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洪滋



上世紀50年代初,家住滄州鄉下,我的童年就在村里度過。兒時的記憶就像一幅幅美麗的風景,永存在心靈的深處。印象最深、也是最熱鬧和開心的事,就是郝鐵匠帶著他的一大一小兩個徒弟,推著那輛裝著鐵匠爐、砧子、行囊,還有那口做飯用的黢黑的吊鍋的獨輪車,吆喝著進了村。支起攤子,人們拿來崩了的犁鏵,需要淬火的鋤頭、鎬頭以及其他鐵器;就只見火里來水里去,叮叮當當一陣忙活,郝鐵匠把修好的農具放到主人面前,臉上掛著淺淺的笑容,村人心里滿含著感激。
在那個時候,像鐵匠、木匠、石匠、瓦匠、銅匠、篾匠這些手藝人,很受鄉下人的歡迎,因為這些手藝人的手藝與鄉村的日月光景密不可分。這些鄉村手藝人,以他們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汗水和靈性打造的手工制品,建構起鄉村的生存和脈象。他們是鄉村文明的最初傳播者,為鄉村編織著夢想,溫暖著鄉村單調的生活。
郝鐵匠的小徒弟叫長順兒,身材單薄,還掄不動大錘,師傅叫他拉風箱。到了該做飯的時候,長順先淘好米,然后把那個黢黑的吊鍋掛在爐上;這時候,郝鐵匠和他的大徒弟,正光著膀子扎著圍裙,一個揮小錘一個掄大錘,小錘引領著大錘,上下翻飛,火星四濺,叮叮當當,節奏是那么歡快和喜慶。鍛打的鐵件成形后,要趁熱投入水中淬火;那是鐵匠的絕活,火候要恰到好處。鐵件入水的那一瞬間,一縷白色的水汽在吃吃的聲響中直沖屋頂,看的好開心。最眼饞的是小學徒長順做的小米飯,噴噴香氣令人直咽口水。長順會順手給小伙伴們一塊鍋巴,這是當年吃過的最香的東西。我問父親為什么鐵匠的小米飯那么香?父親說鐵匠的吊鍋厚,不漏氣,直到今天我都信這話。長順也有不順的時候,做了夾生飯會惹得師傅不高興。郝鐵匠用不知是哪里的口音,夸聲夸氣地說:“叫你打鐵打鐵不中用,叫你做飯做飯不中用,叫你吃干飯,你吧唧吧唧一碗,吧唧吧唧一碗?!比缓蟛辉僮雎?,將就著把飯吃完。長順低著頭一聲不響,我很為他抱屈。
來了剃頭的師傅,小孩們可不那么興高采烈,不少孩子對風快的剃頭刀子充滿恐懼。剃頭匠挑副擔子,一頭是裝剃頭工具的箱子,一頭是燒水洗頭的爐子,這大概就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出處。他們手里拿付音叉,大人們叫它“喚頭”。我弄不清是“喚頭”,還是“換頭”,好像都說得通?!皢绢^”一響,小孩就緊張。那時鄉下沒有推子,用刀子剃頭。刀不快或頭發沒洗透,會很疼,小孩子都打怵。遇上沒有耐心的家長,皮肉還會受苦。但是,剃頭匠張伯來了卻是例外。張伯的手藝是祖傳,為人隨和,且裝了一肚子掌故;加上走南闖北,有說不完的奇聞軼事。一坐上箱子,就開始講古論今。從清初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殘酷,說到辛亥年剪辮子,不知不覺中一個清爽的茶壺蓋頭(當時兒童的發式)就剃完了。我的歷史知識,就是在剃頭匠那里受到的啟蒙。
村中有個木匠鋪,每天放學后,我總要到那里看木匠師傅勞作。翻卷的刨花散發出一種特有的芬芳,讓我很陶醉。師傅用墨斗畫線時,我幫他拽起緊繃的墨繩,猛一松手,一道筆直的墨線便印在了木頭上。小時候對木工活很有悟性,在木匠師傅的幫助下,我居然做出一架叉子車,用它推土、推牛草,著實令小伙伴們羨慕。后來下鄉當知青,小時侯的那點點木工基礎使我受益匪淺。領導安排在隊里修理農具,自然少經了好多風雨。知青大批返城時,起早貪黑,偷偷給同學們做只箱子,至今都心存感激。
滄州地處平原,石匠不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里只有一盤碾子和幾盤石磨,供全村人輪流使用。一村人吃的米面,全靠碾子碾和石磨磨;石磨使用率高,時間久了,磨齒磨平了。人們就請來石匠,用鏨子順著原先的齒溝,一下一下鑿深。石匠都是本地人,沒有活時就種田,性格樸實,干活實在。他們要的工錢不多,村里人輪著請他吃飯,吃的是家常菜,喝自家釀的酒,從不提額外要求。后來村里通了電,磨面機代替了石磨,石磨被掀入村頭的小河,石匠也就沒了用武之地。
鄉間還有走街串巷的銅匠,我們那里叫小爐匠。他們補鍋鋦碗,修鎖配鑰匙,手藝好的還可以承接難度大、精密細致的活。銅匠也都挑副擔子,一頭是帶高支架的木板箱子,上面掛一面小銅鑼,挑子一顫動就叮叮當當響,很遠就能聽到;另一頭是用來熔化金屬的爐子和風箱。爐膛里有只坩堝,能夠化銅、化鉛、化錫、化銀,甚至可以化金??赡苁腔畈欢嗟木壒?,銅匠不長到村里來,所以不是很熟。小伙伴們只知他姓何,卻不知他家住何方。
那時候,搪瓷、塑料之類的日用品還沒有傳到農村,鄉下人祖輩都習慣使用銅器。銅壺、銅盆、銅瓢、以及銅爐,銅家什更適合鄉村人的口味。這些東西被擦得錚亮,擺在家里,顯得日子過得紅火,代表了這家人家的家境和財力。這些銅家什不僅實用,更重要的還在于維系一種理念。一個黃銅臉盆,可能傳了三代四代,一把紫銅水舀子甚至傳了五代。這就蘊含著一種觀念,一種關于生活的延續性、恒常性的觀念。何銅匠個不高,早年一只眼睛受了傷,總糊著一團眵目糊,全靠另一只眼看東西。但他的手很巧,沒有不能接的活。銅匠擔子來到村里,每次都在我家的門樓旁邊鋪攤子。有的活當天干不完,就帶回去,做好后再送回,從未出過差錯。不久,鄉下大大小小的生產資料被一大二公,銅器也收去支援了建設。那以后,再沒見過何銅匠,我也離開了那個村子。
這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物資越來越豐富,改變了鄉下人的生活與節奏。尤其是鄉村勞動力的輸出,密切了地區間的聯系,外面經濟的興衰牽動著鄉村的神經。土地本來是鄉下人的命根子,如今卻被拋荒,年輕人不再種地,老人兒童在村中留守??擅棵肯肫甬敵跄切┗钴S在鄉里的手藝人,內心總會涌起一團綿綿的暖意,似乎只要一伸手就能觸摸到那些帶著鄉村質感的手工制品。透過漫長歲月,它們依然在時光深處閃光,傳遞著溫度、光澤、質感。村口廢棄的碾盤,沉入河水的石磨,乃至老家飽經風雨的門樓,訴說的都是鄉里那一段與手藝人相關的過往歲月。
撫今追昔,對當年那些鄉下手藝人,總是心存感激。是他們一年四季櫛風沐雨,用手藝裝點著父老鄉親的生活。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工業的發展,當年鄉村的手藝人,早已不知去了哪里。尋覓他們的蹤跡,就像閱讀一篇篇帶著泥土氣息的散文,平凡中蘊含著淳樸的鄉情。雖然不再可能,但總是希望在鄉道上看到他們的背影,讓每個遠離家鄉的人,寄托一份長久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