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該文研究針對傳統的學校網球教學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暗示法”并通過12周的教學實驗進行分析研究,實驗結果表明:暗示教學法和傳統的網球教學方法相比,二者在教學效果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暗示教學法和傳統的網球教學方法相比,二者在完成達標任務上不存在顯著性差。暗示教學法和傳統的網球教學方法相比,實驗組學生的技術評定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暗示教學法可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降低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困擾。暗示教學法和傳統的網球教學方法相比,“暗示法”能使初學者養成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有利于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本實驗選取西安體育學院二年級運動訓練系2個網球普修班30人為實驗對象。
研究方法。分組實驗法:對照組15人,實驗組15人;
實驗場地:西安體育學院網球場;
實驗時間:2012年9月~2013年1月。
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3次課傳授正反手基本技術動作,以徒手揮拍和熟悉球性練習為主,教師對動作進行講解和示范,然后逐個指導和改正。實驗組與對照組相同。
4~6次課以多球練習和徒手揮拍為主,教師交代練習的重點、難點。對照組進行常規練習。實驗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自己的問題按先前編好的暗示語進行自我暗示,以達到改進自己錯誤動作的目的。
7~9次課讓學生自己總結自己打好與打不好的原因,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問題對自己進行暗示。練習依然以多球練習為主。
10~11次課學生拋開暗示進行練習。因為當技術動作達到一定程度時,不需要要進行太多暗示,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自我暗示的時機是當多球練習乏味時,動作完不成時,幫助完成,改進動作的一種手段。
12次課對學生進行技術與達標的考核,將實驗組與對照組打亂。請三位老師對學生考核成績進行打分。施加因素效應評價指標可分為兩個方面:底線抽球技評;底線抽球達標。
暗示只是訓練的一種輔助手段,離開訓練談暗示作用是不切合實際的。所以進行暗示教學的同時依舊保證課的練習密度和生理負荷與對照組基本相同。對第4次和第8次課的練習密度和生理負荷進行測試,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相同。
在第12次課對學生的達標、技術進行測試。測試內容為底線正手和雙手反拍,由老師隔網送多球(12個)具體評分標準見表1、表2。
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實驗前針對暗示的特點與條件進行的深入的研究,盡量為受試者提供良好的教學條件,根據暗示的特點有目的的進行教學。使學生可以在一個愉快和諧的氣氛內學習。
本次共有30人參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5人,采用隨機分組的形式,30名同學實驗前均無網球訓練經歷。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實驗組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加以暗示教學。通過12個星期的教學,對其底線達標與技術進行考核,考核將原有的班級學生名單打亂。然后取其平均成績,將所得數據加以統計分析后呈現。
實驗組與對照組達標成績的數理統計分析
在起初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場地的限制以及學生的身體素質基礎較差,加之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網球,只是從電視上或互聯網看過比賽,對網球的理解是膚淺和片面的,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前三次課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主要以身體素質訓練和熟悉球性練習以及講解技術要點難點為主。從第四次課開始對實驗組施加暗示因素的影響,首先犯的最多的錯誤是用手臂甩球,發力完全出現了錯誤,我就安排他們在腦海里默念“轉身”這樣一來通過暗示語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提示,改變了以往學生把積極性與熱情全部熱中在球上,卻忘記了該如何去打球。之后也出現拍面沒有垂直、身體重心高、引拍慢、腳步遲等毛病,隨之都通過暗示語進行提示。通過一些積極鼓勵性的語言和動作對學生進行暗示,可以使課堂氣氛更融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由上表可知,實驗組與對照組達標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值>0.05說明加以暗示教學同樣能夠很好的完成達標任務。但與實驗當初所期望的會出現顯著差異的情況不符,就其具體原因是考核過程中技術相對不好的同學同樣可以把球打到場地內,只不過是擊球的動作不好或不對,有的同學用力打,動作流暢自如,也有的同學輕輕的磕過去,也同樣符合達標的要求。雖然結果是相同的,但過程卻是不同的。這一點從技術評定的打分上不難看出。
實驗組與對照組技評成績的數理統計分析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技術評定這一重要環節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加以暗示教學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技術。在平時教學中也可以清楚的發現,這些學生能夠針對自己的暗示語言進行練習,達到了不錯的效果。擊球點相對穩定,能夠更好的處理好人球關系,在動作的外觀以及內在的技術細節都要好于對照組的學生。由于暗示是針對擊球動作細節與重點設計的,在這一點上確實取得了成效。教師應做總體指導,然后針對個人情況提出問題所在或由同學監督,逐漸改掉毛病。在教師的指導和同學的提示下對自己進行暗示,這樣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更加積極主動,是以教師導學,學生自己進行練習,大大的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更容易改掉錯誤,得到滿足,體驗網球帶給自己的樂趣。正因如此,他們對技術的掌握明顯好于對照組。
結論與建議
本文研究針對傳統的學校網球教學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暗示法”并通過12周的教學實驗進行分析研究,實驗結果表明:
暗示教學法和傳統的網球教學方法相比,二者在教學效果上
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學生同樣能很好的完成達標任務;實驗組學生的技術評定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降低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困擾;“暗示法”能使初學者養成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有利于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建議:我國正處于教育改革時期,新的教學方法的使用與實施至關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由于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教學場地條件(網球場地緊張),時間安排(時間安排過于緊湊),器材(球拍與球的質量不好,不易培養球感)等。希望在今后的實際應用中得到不斷的改進與完善。建議高校加大對網球教學的投資,提高對網球教學的重視程度。
運用暗示教學法進行體育(網球)教學與常規教學方法存在顯著性差異。希望本研究能為高校網球教學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大學生對網球運動的興趣很濃,但對其了解甚少,希望高校內(間)能多開展網球比賽,加強學生對網球的了解,使學生學有所用。
影響暗示的因素除了受到課堂教學方法的影響,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