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顯有
黑龍江嘉蔭農場是一個以種植大豆、玉米、小麥等旱作農業為主的機械化農場,現有耕地25萬畝,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7%以上,農場周邊有嘉蔭縣六鄉三鎮的150多萬畝耕地。近年來,嘉蔭縣大力扶持嘉蔭農場“整縣代耕”,不斷加大組織推進力度,積極探索場縣共建的新思路、新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建立合作共建推進機制,促進農機跨區作業發展
嘉蔭縣委、縣政府與嘉蔭農場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及農墾總局有關農機跨區作業指示精神,充分發揮農場與嘉蔭縣良好的睦鄰關系及地緣優勢,積極主動溝通協調,為場縣共建農機代耕、代種、代收工作的開展創造暢通的平臺,營造良好的氛圍。幾年來,農場農機部門與縣農業部門通力合作,組織農場各管理區與周邊鄉鎮積極對接,在農機各作業環節中邀請地方村鎮的領導、農戶參加農場組織的現場會、展示會、定標會和培訓班,充分展示農場先進的農機設備和標準化作業水平,使周邊農戶充分認識到大型先進農機設備的優點。同時,通過與縣農委、農機局聯合舉辦專題講座及培訓農技人員等形式,集中培訓農民及農業技術人員3800人次以上,集中推廣了“大豆壟三栽培”、“大豆大壟密植”、“玉米高產栽培”、“大馬力機械深松耙茬聯合整地”等一系列先進實用技術,累計推廣面積60多萬畝,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二、探索合作共建組織方式,提高農機跨區作業效益
2009年8月,由農場各管理區干部作為發起人,組建成立了綏化農墾高新農機專業合作社。2011年初,合作社利用懂經營、管理好、威信高的優勢,又吸收種植大戶、農機手等自愿入社,由原來的15人增至150人。合作社擁有100馬力以上大型農業機械132臺套,總動力達到10144千瓦,資產總額4000多萬元,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農場利用國家農機更新政策購置投入到農機合作社的部分機械,共55臺套、2800萬元;二是2010年初,場縣雙方達成協議,將嘉蔭縣利用國家農機更新政策購置投入到農機合作社的部分機械,共24臺套、1000萬元;三是農場職工原自有的農機53臺套機械入社。2011年,整合后的合作社在農場的指導下,不斷完善經營管理,與嘉蔭縣各鄉鎮農戶簽訂了30萬畝的土地流轉協議及農機代耕、代種、代收87萬畝的作業量,并圓滿完成了合同規定的各項作業。實現農機作業總收入4500萬元,利潤480萬元。農機區域協作的開展,使嘉蔭縣農業種植結構得到有效調整,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通過土地流轉、三代作業,土地大部分采用大機械集中作業,并在秋季或春季進行了聯合整地、淺翻深松。土地板結、犁底層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土壤的保墑性明顯提高,耕作質量顯著提高。同時,農場先進的機械設備、耕作技術及高投入高產出的耕作模式,也使糧食產量得到有效提高,如種植大豆每畝耕地增產20公斤左右。示范區種植的玉米,平均畝產超過600公斤。
三、增強合作共建服務能力,擴大農機跨區作業范圍
近兩年來,在場縣共建領導小組的協調下,綏化農墾高新農機專業合作社積極創新農機服務模式,完善運行管理機制,推進農機專業合作社上規模、上效益。
(一)整體承租土地方面。2010年合作社在縣紅光鄉租種適宜大機械連片作業的農戶耕地10.5萬畝,農民直接獲得收益640萬元,合作社取得140萬元的收益;2011年又在縣向陽鄉、紅光鄉、保興鄉、朝陽鎮及青山鄉整體租種30萬畝,合作社取得收益480萬元,農民直接獲得收益6000多萬元。
(二)共建示范區方面。2011年場縣雙方共建示范區8處0.6萬畝,主要展示玉米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和大豆大壟密植實用技術,采取凱斯535拖拉機聯合整地、大機械精密播種、大馬力中耕植保、大型進口收獲機凱斯6088玉米直收等技術,所有機械作業環節全部由農機合作社代耕管理。玉米收獲后,產品在農場烘干塔進行烘干處理。這種種、管、收一條龍的服務,使農戶充分體驗到現代農業生產所帶來的便利和收益,有力地促進了場縣共建區域協作的順利進行。
(三)人員技術培訓方面。2011年,合作社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現場作業展示指導等形式,累計培訓農民及農技人員2200人次以上,重點推廣了大豆“壟三栽培”、“大壟密植”、“德美亞玉米高產栽培”、“大馬力聯合整地深松耙茬”等一系列先進實用農機新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區域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完善合作共建措施保障,提升農機跨區作業水平
(一)強化制度保障,不斷完善合作社的管理機制。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結合農機合作社的實際運作情況,合作社進一步完善了各項章程和管理制度。一是加強了農機安全生產的管理,認真貫徹農機作業“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二是對加入合作社的機械實行農機管理“六統一”制度,即統一協調指揮、機械統一停放、統一農業機械作業收費標準、 統一農業機械作業質量驗收標準、統一農機具維修驗收標準和統一結算作業費。三是完善《農機三代作業合同》、《農機田間各項作業標準和質量檢查辦法》、《合作社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
(二)優惠政策扶持,促進土地流轉、擴大“三代”規模。為推動場縣共建農機區域協作工作的順利開展,經農場與縣委、縣政府溝通協商,嘉蔭縣政府有針對性地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一是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面,農民每戶向農場流轉土地面積在30畝以上的,縣政府給予流轉土地方20元/畝補貼資金。并且國家現行的支農惠農政策,繼續由嘉蔭縣農民享受,以后出臺的優惠政策也由嘉蔭縣農民享受。同時,流轉土地的農民發展木耳種植、生豬養殖的產業,縣政府還將給予一定扶持。二是在土地代耕方面,農戶將集中連片面積300畝以上的土地使用農場機械設備代耕的,縣政府給予農戶10元/畝土地深松補貼資金。三是在玉米示范園區建設方面,各鄉鎮玉米示范園區連片種植面積在300畝以上,縣政府按照36元/畝進行補貼;玉米種植戶新購置玉米專用機械,給予國家30%購機補貼;企業、個人投資建設玉米烘干、貯藏設施,享受縣政府招商引資相關政策。
(三)統籌組織協調,保證農機跨區作業有序、健康的發展。農場對跨區作業中的相關事宜進行了統籌安排和精心組織。一是由農機合作社安排人員會同地方農戶進行質量檢查,督促對方及時結算作業費。二是農機合作社負責收集和發布農機跨區作業的道路交通、天氣、作業地號基本情況等有關信息,加強各會員之間的聯系。三是實行分區作業。根據農場地處嘉蔭縣中部的實際情況,分成東區和西區。各區負責區域內農村的跨區作業項目,這樣可減少農機的運距,同時還可以使有機戶和農民建立經常性的協作關系。四是合作社組織維修、配件、油料供應等專業人員成立跨區作業后勤服務隊,配備專用車輛,及時解決有機戶在跨區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五是為增強農機合作社的服務管理能力,結合農場撤并工作,農場投資2000余萬元在原第一管理區建設占地6.4萬平米的農機合作社綜合服務區,并投資640萬元,為合作社更新機械5臺套。
近年來,嘉蔭縣與嘉蔭農場通過農機合作社這個紐帶,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出租、轉包、入股、委托管理等多種流轉形式,提高了農民土地流轉的規模、質量和效益。目前,場縣共建正朝著“整縣代耕、整縣流轉”的方向發展,走出了一條農場與地方“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合作社載體、土地流轉、產業鏈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路子,極大地提高了場縣共建雙方的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土地產出率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區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速了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