考的是,中國電視業為何會形成這種高度同質化競爭的局面,以及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在筆者看來,“同質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國電視畸形的產業結構。1980年代“四級辦電視”的政策使中國電視臺數量經歷了狂飆突進式的發展,也給市場化改革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目前,全國共批準設立地級以上的電視臺200多座,承辦電視頻道1300多套,且頻道數量仍在不斷增多,從2000年到2012年就累計增加了268個頻道。
世界上可能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給居民提供了如此多可免費觀看的頻道。據統計,全國城鄉居民家庭可以接收到的電視頻道數量逐年增加,相比2007年可接收頻道25.6個,2011年可接收頻道數量達到47.6個。而與此同時,在視頻網站、社交網絡等新興娛樂媒體的沖擊下,中國觀眾收看電視的時間正在縮短。據央視索福瑞的數據,自2001年以來,我國電視觀眾人均收視時間呈現波動下行的發展趨勢,2011年全國觀眾人均每日收視分鐘數為166分鐘,是歷年來最低值,2012年全國觀眾人均每日收視分鐘數為169分鐘,比2011年略有回升,但相比2001年的183分鐘,下降了近15分鐘。而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5月公布的《2012年中國網民網絡視頻應用研究報告》,被調查的網絡視頻用戶中,61.6%表示在過去的一周只有1天沒有打開過電視機,只有22.2%表示每天都會看電視。
頻道數量的增加和人均收視時間的下降,意味著電視臺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而根據傳媒業的發展規律,過度競爭非但不會帶來優質多元的內容產品,反而會帶來內容產品的高度同質化。因為對于市場中的跟隨者來說,復制市場領軍者的成功經驗是風險較小的選擇,而且還能在某種程度上攤薄領軍者的市場。于是一檔熱門節目引發一輪瘋狂的跟風潮成為了中國電視業的宿命。如《非誠勿擾》引發的相親節目潮,《非你莫屬》推動的職場節目潮,以及當下的由《中國好聲音》帶動的音樂選秀潮。
而當同質化節目涌來,為了博眼球、拼收視,一些節目不惜使用一些低俗手段,胡編亂造一些灑狗血的故事,炮制一些奇葩型的選手,刻意制造一些爭議性的話題等,最后落得觀眾唾棄的下場。曾有學者將中國電視業這種周而復始的創新、同質、低俗、衰落的現象總結為“蜉蝣定律”,中國電視創新,就像生命周期極短的蜉蝣一樣,呈現出一種朝生暮死的現象。
因此,從根本上來看,中國電視要掙脫同質化的窠臼,實現多元化創新,必須進行深入的體制改革。目前的中國電視業結構仍舊是二元分割的,一方面,電視臺的節目運營已逐步市場化,電視節目在收視市場上爭得你死我活,但另一方面,維持事業單位體制的電視臺卻始終進入不了市場的整合和優勝劣汰。而從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幾乎都會保持幾家電視臺(網)適度競爭的局面。如美國三大電視網NBC、ABC和CBS從1950年代便開始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英國的公共電視臺BBC和商業電視臺ITV保持兩強對峙,而日本的四大電視臺富士電視臺、NHK、日本電視臺和TBS也對市場實現了分割。只有當中國電視臺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優化整合,由數量較少的大型電視臺控制市場時,電視臺才能有更從容的狀態,不那么急功近利。電視臺才會有更雄厚的資源,能夠在節目創新和制作領域有更大的投入,中國電視才能有掙脫“同質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