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廷輝等
2013年高考的帷幕已經降下,2014年高考備考的帷幕業已拉開。2013年廣西的高考語文平均分比2012年下降了7分左右,這引起了各校老師的“極大關注”,有人甚至把矛頭指向了評卷的準確性,在網上出現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說法。我們參加了廣西高考語文主觀題的評卷,可以負責任地說,平均分下降是事實,但評卷的質量完全沒有問題。究其原因,我們認為,除了受到一萬多名考生缺考的影響,還與我們近年來“教”與“學”雙方的變化有莫大關系。
“語言文字”不放松
今年高考考生的語基題得分之低,的確出人意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第12小題(古詩鑒賞),賦分8分,平均得分3.02分;第14小題(解釋句子的含義),賦分4分,平均得分1.39分;第16小題(對文章思路的理解),賦分6分,平均得分1.69分。
今年的試題題型沒有什么變化,難度也沒有加大,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廣西高考語文學科評卷組組長、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陳玉秋在評卷工作總結會上指出:“讀不懂文字就無法做文言文題,讀不懂文章思路就無法做現代文題,沒有以語文基礎知識為邏輯點形成的語文能力就無法做語言運用題。”這可謂一針見血。今年的考生,正是2001年我國實施小學課改后的首批高中畢業生,在評卷中,我們看到初中教學“弱化語法,不講邏輯”的缺點暴露無遺。以第12小題為例,文題材料選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客從》,第一問的要求是“這首詩講了一個故事,請簡述這個故事”。顯而易見,此題只是要學生過文字關,不需要考生從形象、技巧、煉字等方面去鑒賞,能讀懂就行。然而,不少考生不能簡述故事,有的甚至只字未寫,這或者可以說明:考生根本看不懂詩句的意思。這樣一來,接下來的第二問,關于“句子的寓意”,考生更加無從下筆了。過不了文字關的考生,要做第三大題的“文言文閱讀”,恐怕也只能靠“猜”和“蒙”來完成了。
因此,我們認為,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和高考備考必須緊緊抓住“語言文字”,尤其是“語法、邏輯知識”,不管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都要確保學生“字詞句過關”。高中語文只有緊緊地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教學,交給學生必要的語法、修辭、邏輯知識,讓學生能夠真正讀懂文章,學生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正如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所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除此,恐怕無其他捷徑可走。試想:學生如果連文章都讀不懂,怎么去答題?沒有豐富的語法知識,又怎么去修改病句(18題)?連主謂賓都弄不明白,又怎么去把長句改寫成短句(19題)?缺乏邏輯常識,不明白“概念、判斷、推理”,又怎么去完成第二大題呢?
“作文教學”下真功
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是材料作文,材料中仍然有中心句出現,考生的審題立意并不難,但成績不理想,平均分比去年下降了1.14分,滿分作文由去年的28篇減為15篇,58分以上的作文只有100篇左右。究其原因,陳玉秋教授總結為“訓練機械、語言乏味、材料枯竭、套作風行”。
要改變這種狀況,切實提高學生作文的質量,我們認為,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非下真功、苦功不可。
陳玉秋教授認為,優秀作文必須要做到“兩強”“五美”。
所謂“兩強”,指的是“現場感強、語言表達能力強”。“現場感強”,就是要求學生真正有感而發,徹底摒棄“套作、宿構”的陋習;“語言表達能力強”,就是要求學生擴大閱讀面,多讀美文,寫出有語言個性的文章來。
所謂“五美”:第一是“思想品質美”,簡單地說,就是思想健康、價值取向正確。第二是“思維方式美”,就是辯證地、多角度地看問題,有自己的見解。第三是“結構層次美”,就是思路清晰、層次清楚。需要注意的是,今年閱卷,我們發現一些考生的作文結構混亂,缺乏層次,具體表現為:或是開頭一段,結尾一段,中間一長段以敘代議;或是胡亂分段,800字的作文居然用兩行一段分出了十三四段,毫無章法可言。第四是“文章情感美”,就是語言生動有文采,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第五是“書寫卷面美”,就是書寫規范、美觀,卷面整潔。
陳玉秋教授的“兩強”“五美”,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指明了方向。我們相信,只要在以上這些方面下真功、苦功,我們的作文教學一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附:作者古廷輝,2013年廣西高考評卷作文四組組長;古維瑩,2013年廣西高考評卷優秀評卷員。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