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華



竹是我國南方地區主要的生態資源之一,長久以來為我國的文化、生態和經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我國已經形成了豐厚的竹文化。“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人文情懷伴隨著不斷擴大的竹業資源一直持續到今天。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具有投入少、見效快,可擇伐作業,一次性造林可持續經營,利用領域廣等特點的竹子,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竹產業是衢州市衢江區農業四大傳統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推進衢州山區科學發展試驗區建設的主要產業。全區現有竹林面積46.36萬畝,占林地面積的25.7%,立竹總量6797萬株,資源儲量列全省第四位。2011年3月,衢江區部署開展竹筍覆蓋“百畝百萬”示范行動,重點推廣毛竹覆蓋“春筍冬出”技術、毛竹覆蓋“冬筍多發”技術、雷竹覆蓋技術,每年建設竹筍覆蓋示范基地100畝,新增竹筍覆蓋產值100萬元以上。經過兩年多的實踐,竹筍覆蓋“百畝百萬”示范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區共培育示范戶124戶,覆蓋竹林面積218畝。
“百畝百萬”
行動促進竹農增收
目前,衢江區已形成以竹板材、水煮筍為主導產品,食品、竹板材系列、竹炭、竹編工藝、生活用品、造紙類等的10大類400多種竹產品。
竹筍分為冬筍和春筍,是竹子自然生長的產物,也是現代社會人們趨之若鶩的綠色食品,更是竹農增收致富的好幫手。衢江區按照“典型引路、技術推廣、農戶自愿、基地規劃、分批建設、逐步推進、務求實效”的總體思路,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調查,現場評估竹林立地狀況,摸清適宜開展竹筍覆蓋的基地范圍。按照“先易后難、先近后遠”的原則,詳細制定竹筍覆蓋“百畝百萬”示范行動規劃和具體的年度實施計劃,并建立示范戶檔案。2011年,全區建成竹筍覆蓋示范基地106畝,示范戶60戶,實現新增產出146萬元。2012年,又建成竹筍覆蓋基地112畝,示范戶64戶。
為更好地實施“百畝百萬”示范行動,他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一方面,通過印發相關竹筍覆蓋技術資料、舉辦技術培訓班,邀請浙江省林科院、浙江農林大學的專家到衢江區進行培訓指導;另一方面,組織區、鄉兩級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到省內竹筍覆蓋成功的示范基地現場參觀學習,讓廣大示范戶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掌握竹筍覆蓋技術。
為把竹筍覆蓋“百畝百萬”示范行動做成一項實實在在的富民惠民舉措,衢江區緊緊抓住各種有利機會,全力向上級林業部門爭取資金扶持。同時,區委、區政府進一步健全現有竹產業扶持政策體系,每年安排60萬元竹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逐步完善竹林道路、灌溉等基礎設施,加大對示范戶、示范基地的獎勵力度,為竹筍覆蓋技術在全區的推廣應用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為了讓產品真正變成商品,提高市場價格、降低生產成本,衢江區立足區情實際,積極引導竹農組建“企業+基地+農戶”等各類生產經營模式的竹筍專業合作社,并與市內各商場、菜場、酒店開展對接,建立穩定的供求關系。同時,全面推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質量嚴控、統一品牌包裝、統一采收銷售”的“五統一”模式,有效提高竹農生產組織化程度,降低農資和勞力成本,提高產品銷售收入,使基地建設逐步邁向標準化生產軌道。
竹筍覆蓋“百畝百萬”示范行動開展以來,先后在全旺、周家、灰坪建成一批示范基地,基地畝產連創全市新高。如全旺鎮紅巖村毛竹覆蓋示范基地,2011年該基地畝收入達到10798元,成為全市第一個毛竹萬元山,被群眾形象地比喻為“毛竹蓋一蓋,收入一萬塊”。其中最貴的一根毛筍賣到200元,成為全省單價最高筍。基地示范戶余正中被評為“全省十大優秀示范戶”并在全省經驗交流會上發言。今年該示范點4畝覆蓋基地竹筍收入再創全市新高,最高單產達到2.7萬元。
竹筍覆蓋技術的推廣,大大提升了毛竹效益,有力地促進了林農增收。周家鄉豐上清村示范戶舒林400平方米的竹林毛收入達到19961元,折算成每畝收入33268元,成為全市雷竹單產收入最高的竹林;示范戶舒小紅一根雷筍賣到24元,一天賣筍收入647元;示范戶舒培芳400平方米的雷竹覆蓋后一周就開始出筍,平均每天能挖到10多斤。最多一天挖了32斤,賣筍收入576元,僅僅26天就全部收回覆蓋成本。灰坪鄉示范戶李宏偉通過毛竹覆蓋實現冬筍多發,最多的2平方米竹林竟長出7根冬筍,僅冬筍一項畝產值就達到7244元,加上竹材和后期春筍,畝產值達到1萬元以上。據測算,自竹筍覆蓋“百畝百萬”示范行動開展以來,全區竹農累計實現增收327萬余元。
努力進取 再上層樓
2012年11月,全省毛竹覆蓋“雙百萬”示范行動推進現場會在衢江區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140多名林業技術推廣首席專家和示范戶參加,成為歷年來參加會議人數最多的一次。會上,省林業廳高度肯定了衢江區竹筍覆蓋“百畝百萬”示范行動取得的成效。
衢江區竹筍覆蓋“百畝百萬”示范行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省內推廣該項技術更成功的地區相比,還存在著差距。如寧波市鄞州區示范戶通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一套雷竹兩次覆蓋技術,把出筍高峰期控制在價格最高的十多天,每斤竹筍最貴賣到55元,每畝收入達到6.2萬元。湖州市吳興區毛竹示范戶把雷竹覆蓋技術運用到毛竹林,使得毛竹春筍的出筍期提前到春節前后,一斤春筍賣到20多元,2.3畝毛竹林僅竹筍收入達7.2萬元,每畝收入達到3萬多元。相比之下,衢江區竹筍覆蓋技術的應用空間還很大。
竹筍覆蓋技術要求高、投入高、回報高,是竹產業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標志之一。從衢江區目前的成功經驗看,毛竹、雷竹覆蓋示范基地的畝產值都達到萬元以上,平均產值約1.5萬元,而覆蓋成本約8000元左右。全區現有竹林面積46.36萬畝,共有5.7萬戶,戶均8.1畝。如果按每戶覆蓋半畝推算,僅此一項每戶可增收2000元以上,15.6萬竹區群眾可實現人均增收731元。如再加上帶動其余基地及竹加工的發展,人均竹業增收可達1500元。
目前,衢江區竹林覆蓋的雷筍和春筍主要銷往衢城的各大酒店,因為數量較少,又是定向供應,銷售渠道單一,竹筍銷售價格尚不理想。同樣是雷筍,相同時間上市,寧波、湖州一帶可賣到50元、60元一斤,但在衢州,只賣到約20元,價格相差懸殊。究其原因,主要是寧波、湖州一帶竹林覆蓋形成規模,竹農聯合打開了市場,銷售價格上揚。如果全區能進一步擴大雷竹覆蓋規模,增加產量,相信竹筍的銷售價格也有望再提高。
總之,衢江區竹筍覆蓋的潛力還很大,除去竹農本身的原因外,政府給竹筍覆蓋示范戶每畝基地不低于3000元的補貼與每畝8000元的覆蓋成本相比,仍顯得較低。如果政府在基地水源建設、林區道路建設等方面出臺更多扶持政策,那竹筍覆蓋技術還會給衢江區的竹農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本文作者系衢州市衢江區林業局局長
(責編:耿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