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勇
摘 要:在廣德縣種糧大戶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種糧大戶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就政策方面提出建議,為全縣種糧大戶進一步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種糧大戶:現實問題;政策建議;廣德縣
中圖分類號 F30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9-18-03
1 基本情況
2012年,廣德縣有3.33hm2以上的種糧大戶123戶,經營水田面積2 406.9hm2,占全縣水田面積8.02%。其中主要為6.67~33.3hm2,有84戶,占總數68.3%;而33.3hm2以上的主要集中在糧油生產為主的鄉鎮,如水田面積近0.67萬hm2的邱村鎮和近0.53萬hm2的誓節鎮,就分別有2個和1個133.3hm2以上的連片規模種糧大戶。從66個種糧大戶典型調查來看,31~40歲的有19人,占28.8%;41~50歲的有36人,占54.5%;51歲以上的有10人,占15.2%;說明廣德種糧大戶實際以40歲以上為主。但3個133.3hm2以上的種糧大戶年齡都在40歲左右,他們文化程度較高,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由其他行業轉入從事糧食規模種植,視野較開闊。調查表明,幾年來農田租賃費逐年提高,根據區域地理條件差異,由早期100kg/667m2/a稻谷或200元,提高到現在200~250kg/667m2/a稻谷或600元左右,高的達到300kg/667m2/a稻谷。當前,租賃費多按實物稻谷為標準,以當年某一時期稻谷的市場價折算成人民幣支付,這樣不易受物價升高和人民幣升貶值影響,確保流轉合同的公正、穩定。
2 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種糧大戶在糧食生產發展中作用明顯,主要表現在:一是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土地撂荒現象,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產出率;二是穩定了糧食種植面積,并通過改善生產條件,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增加收益;三是集中了部分土地的經營權,有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使土地轉出農戶獲得了不低于種地收益的租賃費,也穩定了外出打工收入,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但調查同樣顯示,排除農田基礎設施之外,目前仍有諸多現實問題,制約種糧大戶進一步發展。
2.1 機械化程度偏低,尤其是機插、烘干機械配套不足,生產成本高,損失大 如水稻機插環節,受投入、耕地條件和農藝措施的制約,機插率偏低,實行人工插秧150元/667m2,是機插的1.8倍;水稻收獲晾曬環節,133.3hm2左右的大戶,不但要聯系工廠廠區,搶占公路、“村村通”道路晾曬,且需晾曬人工20個/d,1 800~2 000元/d工資,40d左右時間,有風險,成本高。很多大戶反映,水稻、小麥收割后如遇陰雨天氣,曬谷成為困擾他們的一大難題,90%大戶沒有固定倉庫和足夠曬場,往往造成原糧霉變。如鄧大戶,2011年由于天氣原因,3.7萬kg粳稻,因沒有及時曬干,按次品糧2元/kg出售,低于市場價0.92元;2.1萬kg雜交中秈稻,因少量霉變,按2.6元/kg出售,低于市場價0.23元,同時扣除8%的含雜,總計損失近5萬元。此外,還有1.15萬kg小麥因無法及時曬干,作為雞鴨飼料使用,損失嚴重。
2.2 資金籌措難,籌資利息高,難以補缺補差 一方面投入資金大,繳納可觀的承租費,還需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同時還要雇傭勞力,發放工資;另一方面銀行貸款困難,目前農村信貸手續復雜,貸款金額小,農田不能抵押,多數大戶享受不到銀行貸款。調查中,普遍反映影響大戶經營規模的最大因素是融資難,也是制約大戶生產正常運轉的最大瓶頸。調查反映,種糧大戶周轉金需1 800~2 000元/667m2/a(含租賃費),規模33.3hm2以上的種糧大戶,其資金缺口總額將達到50%以上。廣德大戶貸款的主要渠道是廣德農村合作銀行申請小額信貸,貸款額度一般在5萬元左右,少數較大規模大戶(66.6hm2以上)可用戶口擔保,最高可獲50萬元貸款。其余資金缺口多數從民間私人渠道選擇借高利貸解決,使種糧大戶支付利息顯著增加。由于高息運行,在增加生產成本的同時,也給種糧大戶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難以添置如稻谷烘干機等設備,除去購機補貼外,至少還需10多萬元,只能望“機”興嘆。
2.3 社會化服務不足,生產風險大,收益低,大戶易退出糧食經營 相對而言,種糧大戶普遍未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對農業新技術掌握較少,應用技術水平較低,迫切需要農技專家進行技術培訓與幫助,尤其在品種選擇、病蟲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間管理及標準化生產等方面希望得到專家和農技人員的及時指導;同時,種糧大戶比散戶更關注市場行情、氣候、自然災害等,但這些服務更難以滿足。
病蟲草害、旱澇災害、熱害、凍害、臺風等時常威脅糧食生產。大戶由于承包面積大,承擔風險大,普遍對糧食生產保險要求十分強烈,而當前糧食生產保險制度尚未健全,且存在保費不低、保額不高、農損勘驗程序復雜等問題,一旦遭遇自然災害造成糧食生產虧損,就算獲得最高額賠償,也難以化解災害損失,很可能使種糧大戶傾家蕩產。2011年,水稻栽插時,天氣干旱,張大戶經營區域的水源為人飲工程用水,加之塘壩蓄水不足及農戶爭搶水源,致使在插秧“黃金”時節不能及時栽插,后來雖確定水稻直播補種方案,但又由于連續陰雨造成嚴重草害,使水稻大面積減產,干旱及草害等造成水稻生產直接經濟損失150多萬元,而糧食生產保險則杯水車薪,該大戶被迫退出糧食種植行列。
2.4 土地承包不夠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規模經營監管難以到位,隱形損失嚴重 目前較小的種糧大戶承包只是口頭協議,沒有書面合同,生產過程中糾紛不斷,有的承租期較短,具有不穩定性。面積較大種糧大戶,轉包較規范,轉包期較長、使用權穩定,且集中連片,轉包期多在10a以上,多數與第二輪承包期相銜接。調查過程中,發現規模經營大戶在開展農田基礎設施的機耕道路、農田渠道、橋涵等建設時,一是存在占用農田的問題,二是多數農戶不同意占用自家農田,要求對占用農田同時實行補償與支付租金等,無形增加大戶實際應付租金成本,嚴重制約大戶規模經營,致使大戶的生產經營成本增加,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降低,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經營效益難以提高,阻礙了大戶的發展。
同時一些大戶,特別是規模較大的大戶管理存在薄弱環節。他們雖然有管理人員和管理制度,但多數處在初步發展階段,除在抓時間安排、空間布局和成本核算等存在問題之外,主要在生產關鍵時段雇傭臨時工的監管問題突出。由于季節緊、農村勞動力短缺,雇傭臨時工既沒有連續性,也人多、雜,難監管,一些人責任心不夠,往往只出工不出力,把大戶當作公家的,在栽插、播種、除草、病蟲防治、收獲等關鍵時段,不但活作不到位,甚至明拿大戶的農資、糧食等,造成大戶無形損失嚴重。
2.5 農田租金、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土地經營成本加大,經營效益下降 近幾年來,廣德農田租金已從100kg/667m2/a稻谷上升到300kg;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價格年均漲幅普遍在15%以上,2011年復合肥等肥料的漲幅達20%,同時勞動力價格也由以前30~40元/d,上漲至80元~100元,嚴重影響了種糧的直接經濟效益。調查顯示,2012年,66.6hm2以上的種糧大戶,水稻、小麥生產成本(包括烘干、租賃費等)分別為1 375元/667m2和435元/667m2。就水稻而言,生產資料占18.19%,人工占22.55%,機械占14.91%,租金占44.35%。正常年景下,水稻一季大致可保本略虧,大戶的盈余主要來源于冬季的小麥、油菜種植,效益明顯降低。
3 政策建議
針對目前存在的農田基礎設施薄弱、農田租金過高、臨時雇工緊張、農資及人工成本快速增加、抗災能力弱、烘干及倉儲設施缺乏等問題,對廣德種糧大戶發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3.1 實行項目扶持帶動,加強大戶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烘干、倉儲、曬場等基礎設施建設 建議實施種糧大戶財政補貼項目,強化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標準農田、優質糧油基地等項目的配套帶動,改善種糧大戶農田基礎設施。特別要加強小水源、田間道路、農田灌排等農田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及大戶最急需求的糧食干燥倉貯建設,大力發展機械化作業,以現代裝備提升大戶發展水平,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糧食種植效益,促進大戶發展。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難的原則,對承包面積大、周期長、條件較好的大戶優先考慮;對承包面積較小的考慮實行聯合(戶)申報實施。按照“自愿申報、考察落實、規劃設計、分戶實施、達標驗收、先建后補或以獎代補”的程序組織落實。
3.2 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對規模大戶實行“專項”補貼政策 2004年以來,我國實行了力度較大的糧農支持政策,除糧食直接補貼之外還有多項要素補貼,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已多年連續實施補貼政策,多數農民已認為是黨和政府關懷的普惠式“收入型福利”的現象,種糧大戶的意愿是,對規模種糧大戶實行“專項”的額外補貼政策,即對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的糧食生產大戶在農業金融服務、要素補貼、技術服務、儲糧服務和收入補貼等方面實行政策支持,提高市場競爭力,使其成為以糧食生產為主的核心農戶;同時,又能保障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建議給予二次“專項”糧食補貼,以保障從事純糧食規模經營大戶的利益,提高其收入,調動種糧積極性,促進大戶發展。農業保險制度要進一步創新,逐步建立種糧大戶糧食保險防范體系,對具有一定規模的大戶進行油菜、水稻種植保險,保費主要由政府分擔,同時提高賠償標準。
3.3 落實獎勵政策,對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典型大戶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 對區域糧油標準化生產基地、糧油類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糧油類高產創建示范區建設等有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的大戶及主導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其基地、園區獲國家、省、市稱號和表彰認可的要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及項目資金扶持。
3.4 強化工作指導,加強科技服務 針對種糧大戶面臨土地承包不規范、土地流轉成本高等問題,建議在規范土地承包制度的同時,指導制定適宜的土地流轉收益意見。實施土地流轉補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種糧大戶轉包土地的成本,使土地進一步向種糧大戶集中,以實現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相關部門要引導種糧大戶根據自身條件及管理水平,從小入手,逐年擴大規模,不要盲目冒進,倡導適度規模經營。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農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實行一對一對接,駐點服務種糧大戶,提高科技水平,降低生產成本。大力推進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服務水平的強化、提高,擴大“菜單式托管服務”范圍與水平。
此外,希望加強對種糧大戶的經營管理能力培訓,提高大戶的田間管理、茬口安排、季節安排、質量安全管理、產品營銷及科學決策水平。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