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成 王茗 洪小妹
摘 要:介紹了在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中歙縣生豬養殖現狀、廢棄物排放量匡算、沼氣工程在治理中成效及存在問題,并對今后抓好生豬養殖業廢棄物防治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歙縣;生豬;廢棄物;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9-106-02
歙縣地處安徽省南端,新安江上游,毗鄰浙江省,是黃山市最大的區縣。縣域行政所轄范圍均為新安江流域面積。醞釀多年的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補償機制已于2011年啟動。由國家財政、皖、浙兩省三方共同出資,皖、浙兩省共擔責任,全面開展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確保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以及流域內,乃至“長三角”地區人們飲用水質量安全和該流域上游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抓好生豬養殖業廢棄物排放治理不可或缺、至關重要。
1 生豬養殖狀況與廢棄物排放量匡算
1.1 生豬養殖現狀 根據歙縣畜牧局2012年年終統計,全年生豬飼養558 474頭,出欄312 331頭,年末存欄246 143頭。其中,生豬規模養殖戶存欄250頭以上有59戶,存欄生豬49 344頭,出欄105 500頭;生豬存欄50~249頭專業戶有316戶,存欄生豬33 867頭,出欄66 210頭。全縣規模化養豬已達55%。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模化生豬養殖還將向前發展。
1.2 生豬廢棄物排放量匡算 生豬養殖廢棄物排放分為糞尿排放和沖洗圈舍廢水排放2部分。根據黃山市畜牧局提供的生豬養殖廢棄物排放量匡算基準:生豬排泄糞便平均為2.5kg/d,尿液平均5.0kg/d,沖洗圈舍廢水6.0~10.0kg/d。即每頭生豬每天排放的廢棄物量約為13.5kg,以存欄量測算,2012年全縣生豬每天排泄糞便615.3t,尿液1 230.7t,沖洗圈舍廢水1 476.8t,每天生豬廢棄物排放量3 322.8t。那么全縣全年生豬廢棄物排放總量將達約121.3萬t。因此,要使歙縣生豬廢棄物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是十分艱巨的。
2 沼氣工程治理生豬廢棄物污染效益顯著
歙縣于2003年起開展國家農村戶用沼氣工程項目,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已建農村戶用沼氣池7 600口,每口池在6~8m3,能夠滿足2~6頭生豬年排放量的無害化處理,所產沼氣能滿足3~5口人農戶全年的生活用能,改善人居環境,沼渣沼液既能為種植業提供優質安全的有機肥,又有趨避害蟲之效果。2007年起至今已建3處大中型沼氣發電工程,總容積量2 800m3,以80%容積率測算2 064m3,以每15d為一個發酵周期,全年能處理生豬廢棄物排放總量約5萬t,發電101萬kW,三家大中型生豬養殖企業的飼料加工用電基本解決,還為周邊農戶提供高質量的有機肥。有利地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3 生豬廢棄物防治存在的問題
3.1 沼氣工程無害化處理生豬廢棄物占比低 戶用沼氣雖然已達到近7 600口,但我縣生豬散養戶均則以2頭為主。以此測算,只能處理1.5萬頭生豬廢棄物排放量約7.4萬t,占全縣全年生豬廢棄物排放總量121.3萬t的6.1%,而3處大中型沼氣發電工程年處理量約5萬t,占年總量0.4%,二者之和約12.4萬噸,占年總量也僅為10.2%。
3.2 二次污染防治措施未跟進 3處中大型沼氣發電工程所產生的沼渣沼液,由于種植業用肥受季節性影響,不可能每批次均能隨時用于農業生產,而又沒有建沼渣沼液脫水、干燥沉淀、再發酵、過濾排放等設施,為二次污染埋下隱患。
3.3 干濕分離不能實現完全意義的無害化處理 近兩年利用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資金,對一些規模化養豬場進行生豬廢棄物雨污分離、干濕分離處理,但分離干糞便沒有進行自然發酵滅菌,而是晾干或曬干,加之用機械攪拌,造成周邊臭氣薰天,污染大氣環境,使生豬疫病傳播存在可能。
4 生豬廢棄物防治對策
4.1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要使我縣生豬廢棄物得到全面有效的無害化處理,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常抓不懈,政府各有關部門如財政、環保、國土、畜牧等部門協同配合,擬訂切實可行的規劃,分年度逐步實施。
4.2 分類指導 我縣生豬養殖規模情況復雜,從1~2頭到上萬頭養殖場(公司)不等,在生豬廢棄物防治過程中,應根據不同規模、不同立地條件和經濟實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建議一般散養戶,有立地條件的(16~18m2)建戶用沼氣池;沒有立地條件的,建糞便發酵池,尿液、廢水建三格式凈化池;對于20~49頭小規模養豬專業戶,建議12~50m3沼氣池與三格式凈化池配套;50~250頭生豬養殖(下轉155頁)(上接106頁)專業戶則采用40~100m3沼氣池與三格式凈化池配套;250~1 000頭生豬養殖專業戶,根據廢棄物排放量確定沼氣工程規模,配套建能夠滿足排放量的無動力污水凈化處理池,實現達標排放。對于千頭以上養殖場建議沼氣發電、沼渣脫水裝置、沼液后續自然降解過濾池相配套;而對不具備建沼氣池工程的規模化養殖專業戶(場),則實行干濕分離(此處是指人工清掃豬圈糞便),建三格式凈化過濾池與糞便發酵池(頂部用大棚膜覆蓋,利用太陽光照增溫發酵),其規格視廢棄物排放量而定。所有養殖專業戶所建三格式凈化池的大小均應視排放量而定,所有生豬養殖戶、場均需實行雨污分離。
4.3 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 我縣戶用池已達7 600口之多,今后還將發展。沼氣池在日常管護、管道、沼氣灶等配件的檢查、更換均需要有一定專業技能人員開展服務,提高保有量和使用率,因此要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4.4 規范新建專業養豬場程序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我縣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必將上升。今后新發展生豬養殖,必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法》等法律法規。縣級政府應當明確鄉鎮領導為主要責任人,指導、督促、協助村級本著既要發展養豬業,又要做好廢棄物治理。在新建養殖場選址時,按照國家《環保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和《技術規范》等要求,通過村民代表會議而定,報鄉鎮政府轉報縣環保、畜牧局,由環保、畜牧局派員到現場堪查、設計污染防治設施,做到防治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并通過專業技術人員驗收合格后,方可發放生產、防疫許可證,開展生產,避免新的污染源產生。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