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亮 侯建明
摘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長期波動中有比較明顯的一致性,研究兩者的波動協調性關系對觀察經濟走勢和調控CPI有一定的幫助。本文使用全國2003年到2012年的月度數據,通過擬合向量自回歸模型辨別CPI與PPI的影響關系,同時使用協整檢驗、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來分別反映兩者的長期、短期關系。結果表明CPI與PPI存在協整關系,且相互影響最長時滯為4個月。
關鍵詞:CPI PPI 協整檢驗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指在反映一定時期內居民所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變動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貨膨脹(或緊縮)的程度。通俗的講,CPI就是市場上的貨物價格增長百分比。一般市場經濟國家認為CPI增長率在2%~3%屬于可接受范圍內,當然還要看其他數據。CPI過高始終不是好事,高速經濟增長率會拉高CPI,但物價指數增長速度快過人民平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就一定不是好事,而一般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很難超越3-4%。
CPI和PPI是國家統計單位關注并按月發布的重要經濟指標;調控CPI(物價)是經濟調控的目標之一,現在物價指數也是影響資本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的重要參數;CPI和PPI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參考;普通居民對物價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物價成了左右居民幸福感的一部分。
二、CPI與PPI的研究綜述
CPI與PPI的關系,有較多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企業產品經過中間流通環節進入終端消費領域,PPI通過流通環節可以影響CPI。宋金奇和舒曉惠(2008)認為CPI對PPI有逆影響力。CPI食品項中生鮮產品是PPI生活資料食品項的上游,一旦生鮮產品價格變化,PPI生活資料價格也跟著變化。蕭松華和伍旭(2009)認為PPI引導了CPI變動,因為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生活資料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價格指數都在上游引導了CPI變動。
劉曉明(2011)選取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指數(M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及消費價格指數(CPI)分別作為上游、中游和下游產品價格指數,對價格波動的現象作出分析,結果證明:三類價格指數的傳導影響存在,但是有時滯性;指數對自身變化反應較為靈敏。鄧月明和李興緒(2011)發現CPI對本身增長有推動作用,CPI對PPI增長起積極的作用。CPI變動的90%是受本身影響,10%是由PPI影響;PPI變動的40%是由CPI影響,60%是由本身影響。陸洲、朱國眾和周群艷(2011)認為我國PPI和CPI決定機制存在明顯差異,外部沖擊對兩者影響程度不同是波幅差異的主要原因。
從以上理論和實證來看,單純價格傳遞機制難以全面說明CPI和PPI的關系,因為經濟現實中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對價格之間的傳導有影響,因此弱化了價格傳導的效果,所以需要用能全面地考慮更多因素的方法來進行研究。
三、CPI與PPI互相影響的實證研究
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擬合CPI與PPI月度數據,然后以協整擬合兩者長期影響,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來擬合兩者短期影響。因為向量自回歸模型是數據推動型,可以跳過CPI與PPI復雜傳導直接得到兩者的互相影響關系,所以得出的結果基于數據和現實。
(一)數據選取
本文選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月度同比數據作為樣本數據,樣本區間為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120組樣本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
(二)模型擬合
CPI與PPI短期波動方向一致,波動幅度有差異,從長期看兩者有較穩定的關系。所以考慮用協整關系描述長期關系,用VEC模型描述短期關系。
1. 擬合VAR模型
VAR模型是非結構化的多方程模型,是廣泛用于衡量宏觀經濟變量之間關系的計量經濟方法;構造模型時,不需要預先假定各類經濟變量之間存在著理論上的經濟關系 。VEC模型是包含協整約束條件的VAR模型,用于有協整關系的非平穩時間序列建模。
對CPI和PPI月度數據使用Eviews 6.0中的VAR命令進行兩變量計量分析,確定VAR模型最優滯后階數為4,VAR模型擬合結果如下:
2. 協整檢驗
對各分量及其一階差分后的分量序列使用ADF單位根檢驗 (由圖1知序列沒有確定性趨勢),各分量序列非平穩,但一階差分后各分量序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單位根,滿足協整分析的前提條件,可以進行協整分析。
表2的檢驗結果顯示,零假設“0個協整向量”的跡統計量為11.354,大于10%的臨界值,犯第一類錯誤的最大概率是0.072,概率較小,至少在90%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零假設“至多有1個協整向量”的跡統計量小于10%的臨界值,假設無法被拒絕,說明CPI和PPI月度數據存在1個協整關系。
3. 擬合短期關系(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
滯后階數為3,數據經差分后沒有確定趨勢,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為:
從長期看,CPI與PPI月度數據有均衡關系,CPI上漲1%,PPI將上漲0.783%。PPI和CPI數據相差較大時,偏離其長期均衡。從短期看,PPI和CPI運行趨勢相反,并且會減少長期均衡的偏差,調整速度都是0.6%。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從十年的全國月度數據來看CPI與PPI的變動有一定相關性,根據模型能夠得到兩者傳導關系的量化。所以在考察物價水平時,結合CPI與PPI的變動方向以及變化程度會對經濟實際會有更為準確的判斷。模型實證PPI向CPI影響有4個月時滯,超過4個月影響會變的很小。
控制通貨膨脹是政府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點。在調控物價的時候,政府應該注意到PPI對CPI是有傳導作用的,這樣可以提前做好防通脹的準備工作。PPI對CPI傳導的時滯效應也應該考慮到其中來,這樣會更加有效的保障經濟穩定。
CPI對PPI也有一定程度的反向傳導,而長期來看CPI與PPI大概有4個月滯后期限的相互影響,故短期的CPI的變動會影響其長期的變動。所以上游企業可以參考同期CPI變動,對投資生產活動決策提供幫助,避免生產過剩或產能不足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宋金奇,舒曉惠.PPI與CPI的關系——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8(10)
[2]蕭松華,伍旭.PPI: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先行指標——基于PPI引導CPI變動的研究[J].暨南學報.2009(4)
[3]劉曉明.CPI、PPI與MPI之間傳導機制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經濟計量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1(8)
[4]鄧月明,李興緒.基于VAR模型的CPI與PPI關系的實證研究[J].時代金融.2011(8)
[5]陸洲,朱國眾,周群艷.PPI與CPI價格決定機制的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