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摘 要:要想有不同類型的多種風格的好聲音,就必須使用標準的呼吸方法進行聲音的聯系,了解吐字與共鳴的平衡點,使聲音有流暢、洪亮、細膩、靈動、輕柔等特點,用嗓子將聲音的高低變化集中體現出來。這樣的聲音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好聲音,適應于多種音樂風格。
關鍵詞:民歌演唱;呼吸;咬字;共鳴
1 民族唱法中的呼吸
呼吸不管在美聲唱法,還是在民族唱法中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只有具備良好的呼吸,才能使我們的歌唱更出色,表現人物情感時才能得心應手。
在這里可以將演唱時的呼吸由吸氣、呼氣、換氣三個方面組成,在進行吸氣時,保持放松的狀態,口鼻同時深吸適當量的空氣,空氣從口中吸入腹內,逐漸氣沉丹田。始終要保持一個不勉強、放松隨意的狀態吸氣。吸氣時全身放松,假如以緊張,肌肉緊縮會影響喉部的發音效果。呼氣時心要靜,平緩有節奏的呼吸,做好呼氣要注意感覺喉部的一個支撐點,使呼吸與發聲完美的結合,達到更好的效果。進行呼氣動作時,向上提橫膈膜,同時兩肋逐漸往回收,讓氣息更好的通過肺部達到喉部。要注意的問題是,呼氣時兩種力量互相配合完成的。一種是呼氣肌群向上拉的力,另一種是吸氣肌群向下拉的作用力一同完成的。
演唱時必須有呼吸抗衡的控制,在吸氣的同時有呼氣的狀態,呼氣的時候有吸氣的狀態,這樣就能達到一個呼吸對抗的效果。在找到了這種狀態后,在吸氣呼氣上就相當于有了一個氣息的支點。在演唱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換氣的方法,有較好的換氣方法能否使呼吸順暢的進行循環,也能讓呼氣平穩的延長下去,這里就要注意在換氣的時候禁止將呼吸的部位向上移動。氣息訓練的時候,將歌曲放慢適應自己呼吸的速度,慢慢的提高速度,使在進行演唱時的換氣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要想將歌曲帶入自己的感情銘記人心并且保持優美持續的唱法就必須在氣息方面多注意,讓聲音找到支撐點,高低的交換輕松,在氣息方面就應該下苦功夫。
2 民族唱法中的共鳴
在聲音的共鳴方面,筆者想引用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一段話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你用嗓子用得好不好,真假聲混合比例程度好不好,這個好不好決定于你是不是充分地用了共鳴。”將演唱時的真假聲完美結合,兩種聲音與人體樂器的聲音混合后能達到高效果的共鳴,始終保持著高亢、磁性的聲音,這樣聽眾聽起來就會有優美、飽滿、圓潤的共鳴效果。這里引用一句金鐵霖教授的話:“聲音是歌唱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其中要先講共性,才講個性。”其中的共性就是指在發聲時要保持呼吸順暢的一個通道,能清晰的把每個字表達出來。這就是真假聲混合產生的共鳴。這里面的真假混合聲也分為真混、假混、真假摻半幾種形式。一般來說,唱美聲必須帶動全身以假混、假聲來演繹這首歌曲。不過這主要是靠著先天的嗓音條件來決定的,多種的民族聲樂混合聲。真混帶來的感覺就是飽滿、敞亮,將混聲與真聲結合,既有混聲的共鳴又有假聲的感覺。演唱《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燈可以選擇低聲區比較厚實的。假聲,假聲的聲音特點是圓潤、柔和,在低音范圍會比較弱,容易統一上下音區,在演唱幅度較大的聲樂歌曲時比較適合。混合真假聲音的,唱起來具有靈活性,音色特點是既明亮又圓潤,演唱的歌曲曲調跨度大,像陜北民歌《蘭花花》等。
歌曲不管選擇哪一種混合聲音進行演唱,都是科學的使用腔體發生共鳴,屬于科學的選擇唱法模式,不同的地方僅僅是在聲音的變化幅度上、音色以及音域上。綜上所述,必須要合理正確的使用共鳴腔體,運用真聲和假聲的混合聲音,完成上下聲區的統一,演唱者才能夠具有很強的歌唱實力、寬廣的音域以及很強的表達音樂的能力。
3 民族唱法中的咬字
聲樂就是將人作為一個樂器來發出優美的聲音,將所表現的聲音用語言傳遞的形式與人進行感情上的交流,假如演唱一首聲樂作品,連最基本的吐字都聽不清楚的話,聽眾是體會不到這種共鳴的感覺。由我國文化語言的特點就決定了民歌的演唱方法必須吐字清晰,字正腔圓。要想把歌唱藝術語言表現得清晰悅耳,還需要我們抓住字頭、字腹、字尾的規律,咬吐字頭、發好字腹、收好字尾.我國的民族唱法是很講究“吐字收聲的”。這也是我國民族唱法吐字清晰的密訣之一。(1)字頭指讀好字音當中的字頭而言的。吐字時字頭噴發有力,不僅利于字音清晰,而且對聲波的往前運動也是大有裨益的。能夠準確的將聽眾帶入狀態。(2)字腹是整個字音當中的中心部分。它是字音當中口腔開度最大,最響,音值最長的部分。字元音是字腹的主要組成部分,輔音是字音的開頭和結尾部分,將聲音的整棟與口腔張合程度結合產生的共鳴,字腹在音樂旋律中應保持住它的準確度,無論旋律如何變化,字腹怎樣延長,它的發音狀態始終要保持不變化,唯有這樣才能做到字音準確。(3)我們發開尾的漢字字音時,就是用發字腹的口形狀態來發字尾的音。在歌唱語言運用當中,字尾能否收好對于字音的清楚程度如何影響也是很大的。在收音時確保準確無誤的利索回收,為之后的演唱做鋪墊。我們要對藝術語言精益求精就應吐好字頭,發好宇腹,收好字尾。唯有這樣精細的要求方能將藝術語言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聽眾。這對氣息的大小、真假、虛實、強弱的變化要隨著感情走。
4 咬字與共鳴的關系
4.1 我國的民族聲樂是要在共鳴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咬字清晰的特點。我們知道聲音是經過聲帶的振動發出聲音,再由口咽腔發出。口咽腔主要是由口腔兩邊的柱肌、咽肌、軟口蓋、舌后部等這些肌肉組合而成的。因為這一塊的肌肉主要是軟組織,再加上上下頜開閉配合,使得口咽腔的可塑性很高。當我們想要發出某個聲音的時候,口咽腔接到指令就會迅速的調節肌肉配合發出想要發出的聲音的特點。也可以說,每個字的元音,都是在口咽腔實現最早的發音狀態。在這個過程中,軟口蓋和舌后部都是發音最關鍵的部位。
4.2 我國的民族聲樂是要在共鳴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咬字清晰的特點。因為字頭、字尾的原因,導致歌唱中咬字不清晰。這里面字頭特別的重要。雖然在發出字頭的聲音時,只是一個瞬間很快的事情,但是也一定要清晰、短促的說出來這關系到咬字是不是清晰的重要部分。當然,在發出一個字的音的時候還有字中和字尾。所以從字正腔圓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咬字可以分為字頭、字中字尾兩個部分。一、字頭,也就是要發出聲音的初級階段。二、字中字尾,也就是共鳴部分。出聲階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字的字頭清晰的發出聲來。共鳴部分就是把字中字尾好好的發出音,就能發出圓潤清晰有共鳴的聲音。在清晰的發出字頭音之后,聲音穿過已經開啟的口咽腔以及抬起的軟口蓋這個范圍,在共振充足后,把共振傳到口腔前面的比較硬的腭上。這樣可以使硬腭弓以上的各個竇腔引起共振,從而獲得靠前、明亮而又圓潤的聲音。
5 結束語
現今,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深入,音樂種類也越來越多。中國音樂百花園在引入外來音樂的同時,也要將中國民族音樂推向世界。所以民族唱法的科學性是及其重要的。同時,在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中,人們要學會寬容、學會反思、學會比較、學會借鑒,將多種音樂文化互相結合,用科學的方法展現各民族中不同的音樂特色。所以,我們才能以開闊的胸襟拓寬民族聲樂發展的途徑,豐富民族聲樂的內涵,與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接軌,發展多元民族聲樂,讓民族聲樂藝術迎接一個又一個五彩繽紛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金明春.民族聲樂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馬臘費迪.卡魯索的發聲方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孫德俊.淺論金鐵霖教授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思想[J].中國音樂,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