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倉 馮雪
摘要:針對日益嚴重的宏觀稅負差異和社會安定問題,現有研究多是通過收入不平等間接地衡量了二者之間的關系,而鮮有文獻直接考察宏觀稅負差異和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鑒于此,本文根據相關的研究成果量化了社會安定,并進一步通過泰爾系數和面板模型直接估計了地區宏觀稅負和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模型結果表明:不斷擴大的地區宏觀稅負差異不僅通過收入擴大收入差距,還可以通過差異化公共資源、機會不平等等方式加劇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稅負差異;社會安定;泰爾指數
一、引言
1994年中國推行稅制改革,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近十幾年來高速的經濟增長和穩定。合理分權的理念不僅能夠有效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還能有力促進地區發展和增加全國范圍內的稅收。然而,我國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卻在越拉越大,這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小隱患,而其根源究竟是什么,這就是本文的研究方向。
稅負的地區差異現象經過一系列的反饋和放大機制會產生較大影響。例如,稅收差異使地區間個人收入和企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地區間收入不平等,而社會分配不均更加顯著,從而加劇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不穩定。林穎(2010)發現我國2005年后,擴大的稅收差異使地區發展差距拉得更大。
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和堅實后盾。而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分為國外因素和國內因素,而經濟的發展水平是國內因素的核心。良好的國內經濟結構是保證社會安定的重要前提,地區間協調發展是社會經濟整體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
稅負差異化是地區間發展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因素,李永友(2005)指出降低地區間的稅收扭曲程度有助于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白雪梅(2007)認為縮小貧富差距對社會的安定有重要意義。目前的文獻研究多是對收入與社會安定或者經濟發展,或者是稅負與經濟發展、與收入狀況的關系,而本文著眼于研究地區間的宏觀稅負差異與社會安定狀況的關系而展開的。
二、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國家宏觀稅負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大多著眼于討論宏觀稅負差異與收入不平等、經濟增長狀況的關系,以及收入不平等與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
(一)宏觀稅負差異與收入不平等的關系
對于稅收狀況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研究,不少學者得出了稅收與經濟增長負相關的結論,例如馬拴友(2001),黃海梅(2006),安體富、岳樹民(1999),孫崢嶸、馬穎(2007)等。
另外,有些學者認為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并不顯著甚至認為二者有正向作用。張倫俊和陸建華(2001),張文春、劉宇(2001)都認為稅負的適度和平衡會影響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助于縮小地區間的收入差距。
郭慶旺、呂冰洋(2004)指出稅收對要素收入分配顯著影響地區間收入水平,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而抑制中西部。王克群、汪華祎(2010)指出稅收能夠縮小個人收入差距,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他們認為應該充分發揮稅收的積極作用,有效調控和解決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
(二)收入不平等與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
大部分的研究將社會沖突和犯罪率等變量作為表現社會安定狀況的指標,由此反映出收入不平等與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國際上,Manoucher(1976) 、Daly(2001)認為收入不平等會引起社會沖突,引起犯罪發生。Messner等(2002)也發現收入不平等與兇殺案件發生率之間的正相關。
在中國,王少瑾(2008),胡聯合(2005)等指出收入不平等的水平與各類犯罪案發生率顯著正相關。呂龍菊(2008)則指出一定程度的收入不平等有助于激發人們的積極性,有其存在價值,但需要政府的不斷調整。
總之,在稅負差異與社會安定的直接關系方面研究不多。只有龔五堂,陳江進等(2010)在一定程度上將稅負與社會平等、社會安定聯系起來了,但是并未直接解釋,那么稅負除了影響收入不平等之外,是否還存在著其他的機制影響社會安定?對此,本文展開了研究。
三、實證方法、變量和數據說明
本文采用面板估計模型對稅負差異與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解釋和被解釋變量包括:
(一)社會安定的測度變量
本文因變量為社會安定。其測度有客觀和主觀指標: 客觀指標, 包括各種社會沖突、各種犯罪、事故災害等;主觀指標, 即社會心理。鑒于影響力和數據獲取難度,本文以中國歷年侵財案件發生率(起/10萬人)和歷年暴力案件發生率(起/10萬人)作為測度變量。
(二)宏觀稅負差異
首先用地區稅收收入占地區GDP的比重求得地區宏觀稅負,在基于泰爾指數的計算方法求得宏觀稅負差異,其具體計算方法為:
其中,表示第i省稅收收入占該省GDP的比值。同時,泰爾指數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區域內差異和區域間差異:
(三)控制變量
1. 城鎮登記失業率
失業與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較為直接,失業率的上升對于持續的經濟增長和總體的社會和諧均將會產生較為不利的影響。失業率增加會增強對社會或政府的不滿情緒,失業者可能會通過某些非法手段來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因此,社會對于社會安定的影響還亟需檢驗。
2. 撫恤和社會福利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
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可以減緩或抵消稅負差異對社會安定的影響,因而在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的國家,稅負差異和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較為顯著。為此,本文認為社會保障水平與社會安定團結負相關。
3. 城市化水平
本文用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作為城市化水平的替代變量。城市的人口流動性較大會加劇城市管理和犯罪預防的難度,我國處于大規模城市化階段,而社會保證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較低,因此,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社會安定。
4. 教育水平
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和綜合素質,提高犯罪的機會成本,降低案件發生率。于是,我們以各省的受教育年限作為教育綜合水平的測度變量,且認為其符號為負。
5. 人均實際GDP
人均實際GDP是一個關鍵變量,能夠顯著影響社會安定水平(Kelly,2000;Messner,2002)。人們收入水平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能夠提高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能夠有效增強國力,從而提高社會安定程度。因此,我們預期其的回歸系數符號為負。
6. 總人口
人口不斷增多產生的擁擠效應,使作案者被抓獲的可能性降低犯罪范圍卻在增大。而且,失業人口的無序流動、老齡化、地區間貧富差異以及其他社會矛盾都是問題。人口眾多會加劇人們對有限資源的競爭,社會沖突產生從而沖擊社會安定,因此,該變量的回歸系數值為正值。
7. 離婚率
家庭的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安定狀況。家庭的不穩定程度直接體現在離婚率的上升上,不僅對兒童成長不利而且單親家庭也是社會安定的不利因素。因此,我們預期該變量的回歸系數值符號為正。
以上數據除了平均受教育年限外, 均是根據《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以及各年統計年鑒處獲得。
四、 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1994-2010年的面板數據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式(3)中
我們通過F檢驗和Hauseman檢驗最終選取了固定效應估計模型,其回歸結果大部分均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組間判定系數大體位于60%-80%之間,說明模型估計的優良結果。表1具體的回歸結果中:(1)不論是以侵財案件還是以暴力事件為代表的社會安定程度,其與宏觀稅負的三個指標均表現出了明顯的正相關。以侵財案件為例,核心解釋變量(政府收入差異、財政收入差異和稅收收入差異)每變動1個單位,將導致侵財案件分別上升0.1231、0.1402和0.1821個百分點,進一步說明地區宏觀稅負差異的擴大將通過擴大收入不平等、機會不平等等方式激化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公平地實現;(2)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中,失業率、城市化水平、總人口和離婚率與社會安定的關系為正,福利支出和受教育年限對社會安定的關系為負,與理論結果一致,具體機制本文不再具體分析。
另外,為了控制模型的內生性,本文以宏觀稅負差異的滯后一期和二期為工具變量利用TSLS方法進行進一步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模型判定系數有所下降,Sargan檢驗說明了工具變量選擇的合理性,Hauseman檢驗使我們選擇了隨機效應模型,核心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卻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了模型的穩健性。
五、結論
針對日益嚴重的宏觀稅負差異和社會安定問題,現有研究大多不是直接考察宏觀稅負差異和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的。因此本量化了社會安定,并通過泰爾系數和面板模型估計了地區宏觀稅負和社會安定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不斷擴大的地區宏觀稅負差異不僅能夠通過收入擴大收入差距,還可以通過差異化公共資源、機會不平等等方式加劇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
要實現社會公平和安定。首先,要遏制稅負不平等狀況的加劇,控制各地區各階層人群收入差距增大問題,同時加強政府和社會的公共服務來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其次,大力發展社會政策,從根本上改善社會環境,公平合理地配置社會資源。最后,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以提高社會成員的社會認同度,避免社會沖突,從而形成安全、公正、穩定、和諧的安定社會。
參考文獻:
[1] 馬拴友.稅收政策與經濟增長[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1.
[2] 黃海梅.我國地方稅收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
[3] 孫崢嶸 馬穎.我國稅收與經濟依存狀況研究[J]. 稅務與經濟. 2007.
[4] 張倫俊 陸建華.地區稅收負擔與經濟發展的均衡分析[J]. 統計研究. 2001.
[5] 張文春,劉宇.我國不同地區宏觀稅負差異分析[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