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星 安新華 高兵生
一、基本情況
新型城鎮化基本內涵是人口的城鎮化、空間的城鎮化、經濟的城鎮化和產業的城鎮化。衡陽現有工業園區15個,其中國家級工業園區1個,省級工業園區7個,市級工業園區7個。工業園區較好地契合了上述新型城鎮化基本內涵,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源動力”。2012年全市城鎮化率為4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較2005年提高了14.1個百分點。
(一)園區發展促進人口的城鎮化。工業園區為各類人才創業就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增加了社會就業容量。2012年末,園區規模工業企業總戶數382個,較2010年增加67戶;從業人員達到145420人,年內新增就業人員21845人,其中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3702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8143人。
(二)園區發展促進產業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應避免“過度城鎮化”現象,如拉美國家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城市人口已占總人口的60%,但城市產業缺乏吸納新增人口能力,造成城市居民的貧困化,大約有1/4的城鎮居民生活在貧民窟中。衡陽市把產業發展作為園區發展之“魂”,逐步形成了電子信息、新能源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汽車關鍵零部件和新材料等五大優勢產業,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如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2012年實現產值750億元,占全市GDP的38.3%,是2007年的10倍。
(三)園區發展促進經濟的城鎮化。2012年,全市園區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007億元,同比增長23.3%;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276億元,同比增長27.9%,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39.6%。實現工業稅收27.3億元,同比增長11.5%,占全市稅收總額41.2%。工業園區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第一增長極”。
(四)園區發展促進空間的城鎮化。全市在園區建設中,注重產業發展與城市新區建設結合起來,促進了產城融合,園區已成為宜業宜居的城市新區。大力推進衡陽“西南云大”都市圈建設,即以衡陽中心城區為核心,西渡、南岳、云集、大浦為副中心的大都市區,面積2351平方公里,人口396萬,拓寬城鎮化發展空間,預計到2015年,“西南云大”都市圈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7500美元,城鎮化率達到80%,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5%。
二、衡陽實踐
發展園區經濟,資金是“血液”,融資是手段。全市積極探索工業園區融資模式,拓寬多元融資渠道,為園區建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據統計,2012年,全市園區融資總額80.18億元,其中銀行貸款43.08億元,城建投債券資金18億元,社保基金10億元,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模式1億元,委托貸款0.5億元,投資基金1.2億元,BT融資1億元。
主要融資模式有:
(一)銀行貸款模式。在人民銀行指導引導下,全市銀行機構突出園區信貸支持重點,增加有效信貸投入,2012年新增園區貸款27.78億元(不包括外地銀行貸款15.3億元),占全市新增貸款的32%。一是推進園區信貸產品創新。隨著園區產業鏈條的延伸,全市銀行機構積極推廣供應鏈融資業務,圍繞鋼管材、輸變壓器、汽車零配件等五大產業9家核心企業的48個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實行“1+P+N”的融資模式,2012末貸款余額45億元。針對園區因信貸需求量大而單個銀行難以滿足問題,推廣銀團貸款模式,如華融湘江銀行與進出口銀行合作,向白沙洲工業園區的幾家企業出具融資性保函1.5億元。園區是技術創新的集散地,全市銀行機構大力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如衡陽市農行向市高新開發區科技創新型企業雷鉬科技發放1000萬元的專利權質押貸款,變資源為資本,變無形資產為有形資產。二是推進園區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各銀行機構引進“信貸工廠”模式,開辟園區信貸快速通道。如振洋汽配公司主要為中聯重工等企業提供汽車油泵零配件產品,在“信貸工廠”模式下,從提出貸款申請到資金到賬,僅用了15個工作日,讓企業真正體會到了“信貸工廠”的魅力。優化服務流程,做到“五專”,即專門服務機構、專門工作團隊、專門操作系統、專門審批模式、專門服務考核,有效提升了園區金融服務水平。
(二)政府融資平臺模式。衡陽市本級融資平臺現有八家,政府不斷向各融資平臺注入優質資產、增加現金流。其中,2012年注入土地資產16977畝,土地存量達到41586畝,八大融資平臺資產總額達到350億元,較2011年增加151億元;市財政分別為市城建投、行政事業資產公司補充現金流16億元和1億元,增加了融資平臺的抗風險能力和融資能力。市內各銀行機構主動加強與融資平臺的對接,2012年末對平臺綜合授信總額達到110億元,貸款余額89億元,占全市銀行機構貸款余額的12.8%。
(三)債券融資模式。2009年以來,全市共發行兩期城建投債券33億元,其中2009年發行15億元,2012年發行18億元。2012年發行的18億元,衡陽市城建投為主發行人,債券期限為7年,采取固定利率方式,票面利率為7.06%,以3宗國有土地使用權為擔保抵押,評估價值為306億元,完全能夠覆蓋償付本期債券本金利息所需要的現金流。其中10.8億元用于園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7.2億元用于與之相配套的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四)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模式。2012年10月17日,由地方政府主導,衡陽市中支推動,市經信委、金融辦、財政局協助,市擔保公司具體承辦,北京銀行承銷的湖南省地市首支小企業集合票據——衡陽市中小企業2012年度第一期集合票據,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衡陽市恒飛電纜、新鑫電力、裕華化工三家園區企業成為首批發債企業,聯合資信評估公司給出了AAA級的最高債項評級。此次集合票據發行金額1億元,期限2年,采取固定利率支付方式(票面利率為5.65%)付息,還本付息方式為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還本。
(五)社保基金信托貸款模式。2012年,由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獨資子公司衡陽城投置業投資有限公司依托省安居投申請社保基金信托貸款,金額10億元,期限3年,其中:3.16億元用于衡陽市聯合新村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6.84億元用于衡陽市奇峰苑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市政府與市城建投公司就該項目簽訂了回購協議,該協議約定的資金列入市本級財政預算安排,如市城建投公司出現到期無法還本付息時,由市財政分年度在預算中安排資金償還。
(六)銀擔合作模式。全市融資性擔保法人機構共計5家,注冊資本總額7.04億元,注冊資本1億元(含)以上的4家,注冊資本5000萬元以下(含)的1家。截至2012年12月末,衡陽轄內融資擔保公司共為305家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248筆,累計擔保余額989115.5萬元。大部分擔保公司有4家合作銀行,最多的是衡陽市企業信用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有 23 家合作銀行,擔保放大比例最低為5倍,最高的為10倍。
(七)產業投資基金模式。全市通過產業投資基金模式引導社會民間資本參與工業園區的建設與開發,促進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目前,全市運作的股權投資基金有四支,總規模16個億,重點投資市工業園區重大或高成長性項目。其中,白沙洲工業園以標準廠房建設為有效載體,2012年成功發行了兩期白沙洲云谷投資基金,募集資金1.2億元。
三、現實問題
(一)金融服務較為滯后。一是信貸產品單一。2012年全市銀行43.08億元的園區貸款中,抵押類貸款38億元,占比為88%,且以土地、廠房抵押為主,而股權、知識產權、存貨抵質押融資應用領域尤為狹窄。二是金融服務同質化。園區產業發展走的是差異化新路,如高新開發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白沙洲工業園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主,但金融服務走的是同質化老路,“你有我有他也有,你無我無他也無”,服務能力不足。在集合票據發行中,本地銀行普遍缺乏承銷經驗和專業團隊,最后選擇北京銀行作為主承銷商,服務能力存在差距。三是貸款綜合成本高。據對白沙洲工業園內15家有貸企業抽樣調查,2012年平均綜合貸款成本為14%,較2011上升了0.6個百分點。利率浮動幅度過大,再加上擔保費、評估登記等中間費用,抬高了企業融資成本,直接擠壓了利潤空間。
(二)抵押擔保嚴重不足。為承接產業轉移,全市加快推進標準廠房建設,有園區企業自建、租賃等模式。在租賃廠房模式下,企業無國土證和廠房產權證,難以提供相應抵質押物;在自建廠房模式下,企業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可以依法辦理“兩證”。但由于受工業園區用地規模限制,園區一些廠房建成后3年還沒有辦好“兩證”。更為嚴重的是,企業現有土地、廠房基本上已用于向銀行抵押,后續申請貸款難以為續。據對白沙洲工業園內15家有貸企業抽樣調查,有14家企業“兩證”已用于貸款抵押。受注冊資本金不足影響,擔保公司服務能力總體有限。按照銀監會的風險提示,與銀行合作的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金不得低于1億元,各縣市區曾有的5家擔保公司僅耒陽符合條件發展起來,而衡東、常寧等幾家民營擔保公司被迫中止與銀行合作往來,早已名存實亡。
(三)金融風險高度疊加。新型城鎮化商機無限,風險也如影隨形。一是融資平臺風險。融資平臺貸款高度依賴“土地財政”,抵押方式以土地抵押為主,償債主要資金來源是土地出讓金收入。但“土地財政”融資模式難以為斷,土地資源是稀缺的,土地出讓金收入是有限的,一旦土地供給萎縮、土地出讓金收入下降,平臺償債風險將逐步暴露,并將形成銀行的信貸風險。二是流動性風險。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周期較長,一般為5—10年,甚至更長;而貸款期限一般為1—2年,在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下,將形成資產負債期限“錯配”以及風險敞口。三是產業風險。在逆周期階段,內需不足,價格下跌,庫存增加,利潤下滑,產業鏈風險顯現并向銀行體系蔓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風險一旦形成并不是單個機構風險,有可能形成系統性風險,對金融穩定和安全構成威脅。
(四)政策措施未成合力。人總行在《關于做好2013年貨幣政策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指出:“積極探索做好城鎮化建設各項金融服務”,但相關措施不配套,導致政策傳導機制不暢。一是國家規劃不配套。對國家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指導原則、重點領域、重大投資項目、重要區域規劃、扶持政策、部門分工等未明確,金融支持難以實現有效對接。二是金融扶持政策不配套。對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市政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以及上市融資等方面,缺乏相應的金融扶持措施和制度安排,而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動,這方面的融資需求越來越多,并常態化。三是金融監管政策不配套。對新型城鎮化及工業園區信貸條件、風險控制、不良貸款容忍度、準入資格等方面缺乏差異化的監管政策。四是財政政策不配套。包括未建立城鎮化建設項目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機制,以及對金融機構的稅收優惠措施。五是產業政策不配套。園區產業基礎薄弱,發展層次低,創新能力弱,核心競爭力不強,是制約園區發展的主要問題。六是戶籍改革不配套。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下,轉移農民工還面臨就業、社會保障、就醫、子女讀書、住房等系列問題,難以真正融入城鎮。
(五)民間投資難言順暢。隨著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的拓寬,民間資本投資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建設政策障礙基本消除,但關鍵是政策落地難,“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樓”,體制性機制性阻礙及“玻璃門”、“彈簧門”現象難以削除。在投資領域和范圍上,只向民間資本有選擇地開放,投資比例、出資方式、工程資質等諸多限制,成為民間資本投資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建設的一道道“攔路虎”。
(六)園區生態不容樂觀。一是園區企業素質參差不齊。如規模偏小,法人治理不規范,信息不對稱,財務不規范,與銀行信貸政策要求和市場準入條件還存在的一定差距。二是園區信用體系不健全。納稅、產品質量等信息分散在各個部門,難以實現信息共享,信用產品運用領域不充分,信用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一些企業不及時還貸,形成不良信用記錄,影響了銀行評級授信。三是園區協會互助組織的缺乏。如園區企業擔保基金、信用協會以及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
四、政策建議
(一)規劃引領,政策推動。盡快出臺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新型城鎮化建設主要方向。人民銀行出臺《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指導意見》,引導各銀行業機構加大對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的信貸支持。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金融扶持措施,對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機構落實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將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納入金融機構年度綜合評價的主要內容。鼓勵城鎮重大項目發行市政債融資,創新專項債券、項目收益債券、定向私募債券等新型債券;適當降低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發行門檻。銀監部門對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貸款實行差別化監管,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對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貸款由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按比例貼息,建立地方政府風險補償金,對貸款損失按比例代償;對金融機構支持城建項目和園區企業貸款收入實行稅率優惠。加強園區產業的引導,推進技術創新,以產業、企業、產品的競爭來提升園區的競爭力,大力發展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園區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解決轉移農民工面臨的現實難題,促其真正成為市民。
(二)強化創新,優化服務。積極探索園區抵押擔保的多種形式,拓寬存貨倉單、知識產權質押等業務品種,發展園區企業聯保貸款。引導園區企業合伙發起設立園區擔保機構,或園區擔保基金,銀行機構按基金倍數發放貸款。通過財政再注資、引導園區企業認購資本金、引進戰略性機構投資者等手段,壯大擔保公司實力,提升擔保能力。為園區企業其他融資提供配套金融服務,如集合票據承銷、投貸結合。創新服務模式,為園區提供“保姆式”、差別化、特色化服務。加強銀銀合作,通過銀團貸款或聯合授信等模式,適當擴大貸款權限和貸款額度。
(三)防控風險,持續發展。做大做強融資平臺,走集團化發展之路。建議由政府主導對融資平臺進行全面整理,整合集中有效資源,扶大放小,從土地、資產、資源、政策等方面重點支持幾家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平臺公司,將平臺的資本金做實、現金流做大,以此提升融資平臺的融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強貸款期限管理,提高敞口管理能力。加強產業、行業風險監測管理,建立完善“兩剩一高”行業信貸退出機制。
(四)激活民資,有序參與。民間資本是參與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建設的潛在力量。要營造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建設的良好政策環境,消除政策歧視,做到一視同仁,公平競爭。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項目以及園區企業的重組、增資,產業升級,降低市場進入門檻。當民間資本真正激活時,城鎮化建設及園區發展才能“不缺錢”。
(五)優化環境,凈化生態。推動園區企業重組、聯合,延伸產業鏈條,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財務輔導,增強信息透明度,提高規范化水平。加快推進園區信用體系建設,實現信用信息數據共享,擴大信用產品的運用領域,強化信用激勵機制約束,促進企業信用增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