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珊徐美 戚越 王天捷 譚天文
摘要:2008年金融危機下,有中國民間借貸晴雨表之稱的溫州開始出現老板“跑路潮”,并且這種現象蔓延至更多地區,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鹽城地區為例,分析民間借貸的現狀,探索民間借貸無序性的形成原因,并提出適當的對策。
關鍵詞:民間借貸;無序性;征信體系建設;農村金融教育
一、民間借貸“熱”的背景及原因
(一)民間借貸“熱”的背景
2010年以來,民間借貸進入火熱的發展階段。據人民銀行針對民間借貸的摸底調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藍皮書等資料的顯示,截止2011年末,中國民間借貸總規模約為4萬億元,約占同年銀行表內貸款規模的10%-20%。而從2011年上半年開始,溫州當地的一些知名民營企業的老板突然消失。不僅僅是溫州地區,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廣東東莞等地都相繼出現了老板“跑路”的事件,民間借貸開始暴露出其巨大問題。
(二)民間借貸“熱”的原因
1. 國家銀根緊縮,融資政策收緊
近年來,央行頻繁上調存款準備金利率,持續收緊信貸資金,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民間市場異常活躍起來。從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央行連續上調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2次,存款準備金率由15.5%上升至21.5%,連續上調中小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9次,存款準備金率由13.5%上升至18%。2011年前三季度各項貸款余額累計增加5.68萬億元,同比少增5977億元,信貸投放持續疲軟。除此之外,銀監會在2010年7月份叫停了前幾年快速增長的“銀信合作”,減小了銀行表外融資規模。不僅銀行融資持續回落,其他融資渠道也明顯收緊。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統計數據,除了外幣貸款和委托貸款相比2010年有明顯增加,人民幣貸款規模、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和股票融資均出現了明顯減少的現象。
2. 企業的外源融資傾向
企業的融資方式理論上可分為通過留存收益和折舊進行的內源融資以及通過銀行借貸、發行股票、債券等外源融資兩種方式。我國企業較為普遍的融資方式是通過銀行借貸融資,表現為外源融資偏好,這種偏好也存在于有直接融資渠道的上市公司中。我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率低,內源融資不足也是其偏好外源融資的重要原因。
3. 商業銀行信貸的結構性偏差
首先,中小企業主要由民營企業組成,其規模小,利潤空間小,從事行業的風險程度高,使得商業銀行認為向中小企業放貸的業務成本較高,無法保證自己的利潤增長,從而影響了其放貸的積極性。其次,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集團客戶逐漸取代單一授信客戶,同時和多個銀行簽約獲得貸款,而商業銀行從自身利益出發,也有“搭便車”的傾向,導致了多家銀行同時給一家企業發放的貸款總額超過了企業實際所需的額度。
二、民間借貸的現狀
(一)民間借貸利率迅速攀升
自國家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開始,大量企業從正規融資渠道獲得的資金數量減少,加上通貨膨脹以來,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融資成本不斷上升、稅費負擔過重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四個方面帶來的壓力,使得企業的運營成本持續上升,利潤空間一再被壓縮。正規融資渠道嚴重的資金供給缺口使得企業轉向非正規融資渠道尋求資金,民間借貸需求的迅速擴增帶動其利率的不斷攀升。
數據來源:2012年8月,針對鹽城市射陽縣鹽東鎮、特庸鎮民間借貸機構調研數據
(二)民間借貸規模大,分布范圍廣
在地理位置上,民間借貸熱潮從北到南分布廣泛。溫州之后,內蒙古鄂爾多斯、山東青島、江蘇泗陽、廣東東莞等地也相繼爆出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老板欠債“跑路”的事件。從經濟發展程度來看,民間借貸風潮所波及的已經不僅僅是如浙江溫州,廣東東莞之類的經濟發達地區。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江蘇宿遷也受到風潮的波及。上述說明民間借貸暴露出的問題已經向全國大范圍蔓延開來。
(三)民間借貸參與主體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
民間借貸的參與主體日益多樣化,幾乎可以涵蓋各類人群,不僅包括傳統的民間借貸結構、私營企業和普通農戶,很多大型的上市公司、商業銀行甚至政府也參與其中。這些大型企業和銀行看重民間借貸的高資金回報率,將大量的資金撤離實體投資而轉向民間放貸。主體種類不斷增加的同時,其數量也在上升。在對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特庸鎮與鹽東鎮的調研中發現,兩鎮參與到民間借貸中的家庭數量均在當地家庭總數的半數以上,對兩鎮134位農戶的問卷調查也顯示,有66.42%的農戶都將其部分資金投入民間借貸。
(四)民間借貸運作模式多樣化
如圖二所示,民間借貸目前有一下五種運作模式:
1.民間借貸機構將機構的自有資金放貸給資金需求方,獲得貸款利息的收益。
2.民間借貸機構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然后放貸給資金需求方,獲得存貸的利息差。這是目前民間借貸主要的運作模式之一。
3.民間借貸機構為資金供給方和資金需求方搭建橋梁,幫助雙方確立合同關系,收取傭金。
4.民間借貸機構在民間融資后并不放貸,而是直接進行投資活動并獲取投資收益。
5.一些大型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從銀行套取資金,通過民間借貸市場直接或者委托放貸獲取收益。
三、 民間借貸的無序性及其形成原因
(一)民間借貸利率“瘋狂”
從2010年開始,民間借貸便有些瘋狂,月息甚至達到過三角或者更高。如此高的瘋狂市場利率吸引了無數逐利的放貸者,且借貸手續簡單,投資回報率高。對于那些急需資金解燃眉之急而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個人和中小企業而言,他們也只能選擇接受遠高于市場的融資成本。
(二)民間借貸參與主體混亂
最開始的民間借貸關系是建立在中小企業或個人與熟人之間的,牽涉的人數和數額都不大。隨后,民間借貸市場的活躍,越來越多的主體想參與進民間借貸市場從中分一杯羹,其中包括大型企業通過商業銀行委托貸款,銀行人員私下轉貸,甚至境外資金也加入到民間借貸的行列。
(三)民間借貸資金去向不合理
2011年溫州1100 億元民間借貸資金中,用于一般生產經營的僅占35%,用于房地產項目投資或集資炒房的占20%,停留在民間借貸市場上的占40%,投機及不明用途的占5%,進入實體經濟尤其是一般生產經營的資金比例非常之低。另一方面,我國出臺的寬松的經濟刺激政策推高了房地產和股票行業的資本品的價格,抬高了回報率,資本的盲目性和趨利性使得大量實業經濟資本進入到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甚至出現企業將主營業務當做融資平臺,將所籌資金投入投機性行業,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民間借貸資金的周期一般為3-6個月,屬于短期資金。房地產行業開發周期普遍較長,而大量的房地產開發商使用民間借貸資金作為開發資金,風險極大,資金鏈一旦斷裂,可能會造成“中國式次貸危機”。
(四)民間借貸資金鏈復雜脆弱
圖三為民間借貸資金鏈條的簡易圖。隨著非正規金融機構,大型企業通過商業銀行委托貸款進入民間借貸市場,參與民間借貸的主體增多,關系更加復雜。參與主體的增多使得借貸環節的例如抵押環節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一些中小企業通過抵押從銀行獲得一部分的貸款后,還會憑借個人知名度和信譽在熟人之間繼續籌集不足的資金,在高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的余威影響下,及時還款就不能得到保障。一旦貸款人資金鏈斷裂,受到波及的則是整條借貸資金鏈上的參與主體。而且由于只有房地產、礦業等行業有足夠高的回報率,大量的民間資本通過一次借貸,甚至二次三次借貸進入投機性行業,風險更是層層疊加。從圖三中可以看出,只要企業能夠良好運營并具有較高的信譽,整個資金鏈就不會發生問題,但是由于國家對于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定位的改變,決定不再將GDP依賴于房地產行業的帶動,將房價降到百姓可接受的范圍以緩解住房的壓力之后,房地產行業的利潤收益變得不穩定,使得依賴于房地產豐厚回報而流轉的資金鏈變得更加的脆弱。
圖三 中小企業交叉擔保并獲得民間借貸的資金鏈條
(五)民間借貸契約不規范
由于我國尚缺乏一套完整合理的民間借貸制度對借貸人進行制約,我國的民間借貸處于誠信機制不完善、借貸主體雙方法律意識較差、缺乏規范化的合約的不規范階段。作為一個完整的契約,期限、利率、抵押物品或保證人、見證人都是缺一不可的。而實際民間借貸的操作中,我國的民間借貸主要依靠個人信用來維持契約關系,借貸協議僅僅停留在口頭層面,以關系型合約代替契約型合約。一旦借貸人投資失敗,就面臨著違約風險,對整個資金鏈造成沖擊,也極易造成法律糾紛。
(六)民間借貸監管缺失
民間借貸本身所具有的風險性需要參與民間借貸的主體各自都進行一定的風險防范以降低將來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但大部分的民間借貸機構過于簡陋,沒有應有的借貸程序和制度,權利高度集中。
首先,法律監管缺失。雖然政府對民間借貸開始重視起來,但在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對民間借貸只做了簡單的規定,并沒有成形的體系和制度規章可解釋。其次,行業監管缺失。在走訪中項目組了解到,一些資金互助社的注冊在民政局完成,由工商局監管。但2007年1月,依據銀監會發布并正式開始施行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規定,農村資金互助社是指經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由鄉(鎮)、行政村農民和農村小企業自愿入股組成,為社員提供存款、貸款、結算等業務的社區互助性銀行業金融機構。從中可見銀監會也對民間借貸有著監督管理的職責。其實對民間借貸有著監管職責的部門還包括稅務部門、人民銀行、發改委等。部門之間的職能交叉和職責分配不明確演變成了監管的盲點。更主要的是,民間借貸機構多如牛毛,監管成本過高。而且大多數民間借貸機構運營簡單,缺少有效的財務運營記錄,相關部門很難進行監管。這也導致了雖然國家開始重視民間借貸并多次提出加強監管,可實際情況下相關部門的檢查也只是走形式,而不進行實質性的監督管理。
四、針對民間借貸無序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完善法律體系,并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宣傳
我國缺乏有關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民間借貸的快速發展與民間借貸的立法發展極不協調,且現存法律法規多為對借貸行為禁止性傾向的條例。我國應借鑒多數國家的經驗,完善專門針對民間借貸又符合本國國情的法律法規,對民間借貸的主體資格、借貸范圍、資金來源、資金用途、利率、財務制度、風險控制制度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規范。嚴厲打擊高利貸和暴力討債的行為,保護合法的民間借貸關系,防止將民間借貸無意識地操作為非法集資的事件再次發生。
(二)建立監管體系,防范系統風險
對監管民間借貸的部門進行明確的設立,杜絕部門職能交叉而無人監管的事情繼續發生。實行民間借貸登記制度,推進民間借貸從“地下”轉為“地上”的進程,有利于民間借貸的信息更加透明化。建立全方位的金融監管體系后,監管部門對民間借貸的資金來源和去向能做到步步跟進,把握好民間借貸的各方面信息如利率、規模等,為貨幣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三)推動金融市場改革,引導民間借貸有序發展
正規金融供給短缺,資金供求矛盾突出,是民間借貸利率“瘋狂”的主要原因。此次民間借貸風波暴露出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場的原有架構已不再適合現行經濟體制的發展。民間借貸雖無金融之名,但已有金融之實,將其納入金融市場的體系已是現實的需要。優化現有金融體制,完善民間借貸結構,完成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對接,建立起以正規金融為主,非正規金融為輔的多層次金融體系。
(四)加強征信體系的建設
征信體系不完善也可能導致銀行及其他正規金融機構無法有效向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目前我國的征信機構缺乏公信力,信用數據的覆蓋面不廣,難以實現共享,必須加強建設,進行創新。除了傳統的征信系統和評級公司外,互聯網也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平臺。互聯網可以利用其收集大量數據以及進行云計算的優勢,將信用數據進行聯網分析,合理有效地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參考文獻:
[1]崔婷,朱久霞.從溫州民間借貸事件看中小企業融資[J].會計之友,2012(5):86-87
[2]范建軍.我國民間借貸市場風險形成的原因和對策[N].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2
[3]邢金翠,楊晨澤.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探析[J].金融在線,2012:43-44
[4]任啟哲,儀明金.我國民間借貸“陽光化”發展探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2:102-106
[5]趙新軍.中小企業融資與民間借貸協同化研究[N].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
本文系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民間借貸無序發展對農村金融的影響探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2JSSPITP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