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萍
摘 要:為了幫助學生克服懼怕心理,教師應從自主感受、自主表現、自主評改三個環節著手,堅持從內容入手,強調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突出學生在作文過程中的自主活動,使作文過程成為充滿友情與激情的學習過程。
關鍵詞:自主作文;自主感受;自主表現;自主評改
一、自主感受
自主感受是指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分析、思考、體驗認識多姿多彩的客觀世界。
感受什么?這是學生心目中的老大難。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要指導學生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喚起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的情感,誘發對寫作對象的熱愛,激發寫作的熱情,發現寫作素材。筆者認為,一是感受大自然中奇妙無窮的美及投身其間的樂趣。二是感受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感受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和友愛。三是在閱讀中將自己融入文中,身臨其境,體驗文章作者的愛憎情感。
怎樣感受?一是教方法。二是教途徑。即通過聽、看、想,用全部感情去體驗,從而把感受的客觀存在轉化為作文材料。學生是作文的主人,就必須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動地去捕捉、攝取生活中的相關信息,培養他們對周圍世界的敏銳、細致的觀察力,養成勤于觀察、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的習慣,抓住機遇,捕捉靈感,培養思維的靈敏性和流暢性,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實踐,在實踐中積累、感悟。
二、自主表現
1.強調真實協調
在進行口頭交流時,教師要著意營造寬松的環境、和諧的氣氛。學生只有在無拘無束的狀態中,才會講出真實的感受。當學生說到興奮處,不可輕易打斷,因為往往最有新意的獨特感受就在這滔滔不絕中閃現出來。
2.指導點撥得當
例如,讓學生寫《我的媽媽》這類常寫的作文時,倘若對學生的估計太高,讓學生在弄清寫作要求后,就動筆作文,其結果要么千篇一律,單純寫人物的外貌、年齡等,要么不知所云,無話可寫。如果從學生知識水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能接受的事例做出導引,這樣一引,學生的話題就自然引出來了。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作文,可謂是水到渠成了。
3.積累多,發揮強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問題:學生腦子里有,卻寫不出來。正所謂茶壺里煮餃子——肚子里有卻倒不出來,欲吐難言。作文寫得簡短直白,言詞模糊,枯燥無味,詞不達意,甚至一句話翻來覆去地寫。習作中,令師生都有一種悶得慌的感覺。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學生缺乏深厚的語言功底,教師在加強生活積累的同時,忽視了語言的積累。祖國語言文字是博大精深、瑰麗多彩的,要想寫好作文,重視語言的積淀是十分必要的。
三、自主評改
評改,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評、互評,并在評改過程中批評、欣賞自己的習作,體會作文過程與成功的喜悅,弄清缺憾所在,明確修改方向。
1.評改的過程是幫助學生提高認識、進一步進行情感體驗、深化意象的過程
教師在指導學生評改前,一定要瀏覽全體學生的習作,大致了解習作中優缺點的共性和個性,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有的放矢。
2.評改過程中注意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不可自以為是
學生的習作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教師在指導評改時,要注意把握分寸,客觀對待每一個學生,深入下去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感與想法,真誠地保護他們的創新意識,不可隨意“扔掉”任何一個學生的勞動成果。
(作者單位 河南省永城市第二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