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璇
在人們的生活被現代科技不斷地改變形式,提升質量的局勢下,環境問題也愈演愈烈,發展的同時沒有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其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出了深刻的論述,為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在總結以往各個時期人與自然的關系演變史的基礎上,對自己所處時代自然受到漠視和遭到破壞及由此所造成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作了深刻的論述。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類社會存在著,它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存在物,是人類的母體,人屬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作為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對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賴性。恩格斯說,“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這說明,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前提。
馬克思也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自然是人類的無機身體——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類軀體而言。‘人類依靠自然生活意味著自然是他的軀體,如果他要活著,他就必須保持與它不斷交流;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聯系,僅意味著自然和它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這進一步指出,人類對自然界來說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是人的無機的身體。
由此可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與自然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自然界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是人類生活和社會歷史運動的前提和基礎;人類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為人的生存、發展和享受提供資料,“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所以人的實踐活動就要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
人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以后,仍然離不開自然界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本質。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還是社會存在物,人區別于動物的特質就在于:人具有能動的自由自覺性和社會實踐性。
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勢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標。”“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則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這說明動物只繁衍其自身的物種,只生產它和幼仔肉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而人的生產不僅表現為自身的繁衍,還表現為自由自覺地再生產整個自然界。人的實踐活動使人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人的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主觀能動性使人不但能夠積極地適應自然,還能通過認識和改變自然而支配自然,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為自己的目的服務。
然而,無論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多大,人的實踐活動始終離不開自然界。因為實踐是人能動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馬克思說,“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自然界為人類的實踐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可能。實踐也是自在世界向人類世界轉化的基礎。
實踐是人與自然分化和統一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是一種以實踐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對象性關系。
一方面,實踐是人與自然分化的基礎。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征,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征。”這表明,人的“類本質”、“類特征”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表現這種“類特征”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物質生產的勞動實踐。實踐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分化的基礎。另一方面,在實踐的基礎上,人與自然的達到辯證統一。馬克思認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以勞動為基礎的實踐,而實踐必須與自然環境相結合。這就使得實踐從基源上將人與自然結合起來,成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和實踐活動客體的自然界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統一。
在實踐的過程中,自然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同人發生關系,人類在實踐生產中通過對人與自然的物質、能量的交換,把自然這個無機的身體部分地變成了自己有機的身體,維系和延伸著人類的物理存在。同時,人通過實踐活動作用于自然界,自然又從各個方面優化證實主體的發展水平與能力,沒有人的存在,自然界就會回到原始狀態。馬克思認為,現實中的自然界,首先是與人類主體處于對象性關系中的自然界,不具備這種對象性關系的自然界只能是抽象的自然界。“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但是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虛構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因此,雖然自然具有先在性和客觀性,與人無關的、孤立存在的自然界則是毫無意義的存在。在物質生產實踐的活動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然的客觀規律必須達到統一,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歷史才能向前發展。
生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和社會問題,在生態問題中,人與自然的矛盾是關鍵,馬克思主義全面深入的分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我們更合理和有效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指明了方向。它啟示我們人類不僅要根據自身的需要改造自然,而且要根據自然的發展規律來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建設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休戚相關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良好,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定會穩定協調地向前邁進,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也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