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華
被業界稱為“北魏南馮”的馮恩洪教授,4月28日在亳州藥都劇場做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專題講座,馮教授的講座大氣磅礴、高屋建瓴、震聾發聵,他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博大胸懷須仰視才見冰山一角。雖年近花甲,但他對中國基礎教育前景勇于承擔,感人涕零,催人奮進,肺腑之言,促我深思。
最好的教育是讓每個學生享受最適合自己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課程改革以來,許多心懷教育夢想的普通教師以及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對語文教學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些成功的做法可以模仿、借鑒。但如果不顧實際情況,東施效顰地盲目照搬照抄,勢必使語文課堂教學走向程式化的死胡同,從而失去課堂教學的活力,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當前,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情況下,要去除哪些語文課堂上的形式主義呢?
一、盲目模仿
如,有人死套“三維目標”的框子,把語文課上成目標解答課。由于近年來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的影響,一些地方強調從整體目標、階段目標、一冊教材目標、單元目標到課時目標的教學設計,特別是在說課的時候,也確實因此創造出一些成功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許多教師只學其皮毛,不得其精髓,死搬硬套,結果把語文課上成了單純的教學目標解答課。所以,我們對于名師、專家的課堂只能借鑒,不能復制。
二、變“滿堂灌”為“滿堂問”
滿堂灌作為一種落后的教學方式被否定,原因就在于置學生于不顧,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而滿堂問則走向另一個極端。整節課零敲碎打地提問,把教學內容分解得支離破碎,絲毫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效率,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不能給予及時、準確、恰當地評價,不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加上“對”或“不對”之類的語言搪塞。讓語文課堂失去了深度和廣度,從而造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浪費。
三、輕視基礎知識訓練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但是如果不具備牢固的基礎知識,培養能力就成為一句空話。基礎知識教學狠抓不放,能力培養狠抓不放。兩條腿走路,逐步完善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首要的是把基礎知識教學放在首位,如果學生連基本的字都不認識,平常的詞都不知道讀音,怎么應用,怎么能談得上讀、寫能力的提高呢?
四、“課內自讀課文”的學習方法變成了課堂教學的“大撒手”
“課內自讀課文”的確應以學生自讀為主,但是怎么讀,應達到什么要求,這應該由教師預設主導。教師在自讀課上置學生于不顧的“大撒手”是不負責任的。
馮教授說,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真正向40分鐘要質量,一定要去除這些弊端,克服語文課堂上的形式主義。
(作者單位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薛閣辦事處幸福
路小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