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
摘 要:主要闡述了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數學練習課的效率。
關鍵詞:生活素材;優化教材;生活題型
練習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但我們的練習課往往是枯燥乏味的重復機械練習,學生沒有興趣,練習的效率低下。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因此,要想真正地達到小學數學練習課的高效性,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學生的內需。
一、挖掘生活素材,創設數學情境
練習課教學,同樣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進行挖掘和創造,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如,《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一課中,教師先出示了一組家鄉優美的風景照片,再通過統計喜歡不同風景區的學生人數,得出喜歡野人谷的人數是觀音洞的3倍,然后再請學生用不同的數學語言敘述兩者之間的關系:喜歡觀音洞的人數和喜歡野人谷的人數比是1∶3,喜歡觀音洞的人數是野人谷的,喜歡觀音洞的人數比喜歡野人谷的人數少等等,通過這樣的敘述溝通了倍數、比、分數之間的關系,再由學生補充相關的條件,提出問題,最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這樣的問題情境,從學生最熟悉的家鄉風景出發,所有的數據都是從學生中產生的,解決的也是身邊的問題,學生的興趣自然高漲,成了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學習成了內在的需要,練習也就有了較高的效果。
二、優化教材,精心設計練習題
教材中的練習題是機械的、重復的,教師應該大膽創新,合理優化,用新穎的、有趣的、充滿變化的習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變呆板的題型為靈活多樣
在習題的設計中,教師應將呆板的題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如,圓柱體積的計算中,可設計這樣的習題:
某學習小組測量一塊石頭的體積,進行了如下操作與測量:
①小華量出它的長1.2分米,稱出它的重量是1250克;
②小明準備了一個圓柱體玻璃缸,測量出玻璃缸底面半徑3分米,高2分米;
③小蘭往玻璃缸中倒入1分米深的水;
④小紅把石頭放入玻璃缸中,發現水正好淹沒了它;
⑤小強測出現在水深1.2分米。
你能根據他們的測量結果,算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
這樣的題型把單純的求石頭的體積變成了一個實驗操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探究中,而且使學生感悟到了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步驟,在篩選必要條件的過程中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練習的效果是多維的。
2.變封閉的題型為開放
在練習設計中,教師可有意地設計一些條件或是問題開放的習題,以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發散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如學習了計量單位后,可設計這樣的題型:
3( )=3000( ),5( )>5( ),學生看到題目自然而然地會產生疑問:3和3000怎么相等?5又怎么會大于5呢?有了疑問,也就有了探究的動力。
再如,學習了分數后可這樣設計:請你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和的大小。通過學生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及教師的啟發,學生找出了不同的方法:①通分(化為同分母分數比較);②化為同分子分數比較;③與1進行比較:因為,所以;④以為標準進行比較;⑤用倒數進行比較。這樣,除了讓學生學會常規的解題方法之外,還讓學生學會了多方位、多角度地解決問題,并從中發現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了學生思維廣闊性、靈活性、創造性的發展。
又如,在小學階段總復習,解決問題時,可這樣設計:根據問題選擇條件并列式,不計算。
條件:食堂有兩種花生油。①甲桶有54 kg;②乙桶油和甲桶油的質量比是2∶3;③乙桶油可以吃6天;④甲桶油的容積是60升;⑤乙桶油價值80元
①食堂共有花生油多少kg?
條件( ) 列式( )
②甲桶油比乙桶油多幾分之幾?
條件( ) 列式( )
③兩桶油共吃多少天?
條件( ) 列式( )
④甲桶油的價值多少元?
條件( ) 列式( )
引導學生從眾多的已知條件中排除表面現象的干擾,抓住問題的本質,高效、簡潔地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發展,提高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變單一的學科知識為綜合學科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數學的學科性,還應注意數學的綜合性,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增強數學的趣味性。
如,學習分數及百分數時,可這樣設計:下面這首詩歌中“春”字占總字數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春天春日春水流,春原春草放春牛。春花開在春山上,春鳥落在春枝頭。如此設計將分數或百分數與詩歌聯系起來,不僅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無處不在,學習數學是有用的,同樣也會使學生感到有趣,練習自然就達到了有
效性。
再如,學習找規律時,可以將數學與音樂整合,播放歡樂的音樂,讓學生結合音樂的節奏、旋律,創造有規律的舞蹈動作及用手拍出有規律的音樂節奏等,并上臺表演。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和理解,還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質,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環境,為學生提供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及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變純數學題型為生活題型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而生活中的數學是隨處可見的,在設計練習題時,將純數學題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激發學生去探究、去發現。
如,應用題的教學可抓住很多學生都有移動電話這點進行設計:電信移動電話的交費方式有以下兩種:(1)免交月租費。通話每分鐘0.25元,每月基本消費15元;(2)交月租費,每月交月租費18元,通話每分鐘0.1元。請算一下,每月通話時間為100分鐘和200分鐘,選擇哪種方式比較劃算?如果你也有移動電話,你認為用哪種方式交費比較好?為什么?學生要解決的是自己所遇到的實際生活問題,是學生自己的需要,探究的興趣自然濃厚,效果不言而喻。
再如,學習了比例后,可這樣設計:你知道嗎?人的胸圍與身高的比是1∶2,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了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后,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某罪犯在作案后逃離現場,只留下一只長25厘米的腳印。請你當當小福爾摩斯,推測一下罪犯的身高大約是多少?人體當中蘊含的有趣的比例,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迫不及待地去爭當小福爾摩斯,應用比例的知識去推測罪犯的身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教學中,教師只要大膽創新,不斷探索,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就一定能達到高效練習的目的。
(作者單位 湖北省房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