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運用體態語言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眼神、情緒、手勢等方面談談教師體態語言的運用。
關鍵詞:神秘感;默契;親切感
“此時無聲勝有聲”,既能讓我們感覺到有聲世界的豐富多彩,又能讓我們體會到無聲世界的無窮魅力,正因為它的獨特,才使得無聲世界具有讓人揣摩不透的神秘感。新課改的課堂上如何正確使用體態語言,使之為教學的提高發揮應有的作用?下面我將一步一步揭開它的神秘面紗,相信能為教學錦上添花。
一、眼神
眼睛最能透露人的內心的隱秘和激情,它的表情達意極為復雜,微妙。研究表明:課堂上,教師的眼神與學生的眼神接觸愈多,其講課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學生興趣的可能性就愈大,教學效果就愈好。我認為,首先要善于概括教學內容,用眼光準確地表情達意,將哀樂形于色,集于目,例如,在講析課文時,對于緊張部分,自然會緊鎖眉頭,睜大眼睛。而和諧平緩的內容,自然會眼帶微笑,這樣表現出來的情感所達到目的的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功效。其次,時刻與學生交流,廣泛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否則,你如果說不停地環視教室,會讓學生心情不安,專注一處,會讓學生緊張,目光迷離無疑會讓學生感到你所學不多,腹中空空。一般來說,只要有認真聽講的學生,他們的眼神都時刻跟著老師走,都希望能與老師的目光相遇,哪怕是給他們一個贊許的眼神,他們也會充滿信心地上好這一節課。而對那些左避右閃的目光,卻更要注意了,那是走神的標志,搞小動作的預示,只要稍微緊鎖眉頭,盯一會兒,他們自然會收斂。
二、情緒
眼睛是心靈之窗,臉面就是心靈之鏡。馬卡連柯說:“我從不讓自己有憂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不恰當的表情。我生病了,也不表現出來”。這一點我深有感觸,走進課堂,面對學生,你首先傳達給學生的,應是自信而飽滿的情緒。過于刻板的面孔給學生以沉默,過于隨意的神情使學生懈怠,隨心所欲。愁眉苦臉,讓學生竊竊私語,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此種種都是殺傷教學效果的有效菌,即使你有出色評議設計,學生已沒了聽的情趣,比如有一位老師上《再見了,親人》一課的觀摩課,由于教材表達的感情比較強烈,講課時,她用充滿感情的語言進行講述,再加上富有變化的表情,整堂課學生都處于一種積極的活動狀態,氣氛活躍。而當學生發言積極參與,喜形于色時,她也不時贊揚他們,配合默契,這就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就是在座的各位老師也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善于運用富有感情的言辭、表情去觸動學生的情感,是一節課成功的必備條件。
三、手勢
課堂語言是極其規整的,作為與之互相配合默契的身姿和手勢,不需要夸張性的大幅度動作。如果動作過分,勢必與課堂整體氣氛不合,成為一種滑稽。記得看過這樣一則笑話,一位老師為了讓學生明白“死”這個詞,就躺在地上……結果招來學生的哈哈大笑,且不說學生此時是否明白“死”的含義,就從他們的笑聲中,不難看出,它所帶來的滑稽色彩永遠高出教師的本意。課堂畢竟是課堂,他所需要的手勢是點到為止,過分夸張性的動作,有時雖然也能帶來異曲同工之妙,但卻像上述那位老師成為笑料,且破壞課堂的嚴謹。其次,教學一般不需要過多的手勢,要少而精,但是如果從頭到尾,或手按課案,或兩臂下垂,會讓學生感到板滯,提不起精神,老師要隨課文內容,精心設計手勢,雅而美,不可時而精致,隨意揮舞,時而興落,長時間一動不動,這種忽冷忽熱,讓學生感到莫名其妙,特別要注意不要老是站在同一地方講課,要隨時走動,這樣才會使學生覺得老師離他們近,有親切感,打起手勢來,更加自如。
“教師絕對不可以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絕不可能做教師”,從中我們可以悟出這無聲語言的重要,只要一切都適于課堂整體要求,一切都做得恰到好處,相信課堂會大放光彩,否則,將弄巧成拙。這就是我在日常教學中所體會到的,我希望有聲與無聲能相得益彰,為我們的新課改課堂錦上添花。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清市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