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之
河北省南和縣教育局規定,“凡是教師子女,中小學階段必須在本縣就讀”,“凡是子女轉學到外地的老師,將被調離原工作單位,到較偏遠的鄉村任教,且不再評職稱、評優評先”。規定下發后,該縣有的教師被迫將子女轉了回來。據悉,當地教育局此舉是為了留住優質生源。(7月25日《中國青年報》)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做父母的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創造盡可能好的成長環境,包括接受更好的教育。本縣教育水平不如外縣,如果條件允許,恐怕很多父母都會把孩子往外送。這些教師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教師就與普通人一樣,有權利為孩子選擇接受更好的教育,這種權利,并不因其身為教師而受到限制。所以,從個人權利的角度來講,這些教師的做法沒有什么可指責之處。
這件事之所以看起來有些怪異,是因為這里面包含著多重悖論:該縣教師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受教育環境,接受更優質的教育,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外縣讀書,但是他們卻留下來給本縣的其他孩子上課。這就猶如生產飲用水的企業老總和員工不敢喝自己的水,賣小吃的老板自己和家人不敢吃自己做的小吃,菜農不敢吃自己種的菜……盡管該縣教師的選擇在性質上與這些事件有很大區別,但還是有幾分相似之處,而這恰恰是讓那些無法把孩子送往外縣讀書的家長們感覺不舒服的地方。
但是,這不能成為禁止教師把子女送往外地讀書的理由。當地教育主管部門不在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師資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反而強迫教師的子女留下,甚至以調往偏遠鄉村任教作為懲戒手段,這是一種變相的逼迫,是對教師為孩子選擇受教育權的粗暴踐踏。
誠然,這些教師是當地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教學水平、努力程度如何,與當地教育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這與教師為子女選擇接受怎樣的教育沒有必然聯系。此事從根源上說,還是因為教育發展不均衡,如果每個地方的教育發展均衡了,這類現象就會大大降低。但是,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長遠的過程,難見政績,所以不如花點心思留住本縣優質生源見效快(姑且假設教師的子女都很優秀),而教師就成了首要的被強迫對象。
很顯然,從長遠發展來看,當地教育部門的做法是錯誤的,是急功近利的表現。他們需要關注的不是原本就優秀的生源,而是原本就薄弱的、吸引不住優秀生源的教育水平——包括硬件和軟件。教育是百年大計,如果只盯著眼前的政績,是長久不了的。
(責編 歐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時評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話要說呢?或者對別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