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勇 王麗
該文分析了商業銀行開展中小企業授信業務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并從轉變經營觀念、完善組織機構、加強人力資源配置、產品和服務創新角度提出完善商業銀行發展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的策略,促進中小企業授信業務健康、全面、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銀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的大力發展,優質大客戶直接融資渠道不斷拓寬,融資成本不斷降低,商業銀行傳統的壘大戶的營銷模式面臨嚴峻考驗和巨大沖擊。由此,各商業銀行均將發展中小企業金融業務作為戰略轉型的重點任務,中小企業業務已成為銀行競爭熱點和新的利潤增長點。然而,商業銀行開展中小企業授信業務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商業銀行開展中小企業授信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是困擾銀行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發展的首要問題,可以說是造成目前市場資金過剩、銀行惜貸和企業資金缺乏并存的主要原因。目前,多數中小企業還沒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出于各種原因財務數據普遍失真。中小企業對其自身風險暴露、收益狀況等有關信息掌握比銀行更加全面。如果其不嚴格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使貸款人無法獲得準確全面的信息,將使銀行無法做出準確決策,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發生。
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很多中小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償債能力較差、抗風險能力較低,一旦國際經濟形勢發生重要變化或國內經濟發生波動,很多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就會出現較大的困難,應收賬款回籠資金減少,賬期變長,加劇了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
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抵押和擔保等緩釋工具。在對無法得到貸款的中小企業的調查表明,抵押物不足是最重要的原因。
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成本較高。中小企業數量多,類別復雜,貸款需求規模小、頻率高、成本大、管理難,對客戶經理而言,花同樣的精力,做大公司授信,一筆貸款可能就是幾個億、十幾個億,而要做中小企業,可能需要做十幾家甚至幾十家,公司客戶經理敘作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的積極性不高。
商業銀行發展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的策略
轉變經營觀念,積極實施公司業務轉型。發展中小企業授信業務,銀行一般處于比較強勢地位,融資利率有較高的風險“溢價”,能給銀行帶來良好收益;能對中小企業有效開展交叉銷售,促進信用卡、基金、理財等個人金融業務發展;另外,中小企業數量較多,行業分布廣泛,可有效降低商業銀行對單一客戶、行業的授信集中度,分散信貸風險。因此,必須從戰略上認識到發展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的重要意義,轉變各級管理者和廣大員工的經營觀念,積極開發中小企業客戶群,優化客戶結構,實現公司業務的盡快轉型。
完善組織機構,建設中小企業客戶經理隊伍。目前,各商業銀行總行及一級分行已普遍成立中小企業業務部,但是支行一級并未單獨設置,而是由公司業務部主管。由于支行公司業務部主要承擔大公司客戶的維護和拓展工作,因此在支行有必要成立中小企業部門或者設立專業團隊,負責中小企業業務發展。同時在基層網點需要配備專職的中小企業客戶經理隊伍,負責客戶關系的維護和拓展。
優化業務流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具有“小、急、頻”的特點,客觀上要求商業銀行應采取有別于大公司的授信模式,在信用評級方面,不僅要看企業的財務硬指標,更要重視企業主要股東和高管人員的信用狀況、道德操守、社會關系以及企業上下游等信息;不僅要注重企業經營和財務狀況分析,也要重視對企業的實地考察。
細分客戶,持續產品和服務創新。如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其成長的不同階段開發出不同的標準化產品,引進保險和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增信,對于優質的高科技企業可以憑借其信用發放免抵押免擔保貸款。針對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具有穩定現金流的服務型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安裝POS機控制企業現金流的手段,為企業發放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對于具有穩定銷售業績的企業可以通過保理公司提供回購擔保等手段,創新擔保方式,解決缺乏抵押品的困難。針對貿易型中小企業現金流、物流、信息流三者匹配度高的特點,利用產品組合創新授信方案。
加強客戶關系管理,防范風險,提高綜合收益。針對中小企業授信業務中的成本和風險,一方面在利率定價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建立更富有彈性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讓收益能夠全面覆蓋風險。另一方面,通過創新營銷和服務模式加以解決。包括與客戶維護長期密切的聯系,充分獲取中小企業的內部信息,用持續服務中的盈利來降低信貸成本。可以通過開展交叉銷售,如為企業員工代發薪、為企業主辦理白金信用卡等,增加綜合收益,及時預警客戶經營中的發生風險。利用客戶之間的信任關系可以采取聯保聯貸的方式,利用客戶的組合降低貸款風險。還可以通過開展如當地政府科委、中小企業協會等優質渠道營銷及供應鏈融資等創新營銷模式進一步降低授信成本,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規模。
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由于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綜合收益較高,因此應當優先確保中小企業信貸的規模,確保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為了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放款,應當適當放寬風險容忍度,在對客戶經理考核時,實行“盡職免責”原則,以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