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財政局
重慶市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任務,積極探索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促進貧困人口走上自我發展、脫貧致富路子。2013—2017年,全市計劃完成高山生態扶貧搬遷50萬人,分三年下達計劃并啟動實施。在目標任務確定后,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的意見》精神,我市各級相關部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突出工作重點,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
(一)上下聯動,齊推進。
一是市級成立高山生態扶貧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明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為市發展改革委、城鄉建委、扶貧辦等市級有關部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搬遷工作,負責協調小組日常工作,其它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同時明確市級相關部門分片對口聯系30個區縣。二是各區縣均建領導班子,由區縣領導親自掛帥;在發改委設立辦公室。由發改委負主要責任,其它部門配合。三是制定了五年規劃及今年具體實施方案,14個貧困縣通過現場評審方式,啟動項目實施,部分區縣完成今年搬遷任務50%左右。
(二)橫向考察,學經驗。
為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搬遷政策,重慶市加強橫向溝通交流,學習考察相鄰省市開展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搬遷方式、補助標準、資金整合及住房、土地、就業、社會保障等相關政策,積極做好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制度頂層設計。
(三)加大投入,保落實。一是通過整合中央、市、區縣(自治縣)資金,打捆中央預算內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資金、生態移民資金、市級統籌資金、農村危房改造資金等,落實2013年搬遷資金計劃16億元。為有效解決“搬富不搬貧”的問題,市里按8000元/每人落實到區縣(自治縣),由各區縣(自治縣)針對安置條件、貧富狀況的不同,制定差異化分類補助標準,重點支持建卡貧困戶、農村低保戶等特殊困難群體。為確保補助足額到人,要求各區縣(自治縣)對搬遷項目計劃、搬遷資金安排、搬遷對象、補助標準和資金使用情況等進行公示,通過加強搬遷資金監督檢查及驗收,納入年度績效考評等措施,確保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程政策、資金落實到位。二是加大區縣自籌力度。區縣根據本級財力適當安排一部分,對口幫扶一部分,動員社會捐贈一部分。如黔江對有搬遷意愿,但沒有搬遷能力的特困搬遷對象,通過部門一對一幫扶和財政兜底的方式進行安置。同時,加大宣傳,通過網絡、電視等讓群眾、社會了解支持扶貧搬遷工作,形成搬遷合力。三是通過土地籌集資金。通過地票交易、申請額貸款,“三權抵押”等籌集部分資金。
(四)制定辦法,強管理。
為確保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資金安全、規范、有效運行,市財政局根據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的意見》,會同發改委、扶貧辦、城鄉建委共同制定了《重慶市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資金管理辦法》,對搬遷標準、支持對象、資金來源、資金整合、資金撥付程序、項目資金公示、項目檢查驗收、違規問題處理等進行了明確 。
(五)調查研究,找問題。
搬遷領導工作小組深入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開展調研,收集并掌握了搬遷需求與指標計劃的矛盾、補助標準不統一、特殊對象搬遷困難、安置區的用地困難、后續產業如何發展、集中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實地查看部分搬遷安置點建設情況,了解搬遷工作推進中的難點問題。
(六)部門“會診”,提建議。
針對調研及區縣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市發改委、市財政、市扶貧辦、市城鄉建委等部門積極討論解決措施:堅持貧困戶優先的原則,將貧困人口搬遷比例作為一項硬指標納入考核,要求區縣制定出臺向貧困戶傾斜的分類補助政策。合理控制建房規模,規劃設計多種經濟適用戶型供搬遷戶選擇,引導群眾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加強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死絕戶退耕地、原有農戶遷移退出耕地、土地流轉等方式,妥善解決安置農戶“菜園子”問題;將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民新村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相結合,打捆各項支農資金,統一用于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將安置點產業發展納入各區縣發展總體規劃,積極引入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做到產業發展與搬遷入住同步。針對存在的搬遷指標、新舊補助標準不統一、五保戶集中供養安置對象補助資金、扶貧對象搬遷難、集中安置點用地指標、安置搬遷戶菜園地、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搬遷戶后續致富等7個方面19個問題,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進行討論,加以落實解決。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