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衛平
摘 要:通過對紐康公司生產的二化螟性誘劑對二化螟成蟲的誘殺效果進行研究,得出二化螟性誘劑對對二化螟靶標性強,誘蟲穩定性較高,累計誘蟲量比測報燈要多,且與測報燈下誘蛾量的動態趨勢大體一致,性誘劑監測的蛾峰日比測報燈更接近于大田實際情況,對二化螟成蟲預測比較準確,能完全替代測報燈進行二化螟預測預報,與燈誘及田間剝查蟲蛹相結合,可起到較好的互補性,能更及時、準確地為預測預報田間幼蟲發生為害期提供依據,可以作為基層測報人員監測二化螟應用于預測預報的一項重要工具。
關鍵詞:二化螟;性誘劑;替代;測報燈
中圖分類號 S482.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9-47-03
二化螟是長江中下游稻區水稻上的主要害蟲,由于是本地源發性害蟲,其蟲情監測與預報主要是通過田間剝查稻樁和白穗中殘蟲、蛹的數量及發育進度進行,同時通過蟲情測報燈燈誘數量以及開展系統田和大田卵塊進行驗證調查,以此來指導大田防治。特別是近年來耕作制度的變化和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蟲情測報燈由于受周圍光源影響比較顯著,測報燈光誘一代和二代二化螟成蟲量減少,再加上一些不確定自然因素(如降雨、停電、打雷跳閘、燈壞等)干擾,燈誘數據不齊全,影響了二化螟測報的準確性,另外蟲體受測報燈紅外線殺蟲及烘干作用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辨別難度。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為減輕測報人員剝查稻樁二化螟化蛹進度等工作勞動強度,探索和簡化二化螟監測預報技術,提高二化螟測報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筆者于2010年在池州市貴池區秋江辦事處梅里村利用寧波紐公司生產的二化螟性誘劑對越冬代和一代二化螟進行了性誘劑代替測報燈應用于二化螟測報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①寧波紐康公司生產的二化螟性誘劑(毛細管型)和綠色水盆誘捕器(以下統稱二化螟性誘劑);②河南佳多公司生產的蟲情測報燈,作為性誘劑對照,對照光源為20W黑光燈。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貴池區梅里村水稻蟲情測報燈所在地進行,試驗區常年種植一季中稻,地勢平坦。越冬代二化螟誘捕試驗于2010年4月23日至6月5日進行,試驗時田間油菜與冬閑田混雜;一代二化螟誘捕試驗于2010年7月5日至8月9日進行,試驗時田間全為一季中稻。
1.3 試驗設計 試驗時將3個二化螟性誘捕器圍繞在佳多蟲情測報燈周圍,各誘捕器距測報燈約1 000m距離,3個誘捕器呈等邊三角形擺放,各個之間互不干擾,二化螟性誘捕器用3根竹棍支架起,放置離地面約0.8m高。每天上午觀測記載一次誘捕器中的二化螟成蟲數,檢查完畢后用鑷子將二化螟從水盆中取出,二化螟水盆誘捕器里及時添加水和洗衣粉,始終保持誘芯與水面距離1cm,誘芯20d更換一次,直到連續3次觀測記載為0時才停止誘捕。同時對二化螟幼蟲及蛹發育進度進行剝查,并開展秧田卵系統調查及大田普查,以田間二化螟實際發生情況驗證二化螟性誘劑和測報燈預測的準確性,以此來確定性誘劑代替蟲情測報燈測報的可行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二化螟性誘劑與蟲情測報燈對二化螟誘蛾效果比較 詳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越冬代二化螟性誘試驗中,性誘劑下4月25日始見二化螟成蟲,始見期比蟲情測報燈要早4d,6月7日終見,終見期比蟲情測報燈要推遲7d;二化螟性誘劑監測的越冬代成蟲期達44d,比蟲情測報燈下監測的成蟲期要長11d。利用日平均誘捕量、最高單日誘捕量和累計誘捕量3個指標來反映性誘劑和測報燈引誘二化螟的效果,在越冬代試驗期間,二化螟性誘劑平均累計誘蛾165.3只,是測報燈單燈累計誘蛾量131只的1.26倍,二化螟性誘劑累計誘捕量和峰日最高誘捕量是蟲情測報燈的1.3倍,平均日誘量相接近。
在一代二化螟性誘試驗中,蟲情測報燈對一代二化螟成蟲光誘不理想,性誘劑下7月7日始見二化螟成蟲,始見期比蟲情測報燈要早12d,8月9日終見,終見期比蟲情測報燈要推遲5d;二化螟性誘劑監測的一代成蟲期達33d,比蟲情測報燈下監測的成蟲期要長16d。二化螟性誘劑平均累計誘蛾59.3只,是測報燈單燈累計誘蛾量15只的3.95倍,平均日誘量和峰日最高誘捕量是蟲情測報燈的2.1倍。
表1結果綜合表明,二化螟性誘劑具有較強的誘蛾能力,性誘劑成蟲始見期要比測報燈始見期早,終見期要比測報燈略遲,性誘劑監測的成蟲期比蟲情測報燈要長10~16d,累計誘量比測報燈累計誘量要多,性誘劑平均日誘量和峰日最高誘量也要比測報燈多。
2.2 3個二化螟性誘劑之間對二化螟誘蛾效果差異比較 詳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二化螟性誘劑引誘越冬代成蟲量遠遠高于一代成蟲量,說明一代成蟲沒有越冬代敏感,這與蟲情測報燈下監測結果完全一致。同時一代二化螟蛾高峰遠不如越冬代明顯,蛾峰日蛾量不高,加上發育不整齊,蛾子持續不斷,這一趨勢與田間卵及幼蟲發生情況是比較一致的。在整個越冬代和一代試驗時間段內對二化螟誘捕性能進行比較,發現3個二化螟性誘劑重復間對二化螟誘蟲量差異較小,表明性誘劑誘蟲穩定性較好。
2.3 二化螟性誘劑與測報燈誘蛾高峰及動態消長情況比較 從圖1可以看出,測報燈下越冬代二化螟出現了3個大的蛾峰,主要集中在4月30日至5月3日、5月9~12日、5月15~19日,而二化螟性誘劑下均也出現了明顯的3個大的蛾峰,主要集中在4月29日至5月3日、5月12~18日、5月27~30日,這表明二化螟性誘蛾量動態趨勢與蟲情測報燈大體是一致的,蛾峰產生的時間或峰期的長短均比較接近,吻合度較高。若以從始見日開始逐日累加誘蛾量達到全代蛾量的16%時的日期作為蛾始盛日,50%時的日期作為蛾高峰日來比較的話,越冬代二化螟性誘與蟲情測報燈燈誘始盛日、高峰日完全吻合,經與二化螟發育進度剝查以及依據系統田和大田卵和幼蟲普查推測的二化螟成蟲始盛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二化螟性誘劑對越冬代成蟲預測較準確,能完全代替測報燈(表3)。
在一代二化螟引誘試驗中,由于一代二化螟受食料及氣候等影響,根據田間白穗發育進度進行剝查,幼蟲發育極不整齊,理論推測成蟲在7月15日、7月22日出現雙蛾峰,其中7月22日為主峰,而依據系統田和大田卵、幼蟲普查推測的二化螟成蟲始盛期在7月24日。從圖2可以看出,蟲情測報燈燈誘一代二化螟不敏感,燈下蛾峰不太明顯,主要在7月31日至8月3日出現了一個小弱峰,測報燈下蛾峰比實際蛾峰則明顯滯后7~9d。而二化螟性誘劑下則出現了明顯的2個大的蛾峰,主要集中在7月17日、7月24~27日,二化螟性誘劑引誘成蟲始盛、高峰期更接近于發育進度剝查理論預測以及大田成蟲實際始盛期、高峰期,總體基本一致,表明了二化螟性誘劑比測報燈誘更具有代表性,能更好地反映二化螟的發生實況。
3 結論
紐康公司的二化螟性誘劑安裝簡單、放置方便、操作方便,受光源、天氣等環境因素影響小,使用成本比測報燈低,蟲體極容易識別和辨認,針對二化螟靶標性強,誘蟲穩定性較高,累計誘蟲量比測報燈要多,其監測的成蟲期比測報燈長10~16d,且與測報燈下誘蛾量的動態趨勢大體一致,性誘劑監測的蛾峰日比測報燈更接近于大田實際情況,對二化螟成蟲預測比較準確,能完全代替測報燈進行二化螟進行預測預報。觀測時以設置2~3個性誘劑為宜,以誘測蛾量的突增日作為盛發期,若與燈誘和田間剝查蟲蛹相結合,可起到較好的互補性,能更及時、準確地為預測預報田間二化螟幼蟲發生為害期提供依據,可以作為基層測報人員開展二化螟預測預報的一項重要工具。
參考文獻
[1]盛承發,王文鐸,焦曉國,等.應用性信息素誘殺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J].古林農業大學學報,2002,24 (5):58-61.
[2]李為爭,王紅托,游秀峰,等.不同配方信息素誘芯對(下轉51頁二化螟的誘捕效果比較研究[J].昆蟲學報,2006,49(4):710-713.
[3]蘇建偉,盛承發,宣維健,等.二化螟性誘劑和誘盆設置技術的研究[J].植物保護,1999,25(4):1-3.
[4]蔡國梁,張華旦,王華弟,等.水稻二化螟性誘測報技術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05,25(9):25-27.
[5]楊輔安,韋永保,祝春強.用二化螟性誘劑代替測報燈進行二化螟發生期預測[J].植物保護,2000,26(2):14-16.
[6]黃賢夫,馮永斌,蔡娟娟,等.果蔗大螟應用性誘劑測報技術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05,25(10):38.
[7]劉志堅,黃德輝,龔美亮,等.不同品種測報燈及性誘劑在二化螟預測預報中的應用[J].江西植保,2008,31(4):184-18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