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彬 朱廣慶 于文永
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三農”傾斜,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深化農村配套改革,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在新形勢下,財政支農工作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一、現階段財政支農的發展現狀
我國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財政支持“三農”工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重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1.加大農民補貼力度。如: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增加了農民收入。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擴大了農村消費,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2.大力支持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加快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支持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實施農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促進農民工就業。
二、當前財政支農工作的問題
盡管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大幅增長,但由于財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結構矛盾突出等原因,目前財政支農工作存在一些問題。
1.相對于目前農業基礎薄弱、效益低下的現實,財政支農投入仍不足。
2.財政支農投資渠道分散。各涉農部門根據自己的職責,積極爭取支農惠農資金,但各項資金額度較小,且有重合。這樣就造成各自為戰、項目重復建設。
3.財政支農結構不合理。在財政支農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環節的補貼過高,而直接用于生產的補貼資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業和消費者受益,而農民受益少。對一些關系農業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工作,如農作物品質改良、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執法體系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民科技培訓、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等缺乏足夠的投入,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4.用于農業科研開發及推廣的資金較少,制約著農業科技進步。
三、對目前財政支農工作的幾點建議
1.協調配合,齊抓共管。涉農部門要相互協調配合,杜絕片面追求部門利益行為。對于涉及多部門的、建設項目內容相同而且相互交叉的,應共同研究,減少重復建設,以提高資金效率。
2.優化財政支農結構。突出重點,向“三農”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以建設現代農業為著力點,重點支持構建設施完善、科技服務網絡健全、產業化經營水平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高、產品質量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一是圍繞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優化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通過實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以及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解決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等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不斷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是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通過大力扶持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逐步改變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模式,提高農民與市場對接的組織化程度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是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放大規模效應。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切實解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起點低、帶動能力弱的問題,提高農業及其相關產業布局的聚集效應。依托現有的主導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保證農產品原料供應和加工有機結合起來。本著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重點扶持具有較強的帶動能力、能與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促進農業產業和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大力支持發展“訂單”農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支持高效高產、優質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提高農產品的國內國際競爭力,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四是支持農業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防控體系,增強現代農業防范風險的能力。
3.加大財政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力度。
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快技術引進、推廣和成果轉化,支持農業適用新技術、高效新品種、種養新模式的科技攻關,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高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培育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二是要支持科技培訓。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和青年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運用先進適用技術的能力,為傾力建設現代農業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對關鍵性農業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農作物病蟲害、動物疫病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以及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和強制性檢驗等,財政要安排一定工作經費,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多元化服務體系的科技推廣模式。
4.整合支農資金。一是圍繞統一、高效、便民的目標,大力拓展財政投入、社會捐助等籌措渠道,多元籌資。二是整合各系統、各部門的資金、政策、信息等資源,提高支農資金運行效率,形成工作合力。三是整合財政支農資金,規范支農項目,力避財政資金“撒胡椒面”,保證支農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
5.積極落實地方配套資金來源,增加對支農生產、發展農業科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資金投入比重。同時,通過改進支農資金投放形式,減少資金撥付的中間環節,加強對資金的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果。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財政局)
責任編輯:湯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