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龍
“世界上有那么多瀕危動物,為什么人類首先選擇保護大熊貓?”2020年牛津大學生物系的入學面試中,面試官達爾文教授向你發問。這個問題你從來沒有認真想過,你的臉有點兒發燙,手心開始微微出汗,除了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形象,你的腦子一片空白。“因為……它很……萌?”你硬著頭皮說出你唯一能想到的答案,然后等待教授大笑并贊揚你的幽默感。
“正確。”達爾文教授用鉛筆在你的簡歷上畫了一個小圈,咧著嘴對你說,“事實上,在這一屆候選者當中,你是第一個給出正確回答的人。”
“竟然蒙對了!”你暗喜了一下。但是教授追問道:“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這個問題并不難解釋。如果大熊貓同學長得像考卷上密密麻麻的數學符號一樣面目可憎,那么一說起保護瀕危動物,正常人可能會像聽到“二元一次方程組”這幾個字一樣迅速在腦中切換頻道,更加不會有人關心竹子夠不夠它們吃的事情了。所以,大熊貓是動物保護當中的旗艦物種,它的呆萌形象比其他更加接近滅絕的動物更容易吸引人們的關注,更容易喚起人們的保護意識。搭上了大熊貓的順風車以后,世界上有許多瀕危動物也漸漸獲得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保護。
但呆萌形象除了激起人們的憐愛之心之外,也容易讓人對大熊貓產生一種誤解:這貨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所以我們要把它們精心地保護起來。大熊貓君委屈地說:我冤!
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大熊貓繁殖能力低下,好不容易生出來的幼崽夭折率也很高。這種說法貌似還有數據支持,但是拜托,那都是過去從動物園或其他圈養環境中得來的數據。
野生環境中的大熊貓有著廣闊的活動天地,在繁殖期內可以自由自在地找男朋友女朋友,這哪里是在動物園狹小的鐵籠中被人類包辦婚姻可比的?根據野外觀察,一只典型的雌性大熊貓大約在6歲時生頭胎,平均每2.2年繁殖一次,幼崽的成活率大約是70%—90%,到20歲的時候可以養大5—6只后代。這種繁殖能力當然沒法跟兔子、貓之類的比較,但絕不輸給它的近親——棕熊、灰熊、黑熊什么的。既然熊熊們在野外過得看上去還不錯,憑啥說大熊貓瀕危是因為它們繁殖能力差呢?
還有人說,大熊貓性情溫順,性格懶散,行動遲緩,在險惡的野生環境中缺乏競爭力。大熊貓君若聞聽此言,定會忍不住說:“你才遲緩,你們全家都遲緩!”其實,在網上隨便一搜你就會發現,記者、游客、飼養員、保安都曾被熊貓咬傷過。2011年5月,武漢動物園的大熊貓“希望”襲擊并咬死了一只隔壁翻墻進來的孔雀。野生大熊貓更是打架如熊、逃跑如貓。每一個在野外追蹤過熊貓的人都可作證,它爬山的速度讓人類難以望其項背。人家好萊塢編劇寫《功夫熊貓》,絕對不是瞎整的。
另一個聽似“靠譜”的說法是,大熊貓太“挑嘴”,適應能力太差——一旦竹子不夠吃,它們就要忍饑挨餓,乃至面臨生存危機了。這是真的嗎?
2011年12月,放置在四川平武縣野外的一臺紅外線相機完整地拍下了一只大熊貓把一具牛羚尸體啃食得干干凈凈,然后抹抹嘴走開的全過程。如果你家住在大熊貓保護區的邊上,那可得當心了,假如大雪封了山,大熊貓找不到吃的,它們就會半夜下山到你家偷吃——圈里養的羊,地里種的莊稼,甚至垃圾堆里的剩飯剩菜。所以,在大熊貓成為保護動物之前,迎接它的往往是人類的棍棒而不是閃光燈。
大熊貓吃肉一點都不稀奇。現在,你可以張開嘴巴,湊近鏡子,從門牙向兩邊數到第四對,那長得又尖又寬闊的、比磨牙小比虎牙大的牙齒叫作“裂齒”。裂齒是專門用來撕裂和切碎肌肉的,是食肉的標志。沒錯,大熊貓和你以及豺狼虎豹一樣,都長有裂齒。大熊貓的祖先,生活在800萬年前的祿豐始熊貓就以肉食為主,后來氣候發生了變化,始熊貓的活動空間變小,而食物競爭者增多,它們的生存受到了嚴峻挑戰,一部分始熊貓采用了一種偷懶的辦法:吃點兒別的,尤其是其他動物不怎么吃的東西。于是,竹子漸漸成了大熊貓的主食。
20世紀80年代時,四川邛崍山的一種竹子出現了大面積開花的現象,而竹子開花之后不久便會枯死,要十年左右才能恢復。人們擔心生活在那里的大熊貓,當時流傳的一首叫《熊貓咪咪》的歌中唱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在這種擔心下,世界各地民眾紛紛為搶救大熊貓捐款贈物。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的人們多少有點高估了這場“熊貓危機”,竹子十幾年到幾十年開一次花,而大熊貓常吃的竹子有三十多種,它們不可能同時開花,所以正常情況下,大熊貓根本不會由于某一種竹子大面積開花而滅絕,否則幾百萬年來竹子開了幾十萬次花,大熊貓早就該死絕了!
說來說去,大熊貓到底是為啥落到今天“瀕危”境地的?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人類活動不斷蠶食著熊貓的棲息地,大熊貓賴以生存的家園越來越小,最后被分割成許多獨立的小區域。一旦某個區域內的竹子開了花,大熊貓又不能順利移居到別的地方,它們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同時,一旦種群與種群之間被隔離,熊貓們被迫只能在種群內近親繁殖,其后果也相當不妙。所以,保護大熊貓最根本的辦法不是把它們養起來,而是保護它們的野外生存環境。
一旦大熊貓得到了保護,與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許多動物和植物也會同時受到保護。借助它在人類心目中的可愛形象,熊貓成了一把巨大的生命保護傘。這,也正是達爾文教授想要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