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教育階段減少過度學習的策略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羅祖兵、湖北省十堰市房縣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楊娥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5期上撰文認為,過度學習是指在公共學習領域(一定群體內每個人都要學習的領域)對超量、超難的內容過多地進行反復學習,具體表現為對同樣的學習內容過多地進行重復學習,學習的任務量遠遠超過其時間許可,學習內容的難度遠遠超過了其能力范圍。在基礎教育階段,過度學習會損害學生的健康,扼殺學生的天性,抑制學生的個性。為了讓學生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我們必須樹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觀,構建注重學生特長的考評機制,鼓勵和支持學生進行個性化、選擇性的學習。例如,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進行學習,允許學生決定是否在特定學科領域內進行深入的學習,允許學生選擇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學習。此外,還要降低中小學的學習難度,減少必學內容的分量,降低考試難度。唯有如此,學生才會學有余力,才有機會去發展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
生命化教學設計的構建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曾佑來在《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年第6期上撰文認為,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的教學設計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關注學生生命全面發展的生命化教學設計。生命化教學設計在過程模式上具有獨特的環節和結構,它注重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體現學生生命的完整與終身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凸顯生命化的特有內涵。構建生命化教學設計的做法是:首先,在準備分析階段,教師不僅要考慮教室的采光、噪音、課桌椅擺放及多媒體組合等課堂外在物質環境,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時的心理感受,讓學生感覺學習是一種享受;其次,在過程設計階段,生命化教學設計提倡簡約的授課方案,教師只需在課前預設一個大致的授課思路,在容易生成意外的教學環節精心準備幾套應對方案,并在頭腦中進行演練,使授課方案更貼合學生的需要即可。
超越有效教學技術化傾向的路徑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葉波在《課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6期上撰文認為,有效教學在實際教學中過分追逐教學目標精細化、教學過程程式化及學業成績的提升,使“有效”的追求遮蔽了“教學”的本真,而成為一種技術性教學手段。教學作為一種價值性的實踐活動,理應超越技術化教學傾向,著眼于完整生命的發展,以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解放和發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追尋本真的有效教學,重建教學智慧,重視師生課堂教學的交往性,從“存在交往”走向“我—你”對話。對于教學活動中出現的不確定性,教師需要預設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可能,變“單線型”教學為“多線型”教學,著眼于學科教育教學價值和學生發展的整體,在課程目標的整體框架中思考具體的教學目標,側重學生的發展和教學的長效。
閱讀教學中文本的解構與整合
江蘇省蘇州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在《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13年第1期上撰文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解構是教師處理文本的一個重要環節,其重點是把握文本結構(文本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和文本形式,具體包含三個層面:一是理解文本的意義;二是理解文本的形式,如文章的結構方式、文本的表現手法等;三是理解文本的語言,如文本的語言特點、文章的具體句子,尤其是對關鍵句的認識和理解等。文本解構是選擇教學文本內容的前提,教師除了對文本進行解構,還要在從文本中發現教學內容、發現有價值的教學資源、確定教學切入點的基礎上,將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語言教學進行有機的整合,突出主要教學目標,根據文本的具體內容設計成功的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帶領學生自如地進出文本。
教學內容設計的實施對策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于蓉、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元平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5期上撰文認為,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環節,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要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為根本目標,認真分析學生、教學目標及教材等教學要素之間的關系,教學時促進學生的發展。一般來說,教學內容設計的實施策略包括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從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看,教師要依據學科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來組織教學內容,突出內容選擇的基礎性,根據學生在先行知識、思維能力及興趣上存在的差異,選擇適合不同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素材和教學案例,教學時做到所學知識與社會實際緊密聯系。從對教學內容的組織上看,教學內容設計應從演繹方式轉向歸納組織方式,即從直觀呈現應學的概念和原理轉向先呈現觀察材料,后概括出概念和原理,做到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相關先行知識的回憶,促進學生對現有知識的學習。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