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華 邱亮
摘 要:當前語文作業的現狀不盡如人意。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改變現狀,樹立正確的觀念——樹立作業中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生動成長。
關鍵詞:語文;作業布置;主體意識
當前語文作業的現狀不盡如人意。一是全由教師布置,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積極性不高,作業效果可想而知;二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不管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統一作業內容及作業量。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改變現狀,樹立正確的觀念——樹立作業中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生動成長。
一、作業要有不同層次的要求
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尊重每一個學生,但這并不是提倡教育上的平均主義和“一刀切”。我們應當承認學生間存在的差異,并在布置作業時考慮到這一點。在中高年級,中下等生除抄寫生字詞外,還可自抄一些易錯的常用字,難度大的作業可允許少做或不做;優等生可以自己選擇抄生字詞,多做些靈活性的作業。再如,自學作業,中下等生可只要求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思考課文大意等;而對優等生還可增加圍繞中心體會重點詞語、欣賞評析佳詞妙句、分析寫作特點等。這樣,通過分層次的作業,讓A類學生“吃得飽”,B類學生“跳一跳,夠得著”,C類學生“低起點,小坡度”“消化得了”。
此外,學生的作業還可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作業面向全體學生,重在鞏固基本知識,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選做作業面向A類和部分B類學生,重在培養運用和創新能力,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較高要求。如,《月光曲》課后習題2: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景色,哪些是聯想?摘錄課文中寫聯想的句子。這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選做題①:自寫1~2句聯想句子;選做題②:模仿課文第9自然段,寫一段由物或事引起的聯想。這樣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樂意完成,并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中下等生就不會把作業當成苦差事,學習的心境也就好多了。
二、注意作業的趣味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這就告訴我們作業的設計不能是單一的、機械的、枯燥乏味的。如,詞語的練習,《我家門前的柿子樹》有一個由反義詞組成的“大洞小眼”,我讓學生再找一些類似的詞語:鋪天蓋地、里應外合、柳暗花明……教學《記金華雙龍洞》時,讓學生給游客畫一張導游圖,要求體現每一處景點的特色;教學《詹天佑》時,讓學生通過畫圖理解“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中部鑿井法”;又如,指導學生觀察《偉大的友誼》一文中的插圖,我布置了思考作業:你知道這圖上誰是馬克思?誰是恩格斯?學生說:“坐著的是馬克思,躺著的是恩格斯。”“還有別的方法介紹嗎?”學生說:“左邊的是馬克思,右邊的是恩格斯。”“打蝴蝶結領帶的是馬克思,打普通領帶的是恩格斯。”“頭發比較白的那位是馬克思,另一位是恩格斯。”然后小結:“我們觀察介紹圖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姿勢、方位、服飾、外貌特征,以后我們就是要這樣仔細有序地觀察每一幅插圖。”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領悟了觀察插圖的方法,提高了表達能力。又如,學了《凡卡》時,讓學生想象續寫片段:《爺爺收到信后》或《信退回后……》,學生對這類想象作業很感興趣,效果自然理想。
三、加閱讀類作業
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加快了,知識量在成倍地增長,要想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就必須加大知識量的吸收與儲備。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媒體傳遞的信息非常量大,正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加以引導。
1.每日新聞交流
語文課前或早自修時,花3~5分鐘,小組“開火車”說新聞,內容自選,以說為主,也可以議議。一周完了,評“最佳播音員”“最佳評論員”。這是融聽、看、記、說為一體的訓練,同時培養了看新聞、聽廣播、讀報紙的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閱讀能力和認識能力。
2.搜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語、古詩
辦法按學號輪流,每天由一名學生將搜集到的內容在上課前抄在黑板左角或小黑板上,由這位學生講解并帶著大家朗讀。大家輪流,四、五十天才輪到一次,誰的負擔也不重,但大家每天都能學到一句名言,或一條格言,或一首古詩,日久天長,潛移默化,陶情怡性,促進了課本知識的學習。實踐證明,這項作業學生完成得很認真。每個學生都想當個稱職的小老師,就得前一天到處查閱,自己先學,不懂還得請教。不然,明天就會出洋相。因此班里不少學生養成了愛讀書、愛去書店的好習慣。
3.堅持兩周一次的借書制度
我結合課文內容向圖書室借書,如,教學《我和獅子》一課前,先讓學生閱讀《野生的愛兒莎》,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一生獻給她的事業的,增強對此類課文學習的親切感,如,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時,看《安徒生童話選》。學了《江姐》時,看《在烈火中永生》。有的要求摘錄好詞佳句,有的要求寫讀后感……其主旨是讓學生擴大閱讀量,從根本上豐富其語文素養,同時也提高了寫作能力。
學生就在這豐富多彩的課外“作業”中得到提高的,他們知識面越廣,學習起來也就越輕松。他們在自由閱讀的寬廣天地里,興趣盎然地學、看、讀、背,感受人類文化精品的熏陶,這是多么有意義、有價值的育人工程啊!
參考文獻:
[1][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 江西省萍師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