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彬 程虹 王毅 熊偉


摘 要: 運用一定的評測方法,建立量化的指標,有效地評價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及其績效,是當前衡量電子政務的主要途徑評價,主要集中在評價視角、評價方法、調查手段等三個方面。以湖北省襄陽市的電子政務績效評測為例,詳細闡述了其電子政務績效評測的校政合作模式,以及與之配套的評測流程和措施。經過5年的實踐,證明了這種模式有效地促進了襄陽市的電子政務建設和發展水平,為發展市級電子政務及其評價績效水平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關鍵詞: 電子政務; 績效評價; 評測流程; 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0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9-75-02
0 引言
國內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引起我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電子政務的績效評價問題也由此而生,并顯得尤為重要。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評估方法、量化指標及評估標準,綜合性考核與評估電子政務的建設、運行和管理過程,以促進電子政務管理水平和應用績效的提高[1]。
建立評價標準,制定量化指標,采取公眾評議、第三方評估、主管部門日常監督檢查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構建完善有效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系[2]。這是推行電子政務績效管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之一。本文以湖北省襄陽市為例,分析所建立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體系。
1 校政合作模式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體系
為了加快提升襄陽市電子政務水平,并對電子政務建設和評估中的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從2007年起,襄陽市電子政務信息管理中心與湖北文理學院開展合作,成立市級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領導小組,共同研究和制定評估辦法和指標體系,委托湖北文理學院組織成立電子政務績效評測組,實施電子政務績效評價工作,探索出校政合作模式,如圖1所示。電子政務信息管理中心的工作側重于評測方案和評測指標體系;湖北文理學院的工作側重于實施評測和理論研究、應用開發和技術培訓。這種校政合作模式充分發揮了政府部門的業務經驗和高等院校的研究開發能力,對市級電子政務建設與績效評估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幾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們設計了一套適用于市級、較為完善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它是以“網站建設、政務(事務)信息公開、在線辦事開展、公眾參與、電子政務建設與內容保障”5個一級評價指標、24個二級評價指標為主要內容,所列評價指標基本上涵蓋了公眾所關心的問題和基本的服務項目[3]。與此同時,設計了相應的績效評估方法和流程,如圖2所示。通過分觀測點評測、分小組獨立評測和比對排錯的機制,能夠盡可能地消除主觀因素對評估質量的影響,顯著提高評測結果的準確性。
同時,在電子政務評測流程中,采用了公示——復評機制[4]。該機制既有利于公眾對評測工作監督,保證評測結果的準確性,又有利于促進被評部門關注評測,提高評測工作對電子政務建設的促進作用。
2 校政合作模式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措施
2.1 動態地調整評價指標機制
該機制是隨著市電子政務整體水平的不斷提升,每年都對評估指標體系進行調整。調整的依據是基于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方向以及我市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研究。通過廣泛調研、與兄弟省市對比研究和召開研討會等多種形式探索出一種有效的指標體系調整機制。采用該機制,建立符合襄陽實際,順應國家發展方向,便于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以“網站建設情況、政務(事務)信息公開情況、在線辦事開展情況、公眾參與情況、內容保障情況”五大觀測點二十項指標為主要內容,具有統一結構而又不失靈活性,可以根據評測對象的類別和職能,分別設置相應的評測指標和權重進行分類匯總。評估得分包括基本分值和獎勵分值兩個部分,采用這種靈活的指標體系既有利于促進那些業務類型豐富的部門更好地拓展電子政務應用項目,又避免挫傷那些業務類型單一的部門的積極性。
2.2 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納入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
定期將評測結果上報市級領導、被評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其上級主管部門。該評測被納入到被評測單位的黨政考核體系中,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評估工作對電子政務建設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2.3 建立交流會、培訓會和督辦會議機制
通過定期召開交流會,分析存在的共性問題,探討解決方法;報告優秀應用案例,促進共同提高。不定期舉辦培訓會,提高電子政務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
同時,針對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排名為倒數十名的被評部門堅持實施督辦制度,幫助其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方案,并對整改結果檢查。
3 結束語
經過五年多的研究和探索,通過對襄陽市電子政務項目建設、運行維護、應用服務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和綜合評價,使評估與考核結果的運用常規化、制度化,以及將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納入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逐步建立了一套適用于市級、較為完善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模式、方法、機制和指標體系,顯著地促進了襄陽市電子政務績效水平的全面提升。
這種評價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劣勢,如評價指標主要局限在對電子政務單一表現形式--網站的評價,以及評價過程方面存在一定的人為因素,意味著評價結果也就存在相應的波動性。因此可以電子政務的效益、質量等內涵建設為主,從評價視角、調查手段等方面深入地分析現有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方法和過程,在此基礎上納入新的評價指標,對當前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體系加以完善,從而促進電子政務的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一帆.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國際背景研究[J].電子政務, 2005.9:108-109
[2] 劉崢.政府信息化與政府網站信息的資源[J].中國建設信息,2005.13:42-43
[3] 寧彬,吳釗,周健威.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5:3103-3104
[4] 戴娟,寧彬.襄陽市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應用分析[J]. 金融科技時代,2011.6:94-95
[5] 劉苗,凌宗亮,張慶.我國東西部地區電子政務發展狀況比較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05.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