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君
摘 要: 學生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種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和動力。學生差異可分為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習慣養成、學習興趣和體能素質方面的個體差異以及年齡、性別、地域等方面的群體差異對體育教學具有重要影響。分析這些方面的差異性特征并提出體育教學的應對策略,對于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差異;個體;群體;資源;應對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09-0045-03
“因材施教”之所以能成為教育界亙古不變的至理名言,是基于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學生差異是毋庸置疑的客觀存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應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法與學法創新。”[1]如何應對學生發展中出現的千差萬別和形形色色,是每一個體育教師必須面對和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從學生差異是一種資源的視角出發,對學生差異從個體和群體兩個方面進行了歸類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學生差異性特征的體育教學應對策略。
一、學生差異是一種資源和動力
學生發展水平的差異會形成個體或群體間的“落差”,這種“落差”會產生一種類似物理“勢能”意義的潛在能量。開發利用這種潛能,必將產生因材施教和有效學習的強大動力,差異化的教學也必將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看,差異的存在是一種開放系統的非平衡態,這種失衡狀態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和影響會產生一種尋求系統平衡的自組織能量,開放的系統在這種能量的推動下,將通過各種要素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和物理參數的漲落實現系統的有序化。據以上分析,學生差異無異于一種可利用的寶貴資源和發展動力[2],怎樣充分和有效利用學生差異這一教育資源,是每一個教師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差異成為資源的基本前提是,教師要高度熟悉自己所教學生的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不了解差異何在,就談不上如何應對差異,更談不上如何下手實施因材施教,差異成為資源就只能是一種空想。
差異成為資源的必由之路是,教師在熟悉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選擇運用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因勢利導,順水推舟,使強者更強,弱者變強,揚長補短,各展所長,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
教育的功能是促進人的發展,由于人的能力結構和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所以,人的發展前景是因人而異,各具特色的。從這一視角看,真正高質量的有效教學必然是高度個性化和差異化的育人過程。根據學生差異因材施教,是體育教學研究和實踐的永恒話題,也是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3]。
二、學生差異的歸類分析
按照差異存在于學生個體之間還是群體之間來劃分,可把學生差異分為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兩類。
(一)學生個體差異
學生個體差異是指由于學生個體發展水平不同而引發的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別。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從這一角度看,學生之間的差異形形色色,不勝枚舉。但從體育教學的角度看,更值得教師高度關注,對體育教學活動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生的習慣養成、運動興趣和體能素質等幾個方面。
1.習慣養成差異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個體在習慣養成上存在的差別,往往能成為影響學習成績提高和個體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的學生能自覺遵守體育課堂常規,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習自覺性、自主學習能力、集中注意和自制能力較強。但有些學生卻在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上進展遲緩,甚至有不良習慣形成。如不能遵守課堂常規,注意力難以集中,缺乏完成學習任務的自覺性等等。這種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個體的未來發展,因此,應成為教師重點關注的學生差異性特征之一。
2.學習興趣差異
對學科內容本身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是特別強大的。如果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他會自覺、深入、興致勃勃地投入學習并掌握知識技能。但學生在興趣的廣度、興趣的中心、興趣的穩定性和興趣的效能等方面的表現卻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興趣廣泛而又有中心、穩定且具有效能,可以把興趣轉化為促進學習與鍛煉的動力;有的學生則興趣狹窄,易變不穩,或是只停留在表淺的期望或等待中,缺乏推動學習的力量。由于運動興趣對于體育學習效果有著重要影響,所以,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興趣的廣泛性、穩定性和興趣的效能,應是體育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
3.體能素質差異
學生體能素質的差異性體現在各個方面。如由于遺傳和鍛煉等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體能水平較高,有的學生體能水平低下;由于肌纖維結構的差異,有的學生長于速度,有的學生優于耐力;由于形態、機能和素質的制約,有的學生在籃球場上如魚得水,但到了體操器械上卻望而生畏……
體能素質的差異性與先天遺傳和后天鍛煉等因素密切相關,而體能素質的差異性又會影響到運動技能的掌握進程,進而影響到學生體育學習的總體發展水平。因此,學生個體在體能素質上的差異性是體育教師最需要認真了解并精心對待的個體特征,也是體育教學中如何“因材施教”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二)學生群體差異
學生群體差異是指由于學生年齡、性別、地域等因素不同而導致的群體之間存在的差別。
雖然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但同一年齡群體、性別群體或地域群體相對于其他群體又往往會表現出一些共性特征,本群體的共性特征相對于其他群體而言便形成群體間的差異性特征。群體差異是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關注的學生差異。
1.年齡差異
(1)生理機能差異
學生從小學升至高中的歷程是一個生長發育和生理機能不斷成熟的進程。總體上說,學生身高體重持續增長(有時表現為快速增長),肌肉力量不斷提高,心肺功能不斷增強等。這種整體上不斷提高和增強的進程,就形成了不同年齡學生的階段性生理差異。如小學低年級學生肌肉纖細,力量柔弱,平衡能力較差,心臟發育尚不完善,不宜承受大強度的負荷。但他們柔韌性較好,靈敏性發展很快,各種基本活動能力處于快速發展中。約十歲以后心肌力量明顯增強,方能承受稍大的負荷。中學生則肌肉力量明顯增強,心肺功能趨于完善,體格與體能漸趨成熟,可以完成有一定難度的體育動作和承受較大的運動負荷。
(2)動作發展差異
不同年齡學生在動作發展水平上的差異是與體育教學關系最為密切的群體差異特征,也是選擇確定體育教材內容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如小學生已具備走、跑、跳、投、攀爬、鉆越、滾翻、支撐、懸垂等基本動作能力,但動作相對粗糙,尚難完成較為精細的動作和有一定難度的動作以及對力量、速度、協調等素質有較高要求的動作。而且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之間在動作的協調性、準確性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協調、節奏等運動能力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初中生動作發展水平漸趨提高,可以完成一般球類項目中的大部分技術動作和一般難度的體操、武術、舞蹈動作,動作的協調性、準確性進一步提高。高中生已具備完成各種復雜、精細動作的能力和較強的對身體動作的控制力,可以從事大部分運動項目基本技術和技能的學習。
(3)心理品質差異
從與學習相關的觀察、注意、思維等心理品質來看,小學生和中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直接影響到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師的教學風格與特點。如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觀察缺乏整體性和目的性,有點兒雜亂無章;注意的集中和穩定性較差,有意注意尚待發展;四年級之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而中學生觀察目的已經比較明確,觀察能夠持久而且逐漸準確;注意的集中、轉移能力和穩定性大幅提高;抽象思維已比較發達,能較好理解教師對動作要領的講解。中小學生的這些心理品質的差異,對于以觀察模仿和身體練習為主要學習手段的體育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2.性別差異
(1)運動能力差異
青春期之前的男女生在跑、跳、投等運動能力方面差異并不大,但青春期以后,運動能力的性別差異日益明顯。有研究表明,女生的跑、跳、投能力在13歲左右已接近頂點甚至開始下降(A.埃斯佩斯查德,1960)男生在力量、速度、耐力、彈跳、靈敏等方面迅速超越女生并逐漸拉大差距。但女生在協調性、韻律感、柔韌性等方面仍占有優勢。月經周期對女生從事運動的負面影響也是體育教師必須加以注意和照顧的問題。
(2)心理傾向差異
心理傾向對學生的運動參與和學習效果會產生重要影響。一般情況下,男生傾向于欣賞和參與那些同場對抗,競爭激烈,斗智斗勇的運動項目;比較崇拜運動能力強,技能水平高的教師;場獨立性較強,喜歡自主練習,但自控能力較差。而女生則傾向于欣賞和參與那些優美緩和、富有韻律、負荷較輕的運動項目[4];喜歡幽默風趣、動作瀟灑的教師;場依存性較強,較遵守紀律,習慣有組織的集體練習但自主練習能力較差。處在青春期的男女生一般都比較注重自己的身體發展,但男生更關注體能和健康,女生則更關注外表和體型[5]。
3.地域差異
城市和鄉村學生之間的差異在學生地域差異中最具有典型性,如有研究表明,城鄉學生在樂群性、興奮性、幻想性、自律性、緊張性、憂慮性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6]。從體育教學角度來看,城市學生一般來說生活條件相對優越,見多識廣,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多而快,尤其對一些新興體育項目接觸較多較早,也有條件進行學練,但城市學生獨生子女居多,易受家庭嬌慣,吃苦耐勞、刻苦鍛煉、遵守服從等品質相對欠缺。農村學生一般比較遵守紀律,聽從指揮,自律性強,學習認真刻苦,任勞任怨。但體育信息相對閉塞,遲滯,加之我國農村小學普遍缺少專職體育教師,學生學習掌握動作技能的基礎相對薄弱,協調、靈敏性發展滯后等問題較為突出。
三、基于學生差異的體育教學應對
(一)學生個體差異的應對
1.加強養成教育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環境的熏陶和教育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高度關注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從一點一滴出發,從一言一行做起。良好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將奠定堅實基礎,將充滿活力與后勁。習慣養成教育的途徑是多方位的,例如,嚴格執行體育課堂常規,規范練習要求及安全措施,及時反饋評價意見,加強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合理運用懲戒措施等等,都能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產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2.注重興趣培養
興趣對學習活動及其效果具有重要影響,但僅利用學生的自發興趣和直接興趣來維持學習活動是不夠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差異,注重對學生運動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對興趣狹窄的同學要注重培養他們興趣的廣泛性,對興趣易變的同學要注重培養他們興趣的穩定性和間接興趣,對那些運動興趣淡漠的同學,要注重激發他們對運動的樂趣和愛好。教師要注重提高全體學生運動興趣的廣泛性、穩定性和興趣的效能,注重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間接興趣和刻苦鍛煉的精神,充分發揮運動興趣對提高體育學習效果的強大作用。
3.分層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強調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采取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揚長補短,長善救失,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與提高。體育教學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應根據學生的體能、技能與動作發展水平差異,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與練習形式,使強者更強,弱者提升,強弱互動,共同發展。
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及發展需求,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個性化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因此,因材施教更適合小班額教學,這樣,教師才可以更大面積的顧及到所有學生的發展需求。
雖然因材施教在大班額情況下顯得比較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棄因材施教的努力。在大班額情況下,教師根據目的和需要,采取合理分組的方法,是大班額現狀下分層因材施教的常用形式和有效方法。例如在學習體操動作時,可采用異質分組形式,充分發揮體育骨干的作用,利用同伴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指導,促進和加快學生對動作技能的掌握進程,在這一過程中,體育骨干幫助指導他人學習動作,對自己也是一種鍛煉和提高,幫助者和被助者都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與發展。又如在球類教學中,為了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與提高,可采用同質分組的形式實施分層教學,教師對不同小組提出不同的練習要求和任務,變同步教學為異步教學,變“一刀切”為“分刀切”,避免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了的現象發生,從而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使每一個學生受益。
(二)學生群體差異的應對
1.根據年齡差異“因齡施教”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差異,采取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方式方法,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如小學體育課應以發展基本活動能力的游戲性練習為主,教材內容選擇應簡單易練,豐富多彩,忌諱單調乏味或難度過大。教授動作應以示范為主,講解為輔,完整為主,分解為輔。語言應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形象易懂,貼近兒童。隨著學生年齡增大,教師的講解由兒童語言特色向少年語言特色繼而向成人語言特色轉變,講解分析的頻度逐步增加。學練過程中教師統領、管理的成分逐步減少,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練的成分逐步增加。游戲性活動逐漸減少,動作技術練習逐漸增加。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必須把學生動作發展水平作為重要因素加以考慮,防止因為動作過難或過易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習有效性。
2.根據性別差異“因性施教”
教師必須根據男女生的性別差異,采取符合學生性別特征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如初中以后最好分性別上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應考慮到性別差異,充分利用不同性別對運動的傾向性特征,激發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運動負荷的安排應適當照顧女生,對經期女生應有特別安排。教女生的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獨立性和自主學練能力的培養,應善于調動激發女生的練習積極性。教男生的教師應注重利用學生場獨立性較強這一特點,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和強化自主學練能力。教男生的教師還應根據當前男生普遍缺乏陽剛之氣的現狀,注重結合體育教學特點,培養發展男生的雄強和陽剛之氣,讓柔弱無力和脂粉氣息遠離男生。
3.根據地域差異揚長補短
學生的地域性群體差異提醒我們,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特點揚其所長,補其所短,長善救失,促進發展。如對城市學生應強化刻苦鍛煉、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削弱驕嬌二氣,改善意志品質,增強自律能力。對農村學生則應強化薄弱素質的鍛煉,通過各種有效方法提高學生的協調、靈敏素質和運動能力,利用各種現有條件,開闊學生視野,使他們接觸和學練更多的體育運動內容。
四、結語
從宏觀層面對學生差異進行歸類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尋求體育教學的一般應對策略,有助于我們高屋建瓴,把握整體,從而進一步著手細節,因材施教。但是,學生差異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其差異涉及范圍遠非本文數千字所能囊括。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生差異也會出現新的動向與特點。因此,學生差異及因材施教是一個常說常新的、永恒的教研話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崇喜.體育新課程視野下學生差異資源的價值取向與教學策略[J].河南大學學報,2008.06.
[3]黃瑤.學生差異資源在體育教學中的整合[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04.
[4]葉衛兵,王健.規律運動與性別差異對高中生身體意象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9.07.
[5]陳永英.從初中男女生形體美認知差異看體育與健康課教學[J].教學與管理,2010.06:65-66.
[6]田佳佳.高校城鄉學生的性格群體差異及其對體育教學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