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潔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一種嶄新的科學發展觀念。發展的可持續性在社會發展的所有的領域都得到了充分的應用。森林的資源缺乏性和發展林業的必要性,必定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各個方面,所以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林業體系,從而實現保護森林資源和林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林業發展;可持續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
一、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所謂可持續性,其含義是指在某個特別的生產水平中,特定數質量的資源能夠保證給下代進行生產生活的需要。所謂可發展性,意思是為能夠滿足目前已有和日益增長的人口數量,社會人均GDP的不斷增加。但是這個前提是要能夠保證目前的自然條件不受破壞,現在的自然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持續,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不會惡化。
可持續發展最早提出者是國際保護自然和自然聯盟組織在上個世紀80年代年提出,后來得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明確,并且更進一步研究。上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名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在報告中系統地表述了發展可持續性如何評判、含義、策略等內容。根據這報告,可持續發展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經濟的、社會的、生態的。其中第一位是生態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自然條件是人類的生活發展的第一需要,而自然條件的變化經常又會給人類的發展和生活帶來改變。因此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是要保證能滿足社會繼續發展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性。
森林可持續發展含義包括要保持森林的生態系統正常和物種多樣性的正常,盡量不要讓森林的整個生態系統受到損壞,同時還要保持森林目前的生產能力和持續再生產的能力。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要比森林可持續發展更廣泛。林業可持續發展,不但是要滿足森林資源的持續發展,還要能夠不斷改良生態環境,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發揮林業的各種效益,包括社會文化效益、經濟效益等。
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促進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保持和發展森林生態資源,保護多種生物,美化自然景觀,保護森林文化遺產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林業的資源缺乏情況引起了世界各國家的重視。在這個大環境下,保持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了一種全新的系統學說,并隨之建立了一系列指導原則。林業可持續發展不但要有能繼續生產的含義,同時還包括了各個林業生產部門全部的生產力、經營過程和在林業資源之上建立的所有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活動總體過程。森林可持續發展,也是林業企業從事林業生產和國家社會管理林業生產指導準則。
二、林業可持續發展內涵
林業經營包括森林砍伐和重新植入、林木護理和防護治理病害蟲害、森林火險預防、林木更新、林木培育以及城鎮林業建設、經營等一系列林事活動。建國以來,我國林業的生產和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一是林業發展初級階段。這個時段主要是通過大量砍伐原始森林木材,給我國初期的工業建設提供積累。二是林業發展摸索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是進行“林業三定”,在集體性林區和其它非國有性林區進行山權、林權的規范,給農民劃定自有的山林,進而明確林業生產責任制。但由于林業改革力度不足,同時對改革的終極目的認識不夠,林業的改革相對于其它各項改革,還比較緩慢,還沒有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路線。三是從1992年起,我國的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由于受我國環境惡化現狀和世界大環境的影響,此外還有國際林業轉軌的發展態勢,使我國林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我國地區經濟的發展很不均衡,而林區基本分布在經濟上很落后的山區一帶,為發展地方經濟,經濟欠發達地區經常會發生對生態造成很大破壞不顧后果的砍伐樹木、毀壞森林的行為。因此林業發展必須科學經營,扭轉單純植樹和砍伐的粗放發展模式。
三、可持續林業發展評定的標準
制定經營管理林業產業的可持續評價標準和指標要根據各自具體情況,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國家要根據本國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做出合適的評定準則。根據這些不同的評定準則,可以分別制定不同的溫度地帶的再生產經營的準則,這些應該包括:生物的多樣性、土壤的營養狀況、森林的生產量、水土保持、森林野生動物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狀況、對地球生物圈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作用和經濟作用。
1. 經濟的效益評定標準
(1)林業的產業結構比值標準
第一產業比重=第一產業產值/總產值*%
第二產業比重=第二產業產值/總產值*%
第三產業比重=第三產業產值/總產值*%
(2)林業產值增長率
林業工業產值增長率=(本年林業總產值-上年林業總產值)/上年林業總產值*%
(3)林木砍伐量
2. 林業生產的成本投放量指標
(1)中央財政投放資金量和社會總資金投放量的比值
(2)投放的資金總量
3. 社會的效益評定標準
包括:重新安排的多余人員數量和森林企業員工總數的比值;林區職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數量和森林企業員工總人數的比值;森林企業員工就業比值
四、實現可持續林業發展的對策探討
1. 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產業化可以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要調整生產力布局,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第一產業要根據市場需要為引導,大力加強建設短期的工業生產和其它生產用林、毛竹林、快速生長豐產林和優質品種新經濟林;第二產業要加強新產品開發,加快轉變,爭取從較低檔次原料加工到更高檔次高附加值的加工轉變;第三產業要加強發展花卉業,森林旅游業等產業。淘汰落后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可以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 推動產業重組,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增加林業產業附加值,延伸林業產業鏈,著眼于解決林業產品競爭力缺乏問題和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把林業產業資產結構和企業布局進行調整,發展大型集團,加強新產品開發、努力研發新技術和尋找新市場,提高林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進而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林產品技術含量。選擇大型的帶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引導相關企業逐步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興產品,占領市場,提高新興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并且不斷創造優良條件吸引外資。加強森林旅游產業開發,加大開發森林旅游產業的力度,把森林旅游產業當作一個重點產業來發展。同時還要鼓勵林業企業員工進行自主經營,特別是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做大規模,作為重點支柱產業。
2. 通過科學技術進步促進林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科學技術進步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既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又要發展經濟,最有效的途徑是讓科學技術進步來促進經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外延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內涵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實現林業進一步發展,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持續加強林業科技進步是實現林業發展可持續性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創立全新的林業科學技術研究體制,樹立以科學技術進步為中心、通過企業操作平臺、把經濟效益作為最終目標,根據市場引導,建立全新的科技林業系統,從而進一步提高林業的生產力。也可以采用林業數字化的概念建立現代化林業生產發展體系。其次,推進林業科學技術體制改革,把科學研究成果與實踐相結合,在根源上避免科學研究與實際生產不相符合的弊端,從實際上指導林業的發展。通過科學技術研究人員的服務,比如通過合作開發、創辦經濟實體、承包技術、轉讓技術等各種合作方式,促進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第三,加大基礎技術和應用研究力度。比如可以建立對森林生態監測系統,多開展對森林生態的系統研究;大力開發優良品質苗的培育研究,采用先進的科學育苗技術,實現向優良品質苗種以及優質樹種的品質改變;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林業產品的經濟附加價值,不斷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木材制造、木材利用技術。
3. 加強管理制度改革,增加林業企業的發展能力
首先要革新林權制度,構建多樣化產權結構。根據各自的特點、不同種類的林業生產企業,以各種方式,比如出售一部分資產或所有的資產,還可以用出租、合并、拍賣等形式,或者采用比如獨立出資、出租、委托管理諸如此類的種種不同的經營方式,或者改變成由國家控制股份、由國家參與股份、甚至完全轉變為個體經營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是有限責任公司,從而達到產權的結構多元化改變;其次是要加強調整勞動者的結構組織,要根據市場具體的運作制度和目標,加強員工參與市場經濟活動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力量。
4. 建立健全投融資政策,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首先,明確政府公共資金在林業的公益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使政府投資林業法定化,要明確劃定各級政府部門分別在什么方面進行投資,并且完善政府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其次,進一步執行林業治理沙害政策,給予貼息貸款的補貼,同時制定林業資源資產的抵押貸款優惠政策、引導成本較低的社保基金進入、加強給予投資林業的企業一些貸款政策上的支持。制定一些優惠和減免的林業稅收政策,從而促使社會上的閑散資本進入林業產業的各項建設中去。除此之外,開拓林業發展的資金籌措道路,可以公開向民間資本籌措,同時給予由于建設生態而導致的某些被損害群體一些補償,比如退耕還林會導致一些農民受損,可以給予一些相應的補償。除了這些措施,還可以改進我國的公益林運作和建立體制,可以建立服務于林業生態的市場運作體制,建立林業的生態收益貿易市場,從而達到林業資金自我累積的目的,必須改進培育林木的資金管理辦法,建立新市場以便改進林業土地的買賣。
5. 實現林業不同種類分別經營
國營林場走粗放經營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商品林經營的目的是獲得經濟效益,因此商品林的經營主要是靠生產獲利。商品林的生產經營活動要符合市場的經濟規律;而生態公益林主要是要達到森林的生態調節目的,以生態調節的功能為目的,因此生態林的公益調節功能就無法表現為獲得可見的經濟效益。所以,只有經過宏觀上的調控,以綜合指標最佳為目的,調整經營管理活動,核算經營和獲益、投入和產出的比例,這樣可以使林業的經營活動得到順利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斌,朱廣忠.論政策評價的整體分析方法理論研究[J].理論研究,1997,(8):9-10
[2]李永剛.公共政策評價的困境[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999(4):41-43
[3]杜鋼建.降低行政成本與建立政策評價系統[J].人民論壇,2003,(7):29-31
[4]鄒東升.公共政策效益的概說與評析[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1):9-14
[5]劉海波.政策評價框架下的規制影響分析[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4,(3):12-15
[6]霍雅勤,姚華軍.自然環境的政策演化及評價[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99,(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