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梅
摘 要:林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長期以來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使林業的發展相對落后,重視程度也不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林業的重要性。由于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林業已從單一性向多樣性和全方位的方向發展,同時在品種和質量上也有了較大的提高。目前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對林業的發展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文中分別對營林造林的意義、營林工作建設要素及內容進行了分析,同時對如何加強和完善營林工作進行了闡述,并進一步對如何加強和改進營林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營林;造林;林業可持續發展
1 營林造林的意義
1.1 植樹造林能有效地保持水土
我國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在雨季時有大量的泥沙流雨水沖走,不僅毀壞了田地,帶動了土壤中大量的肥料,同時還堵塞了河流,使湖泊的水質富化,減弱了防洪抗災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防止水土流失已成為當前最急需解決的重要事情,只能從增加植被覆蓋率這個根本上入手,才能起到有效的治理作用,植樹造林是對防止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為樹木根系發達,大量的根系能把土壤固定,并對雨水有較強的吸收能力,從而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
1.2 植樹造林能有效地防風固沙
近年來,由地風沙的侵蝕,我國土壤沙發情況嚴重,大量的風沙不僅使耕地面積減少,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帶來較大的影響。對風沙的侵蝕,營造防護林是最有效的措施,防護林可以有效的降低風沙的移動速度,同時樹土也能有效的阻擋住風中沙的含量,從而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
1.3 林產品產生量增加
通過植樹造林,有效的增加森林的覆蓋率,同時也使林產品的產出量增加,大量的林產品會為人類提供純綠色的食品,有利于人們的健康。
1.4 植樹造林能有效地減少空氣的污染量
森林的覆蓋率增加,可以有效的改善周圍的氣候環境,同時樹木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釋放大量的氧氣,有效的凈化了空氣,同時部分樹木還有較強的殺菌能力,對人們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2 營林工作建設要素及內容
2.1 建設要素包括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林業產業體系建設;林業安全體系建設;林業基礎建設。
2.2 營林工作的內容
2.2.1 嚴把質量關,造林不僅僅對數量有一定的要求,同時還要注重營林工作的質量,加強造林檢查驗收工作。
2.2.2 克服重造輕管思想,加強撫育管理。目前在林業管理上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只顧造林而輕管理的現象較為突出,這樣幼林的成活率就較低,從而達不到造林的目的。在管理中也缺乏檢查督促的力度。
2.2.3 搞好調查,建立跡地更新長效機制。各地林區都有成片的采伐、火燒、病蟲害所形成的跡地,對這一部分跡地要建立嚴格的檔案制度,從而有利于真實的掌握跡地的實際情況,從而統一進行更新,使其得以長效的發展。
2.2.4 制訂科學合理的造林規劃,同時使規劃得到具體的落實,從而使造林工作達到預期的目標。
2.2.5 充分發揮綠委作用,加強城鎮周圍山體綠化工作。
2.2.6 加快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發放工作,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
2.2.7 保護林地資源
在整個森林資源構成中包括三大方面的資源有生物資源、林地資源、環境資源,其中林地資源是整體資源的基礎保障。所有的林木生長都離不開林地,而且林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它也是林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加強完善營林工作
3.1 加強營林、造林基礎
國家對于營林造林十分重視,大力號召植樹造林活動,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我國對林業的產出品上征收的稅賦較高,但對于營林造林的成果卻沒有實質上的獎勵,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植樹造林的成效。森林資源是我國自然資源的基礎,是林業原料的供給基礎,因此為了保護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做好營林、造林的基礎工作。
3.2 實施林區綜合開發與多產業協調發展,提升林業系統發展功能
林業的產品要從單一化向多向化發展,做好綠色食品、花卉園藝、特色加工業、森林旅游等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林業的發展水平。
3.3 全面提高林業科學技術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林業的技術水平都較低,在發展過程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因此在今后的林業的發展和建設中,應努力的提高林業生產技術水平,增加林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4 營林工作管理對策與建議
4.1 資源管理
整體性資源管理具有多樣性、整體性,其中多樣性的資源包括地下礦藏、氣候、土地、水、生物等。合理的保護和管理森林資源整體性,必須做到將所有可再生利用的資源共同經營管理,將不可再生利用的資源分別進行經營管理,將整體資源分配好、利用好,分別進行管理,真正做到從基礎到實際都能保證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各種森林資源的合理化構成。
4.2 調節關系
4.2.1 保證森林資源的質量和數量之間,發展均衡,不能要求高質量的時候,使數量下降,也不能增加數量的時候,使質量降低。在林業經濟和森林資源管理各項活動的展開過程中,做到森林資源質量和數量之間,互相平衡、制約發展、共同獲利。但是要注意保證森林資源結構的關系,確保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和再次開發。
4.2.2 資源變化監測
森林的資源是有限的,同時也具有再生功能,其中木本植物消長變化對資源整體變化起著調控作用。結合水資源、社會經濟、農業經濟、林地等多個部門的實踐經驗和管理方法,定期定時的進行質量檢測和全面調查研究相結合,及時掌握森林資源的總體數量、整體質量的不確定因素,為今后林業的發展和森林開發以及再生利用做好鋪墊。
4.2.3 政企分離
林業體制的改革一定要對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劃分清楚,使林業產權劃分明確。而政府的主要工作范圍是對森林資源的客觀管理做好,幫助企業和對企業在工作中做出正確指導,真正意義上做到雙方權利、責任、利益“合而分之、分而治之”,從而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根本目的。
4.3 合理利用資源
4.3.1 依靠發展。經營林業、保護林業、管理林業、發展林業是所有林農和各個企業的共同目標,同時所有林農和各個企業也是最大獲益者。
4.3.2 依靠法律。嚴格按照我國的法律法規治林、采伐是對每一個開發人員最基本的要求,其中我國頒布的《森林法》當中多項法律法規明確說明各項內容。所有因為林業產生的糾紛和不能私自解決的問題都要通過法律來實施解決和處理問題。
4.3.3 依靠經濟。經濟策略和森林資源管理是我國目前在創新改革時最先想到的兩方面,把市場經濟體制和宏觀調控兩方面的管理體系相結合并加以運用,使權利、責任、利益成為資源管理的中心點,政府幫助、正確指導林業企業對資源管理的方向,根據買方市場來進行生產,加大新產品開發、激活營銷、有效合理的節約原材料,降低對材料的耗費、提高企業的信譽和經濟效益。
5 結束語
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資源的重視程度不夠,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和培育都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從而導致我國很大一部分林業資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嚴重損失,同時也嚴重制約了我國林業發展的進程。我國的林業發展要想從低谷中走出來,需要加強營林工作,提高林業的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生產力和質量,使我國林業走向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常欣.我國林業產業的發展現狀,趨勢和政策取向[J].生態建設, 2005(2).
[2]中國林業機械協會編.當代林木機械博覽(2004)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