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佑玲



一、引言
在中國的學習英語的具體國情下,高中生往往遇見在閱讀過程中無法深層理解特定字詞或細節的含義,無法做出合理的推理判斷,無法把握文章主旨等等問題。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圖式知識和語篇知識。本文將用教學實例剖析圖式理論和語篇分析理論對于優化高中英語閱讀課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二、圖式理論
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姆哈特(Rumelhart)提出了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用于闡釋閱讀過程中復雜信息的處理過程。他將語言理解中背景知識的作用稱為圖式理論。圖式通常分為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與學習任務有關的語言知識及運用語言的能力;內容圖式是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包括依賴內容情景的圖式和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的圖式;形式圖式是指關于學習材料的形式、體裁、修辭、組織結構的語言文化知識。這三種圖式與閱讀材料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三、語篇分析理論
語篇是指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一次交際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它的中心是銜接與連貫。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指的是存在于語篇內的意義關系。它一部分通過語法手段表現,一部分通過詞匯手段表現。連貫是語言連接的深層結構,呈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它需要讀者去“識別、建立篇章中暗含的各種關系,激活篇章中未提及的相關事實、主題等方面的信息,使篇章中的各部分意義相關,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構建心理表征,實現語篇連貫。”
四、圖式理論和語篇分析理論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圖式理論對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在于,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圖式儲備越豐富,其理解能力就越強。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指導學生利用圖式知識儲備,注意建立、拓展并適時激活各種圖式,將會對把握文章內涵、內容和整體脈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改善語言理解能力,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語篇分析理論對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發則主要體現在語言因素的方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課文看作一個整體,從課文的結構和內容入手,對課文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并在語境中學習和提高詞匯,同時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將圖式理論和語篇分析理論結合起來運用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當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并培養閱讀理解能力。
五、圖式理論和語篇分析對優化高中英語閱讀課中的實踐和反思
根據以上理論的指導,我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7第四單元“Sharing”的第一篇閱讀文章“A letter home”為例,對我采用的閱讀教學方式進行實例說明。
(一)激活、完善語言圖式
根據圖式理論,學生的語言圖式勾勒得越精確,越詳細,學生對話語意圖的領會就越深刻,越迅速。比如“share”一詞,學生們都知道它有“分享”的意思,但卻不了解它暗含 “貢獻,付出”的含義。因此,我首先激活學生原有的語言圖式,并引導他們建立完整的語言圖式。在這個環節中,我用了三張圖片來詮釋單元主題詞“share”的含義:Picture 1: They are sharing an ice-cream. (分享)/ Picture 2: They shared the cost of the meal.(分攤)/ Picture 3: We join hands to share the responsibility to rebuild our country.(共同承擔;貢獻、付出)。然后,我引入 “volunteer”的概念,并引導學生思考“being a volunteer”與“share”之間的關系,得出“Volunteers share their time, energy, knowledge or skills to help others or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的結論。這個環節既引入了單元的話題,又為他們深刻理解單元和文章的主旨奠定了基礎。
(二)激活內容圖式
對文章進行預測和證實是圖式知識應用于閱讀的核心。因此提高學生的預測技巧、增強預測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學生的預測不管對與錯,都會使他們的想法更接近于即將閱讀的文章主題。在本文教學中,我利用課本上提供的圖片,并問了學生兩個問題“Joan has included some photos in her letter. Lets take a look at them. How do you feel about life there? What do you think Jo will talk about in her letter according to these pictures?”。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學生聯想相關的背景知識,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預測,進而進行證實。
(三)引導學生從語篇入手,充實形式圖式,把握文章脈絡
在經過上述環節后,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語言和內容圖式儲備。鑒于文章很長,信息量大,內容繁多,引導學生先從總體上把握文章脈絡對于理解文章有重要意義,以此避免迷失在繁瑣的細節中。于是,我設計了第一個閱讀任務“Scan for the main idea and framework”, 檢驗他們的預測,并完成下列填空:
然后根據以上填空內容,我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內容并得出結論:文章是“總—分—總”結構,在此結構中,每個部分的主題句很重要,起了統領的作用。
(四)由淺入深剖析文章,進一步豐富圖式知識和語篇概念,加強閱讀理解能力的內化和輸出
根據圖式理論,任何知識只有經過學生已有圖式結構的驗證、吸收,才能被學生理解,并同化為圖式結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閱讀理解過程也是對已有圖式知識的豐富和完善過程。閱讀教他們可運用的閱讀策略。因此,接著以上環節,我依次布置了三個閱讀任務,教師對于這一過程的促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由淺入深閱讀剖析文章。這三個閱讀任務分別對應文章的不同部分,如下所示:
以上三個閱讀任務每完成一個,我都引導學生思考“Sharing”在文章當中的體現。又通過討論Sharing的以上三個含義,得出“Roses given, fragrance in hand”的結論,用此來概括和總結本文的主旨。這三個閱讀任務的設計,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不但讓學生很好地梳理了文章的細節內容,而且對文章的篇章結構、主旨、深層內涵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從而豐富和完善了他們已有的圖式知識和篇章概念,也為他們在自主閱讀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提供了可借鑒的策略。
(五)運用語篇理論中銜接和連貫的特點教授新詞匯
語篇理論中的銜接理論告訴我們,篇章句子之間存在有多種多樣的詞匯關系,在教學中分析語篇中的詞匯關系、詞匯銜接手段,將詞匯教學置于一定的語境中,置于一定的篇章中,不僅能使學生擺脫傳統詞匯學習的機械和枯燥,更能有效促進單詞的記憶,從而達到靈活運用語言的目的。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我順勢教授了“textbook;have no concept of...;platform;dry up;dry out;evil spirits”等詞,學生學習效果不錯。
六、結語
讀者的圖式和語篇知識在理解文章的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文章特點和學生特點,運用各種有利因素,激活、補充和完善學生的圖式和語篇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 Rumelhart,D.E.TheoreticalIssuesinReadingComprehension[M]. Hillsad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80.
[2]王向東.英語語篇分析理論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
[3]徐玉臣,劉宇。語篇連貫的認知心理實驗及其教學啟示[J].上海:外語界,2009,(1)
[4]廣東省普通高校招生統考大綱及細節說明:英語考試特點及題型說明,考試內容和要求,語言運用,閱讀,2011
(作者單位: 廣東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