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笑
摘要:本文主要對農村金融需求變化和農村金融市場結構的環境變化進行分析,探討在“需求”和“環境”兩個變化中農村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尋求并加快發展農村金融服務建設,滿足“三農”對資金和服務的多樣化的要求,同時也結合自身特點實現傳統利潤點的轉變,達成雙贏。
關鍵詞:農村金融需求 農村金融建設 三農服務
一、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
(一)傳統的農業金融需求
傳統的農村金融需求僅僅只是涉及農業的信貸資金往來,細分的話,可分為兩面:一方面,有生活方面的資金需求。農村地區不像城市,房子、汽車需要消費貸款,而在農村,宅基地按每戶人口劃分,宅基地雖屬集體所有,但農民擁有使用權,自建房已足夠家庭使用。只是使用權的歸屬問題,這也是導致傳統金融需求單一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使用權,即使貧困的農村家庭需要資金產生金融需求時,比如需要購買汽車,但基于沒有可抵押的擔保品,幾乎是不可能從正規的金融機構取得貸款,這時往往第一尋求的對象是親戚和朋友。另一方面,來自生產方面的資金需求,這是主要的金融需求。傳統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季節性強,就會產生季節性小額資金貸款需求,但是農業同時伴隨著規模小,季節性強,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等的劣勢特征,農民取得貸款的條件是十分苛刻的。
隨著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持,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來自農業的金融需求就不單單是季節性的購買良種、化肥和農藥等,而是逐漸向大規模和專業化生產方面轉變。隨之而來會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比如,購買大型農用機器設備,價格昂貴,即便是農村集體聯社也負擔不起,也達不到貸款條件,這時,融資租賃模式就需要引進,隨之也就需要擔保公司這樣的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設立。
(二)農村城鎮化建設帶來的“農村”金融需求
產業經濟學認為,農村城鎮化表現為農業內部的產業轉型和結構升級,表現為勞動力就業結構從以農業( 第一次產業) 為主向以第二、第三次產業為主的轉變,并由此帶動人口和資源的空間結構從分散到相對集中的過渡( 鄭文輝,2008)。這個過程中,新創辦企業、工業園區、涉農鄉鎮企業以及農業現代化專業化等無一不需要大量資金的融通,引致新的金融需求。這些需求具體表現如下:(1)新辦企業、涉農鄉鎮企業(企業類單位)亟需金融機構提供小額信貸擔保;(2)農民(個人類)依托自有住房、宅基地進行創業,除自有資金外,也需要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個人創業基金;(2)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促使農業生產形成一定規模,同時預防自然災害的農業保險也需要應運而生;(3)農村居民收入上升,也增加了對金融服務便利性的要求等
(三)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帶來的“農民”金融需求
過去,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給農村地區無養老保障的農民帶來巨大的壓力,一輩子勞苦作業,不敢享受。當前,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存錢防病養老”的壓力,這在理論上應會降低農村地區“高儲蓄率”,釋放一定的閑散資金。但事實是“高儲蓄率”依然并未有下降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村金融知識教育遠遠沒有普及,即使相應的農民有了理財的想法,想讓儲蓄保值升值,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理財知識和對金融市場的認知,儲蓄依然只是高通脹之下的存款。農村地區的“高儲蓄率”一方面表明,農民大多是厭惡風險的,另一方面說明,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不被大家認知或者理財產品并不符合農村地區人們的理財需求,這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新的金融要求。
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過去有“農業”、“農村”各項經濟活動產生資金短缺時才產生金融需求的“被動”模式,現在又產生了農民“主動”理財的需求,這些變化都需要更好的完善的金融體系的支持,這也是各大金融機構在農村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契機。
二、1979年農村金融改革以來,農村金融市場逐漸形成正規的金融體系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形成了以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正規體系。隨著改革深入、市場環境變化、“三農”問題受到重視及農村金融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農村金融市場近十幾年來的市場結構也產生了很大的變遷,目前主要以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非銀行金融組織為主體的市場結構。
(一)農村金融市場結構的變遷
1. 國有商業銀行的退出
隨著市場經濟運行,改革的深入發展,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實體。由于農村生產勞動率低,盈利少,且市場經濟向來遵循“添花不送碳”的規律,這就必然會使資金從勞動率低下的農村向城市轉移。1997年來,在利潤最大化的驅使以及2001年入世帶來的競爭加劇的市場環境下,國有商業銀行逐漸減少在農村地區的網點。據統計,截至到2003年,國有商業銀行一共撤消了31000多個縣級以下營業網點,其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越來越低,逐漸從農村金融市場退出。(農業銀行只撤銷部分縣域農村支行,并未完全退出。)
2. 農村發展銀行的建立
1994年,農村發展銀行成立,作為政策性銀行,其以保障糧棉油流通的業務為主,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很少涉及,對農村金融市場自主性的影響很小,作為農村金融市場結構中固定的一方,并不影響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運行,本文在此不作討論。
3. 農村村鎮銀行的興起
村鎮銀行是新農村建設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產物,旨在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的發展。2006年12月,中國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允許各類資本參與開設農村機構以來,村鎮銀行已成為農村金融體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7年2月8日,中國首家村鎮銀行——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獲南充銀監分局批準開業。在監管部門的推動、發起行和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村鎮銀行快速成立起來并發展。近3年來,每年村鎮銀行新增數量快速提高。
截止2012年末,我國村鎮銀行數量共計1433家;到2013年3月1日,村鎮銀行成立六年整,又新增69家,共計1502家。村鎮銀行已成為農村不可忽視的新型金融機構。
4. 農村信用社的改制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
隨著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農村金融的深化改革,過去農村信用社實行的集體所有制存在嚴重的產權不清晰、管理不規范的問題日益嚴重,改革從2003年開始,改革要方向是股份制改革,向農村商業銀行轉變,目的是明晰產權和改革管理體制。截止2013年3月末,全國已組建農村商業銀行352家,農村合作社141家,縣市統一法人農村信用合作社1795家。改制后的農村信用社也將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金融服務能力。
中國郵政儲蓄于2007年3月正式掛牌為中國郵政銀行。過去多年來郵政儲蓄“只存不貸”,將農民的儲蓄上交給人行,靠固定利息盈收,造成巨大的農村資金流失。在國有商業銀行推出農村金融市場的情況下,郵政銀行的成立,由于其網點的廣泛分布,極大的促進了城鄉二元金融結構的消除。
(二)當前農村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金融制度的深化改革,新型金融機構的成立,原有機構的改革,作為金融市場上供給的一方,在數量上的發展都在逐漸的適應農村金融發展的需要,但是在金融服務的層次上,針對不同的對象,卻一直呈現出供求不平衡、不匹配的局面,各家金融機構在市場競爭中也沒有基于市場需求來進行市場定位。
農村信用社雖然按照股份制銀行進行了改革,但其在經營上仍停留在過去簡單的存貸業務上,貸款的投放限制條件高,沒有股份制銀行的產品,也沒有專門的客戶經理服務。
村鎮銀行成立的數量在增長,但大都基本各自一體,不成規模,在面對市場上不同對象的需求方面,其農村金融的供給在各項產品研發上成本偏高。現實生活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背景下,村鎮銀行將目光鎖定在大型銀行的客戶群體,卻提供不了相當的服務水平。
郵政銀行成立以來,擁有營業網點37000多個,其中縣及縣以下農村網點占總數的2/3以上,但郵政銀行在業務和產品設計上卻一直模仿大型商業銀行,而大型商業銀行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城市居民。
三、金融機構適配農村金融需求的多層次金融體系完善
(一)大力普及金融知識,讓金融需求更加明確
各方金融機構宣傳和服務方面的“軟成本”的增加,才能使得金融市場上的需求和供給平衡。需普及的金融知識包含支農惠農政策、借貸政策、理財產品的更新等。農民是農村金融需求的主體,他們最切實了解農業生產、生活發展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只有有力的宣傳相關金融知識,農民們才能更好科學的做出決策,更好的享受金融服務。
(二)明確金融需求,找準各方市場定位
針對傳統農業的金融需求,農村信用社和郵政銀行應在他們網點廣泛,儲蓄客戶扎實的優勢基礎之上,在農資借貸方面做好貸前需求挖掘和貸后跟蹤的服務。對于城鎮化帶來的農村產業升級引致的金融需求,村鎮銀行應以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小微客戶作為業務發展主要目標,發揮自身靈活、快捷的優勢,在其他金融機構顧不到、看不上的地方提供自己獨特的金融服務。
對于農民們儲蓄資金理財保值增值的需求這一方面,農村信用社的改制成果并未見效很快,村鎮銀行規模小和成本高的劣勢,他們都不具有這塊市場需求的供給能力。郵政銀行由于鄉鎮一級網點的存在,使得其能夠以漸進式的發展逐步深入廣大農村,利用網點和人員的廣泛覆蓋,以較低的成本發展客戶,了解挖掘客戶的金融需求,這樣郵政銀行在農村理財產品的設計和營銷上具有規模和成本優勢,而應抓住這樣的契機,在完善金融體系的過程中也先嘗得這塊蛋糕。
當然,農村金融需的動態變化仍在進行中,供給方要以前瞻的視角關注金融需求變動的趨勢,使得農村金融供給開放、靈活,農村金融體系多層次、差異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美玉. 試論傳統影響下的農村金融需求[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10(7).
[2] 劉芬華. 適配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 2004(2).
[3] 趙昌盛. 郵政儲蓄如何有效拓展農村理財市場[J]. 郵政研究, 2008(5).
[4] 顧曉安,李彬彬. 差異化農村金融體系構建[J].上海金融,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