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怡
在中外聞名的都江堰旁,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是馴養繁衍野生動物,開展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著名的四川養麝研究所就坐落在這里。四川養麝研究所建立于1983年,占地面積217畝。現有職工68人,其中科技人員24人(高級8人,中級16人)。該所學科配套,實踐經驗豐富,具有較完備的科研設備和生產設施。下設動物營養、繁殖育種、疾病防疫、分析化學研究室。附屬都江堰養麝場、馬爾康養麝場、黑熊繁殖示范場、實驗動物場。四川養麝研究所是經國家科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我國唯一一個專業從事人工養麝的科學研究機構,是“國家人工養麝的種源基地、技術推廣應用基地和生產康香的基地”,是“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被國家計委、科技部列人“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
四川養麝研究所所長蔡永華介紹說,麝俗稱香獐,屬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反芻亞目),麝科,麝屬,共有五個種:林麝、馬麝、原麝、喜馬拉雅麝、黑麝。
野麝主要分布在東北亞、南亞和中亞地區。以中國為最多,從東北的長白山到青藏高原,遍布于四川、陜西、甘肅、青海、云南、西藏、黑龍江、吉林、遼寧等20余個省區。國外在俄羅斯的遠東沿海、朝鮮半島、越南北部、尼泊爾、不丹及印度東北部也有分布。
麝香為成年公麝香囊腺分泌干燥物;麝香分為“毛殼香”和“香仁”;香囊為包皮腺的囊狀衍生物,緊鄰于尿道開口處,位于肚臍和尿道開口之間。
“獵麝取香”無異于竭澤而漁
麝香以其芳香開竅、通經活絡、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等特有功效而著稱。具較強的抗炎、鎮痛、強心和對中樞神經系統呈雙向性影響等作用,屬四大動物香料之首,也是很多高級化妝品的原料。我國人民用麝香治病最早記錄于《神農本草》,有2000多年歷史;用途廣泛:在《中藥成藥處方集》中收集的需麝香的有295種,多為名貴中成藥如安宮牛黃丸、片仔癀、云南白藥、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等無不是我國金牌中成藥,國家重點保護品種;用量大:我國是產香量最大,用香量最多的國家,年需求量在1000公斤以上。
兩千多年來,麝香的來源依靠“獵麝取香”,由于濫捕亂獵的過度捕殺,致使我國在20世紀50~60年代時野生種麝200~300萬頭,年產麝香2000公斤上下;下降為2001年不足10萬頭,呈島嶼狀分布,完全處于瀕危狀態,野生麝香來源枯竭。2003年2月,國務院將麝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全面禁止獵捕麝和收購麝香的行為,中藥生產所需天然麝香全部從現有庫存或人工繁殖所獲的天然麝香中解決。
人工養麝活體取香技術應運而生
變野生動植物為家種家養,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貯存食物、開展再生產的重要方式,如中藥材的種植、家畜飼養、養鹿等。1958年,為貫徹國務院“變稀有名貴中藥材為家種家養”的指示精神,在四川省的馬爾康縣建立了養獐試驗場,同期在四川省理縣米亞羅、陜西鎮坪、安徽佛子嶺建立養麝場。開展人工養麝試驗,在60年代中期取得了林麝、馬麝的馴養、繁殖、活體取香技術的成功。現在我國的四川、陜西、甘肅、山西等省養麝種群有4000多頭。
由于麝具有膽怯、孤僻、急躁、機警和靈敏等習性,通過50余年的馴養,現已能在人工環境條件下正常生長、繁衍,持續增長,能接近于工作人員。人工養麝主要是運用自然交配、單公群母方式進行繁殖,四川養麝研究所在增長速度快的年份中,年平均配懷率82.03%,最高達94.00%;雙胎率79.13%,最高達89.43%;仔麝成活率79.45%,最高達91.67%。并取得了人工授精技術的初步成功,建立了完善的譜系檔案,具有案可查自繁自養8代以上。
自1983年成立以來,經過將近30年的發展,四川養麝研究所掌握了成型的活體取香技術,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完成了從人工保定到取香、保存及取香最佳時間的全成套技術,取香時間僅十多分鐘,取后不傷麝體,無痛苦,取后再生,不影響繁殖,平均取香年限為10年。
人工養麝活體取香是在人工環境條件下,養殖世代繁衍,活體取香不傷麝體,取后再生,改變了“殺雞取卵”獲取天然麝香的落后方式,是實現天然麝香可持續利用最為積極有效的途徑。但遺憾的是,人工合成麝香現還不能完全替代天然麝香的藥用價值;用合成麝香完全替代天然麝香還需要時間。
人工養麝是把雙刃劍
蔡永華所長告訴我們,首先,由于政策限制,養麝實際上無利可圖。麝香作為名貴商品,為了保護野生麝資源,國家一直做出很多限制措施。麝香受限銷售,不能進入市場,從而制約了人工養麝的發展。
其次,科技投入嚴重不足,人工養麝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產業化進程緩慢。人工養麝研究除獲國家“六·五”攻關計劃經費支持,解決人工養麝飼養、繁殖、常見病的防治后,其后未能再進一步獲得國家專題攻關研究經費的支持。產業化發展所應解決的不同生理時期的飼料配制、產仔成活低、麝香單產低、育種、規模化養殖的疾病防治等問題未得到相應研究解決。
再次,養麝方式的不合理性也制約了人工養麝技術的發展。一是各養殖場、戶,對養殖群體沒有合理的淘汰機制,不論老少、是否具有生產能力,均養殖到死,增加了養殖成本。二是各養殖場、戶人工養麝種群結構均為公母仔各占三分一的養殖結構比例,但是僅僅公麝產香,所以在一定的群體內,產香總量低,產值小。養麝的公與母仔的最佳比例為6:4。
最后,養麝技術缺乏交流、種群隔離。我國人工養麝研究在全國不同地域同期進行,各地的養殖模式和方式各異。很少有專題研討會進行技術交流,幾乎沒有種質交換行為,各地養麝技術在低水平下重復,由于國家保密制度的限制,四川養麝研究所的現有技術基本上未對外推廣。
蔡永華說,養麝50年來,四川養麝研究所對當地生態、野麝活捕、飼養管理、馴化繁殖、疾病防治、泌香機理、家野麝香質量對比及活體取香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使野麝能人工飼養、世代繁衍、永續利用。衷心地希望國家在人工養麝的科技投入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能夠有更多的利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