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學東
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從事基礎教育的廣大歷史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正在苦苦的摸索著,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改革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不斷嘗試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手段。新課程倡導個體個性化的知識生成方式,旨在扭轉過度關注“知識傳授”為特征的教學局面,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重要的抓手,以便尊重學生學習方式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新性作為基本信條,從而重新構建了教、學、師生關系等概念。
要在教學中滲透“自主探究與合作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式”,我認為要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重新審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貫徹“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的教學思想,使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研究者、設計者、引領者和學生主動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倡導一種新型教學關系、師生關系,即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合作、互動的關系,學生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將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qū)W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和“資源人”轉變。從課堂教學評價來看,課堂教學也逐漸由注意對教師教的評價轉變到關注學生學的狀況。讓學生多發(fā)言,為此我在教學中除了采用上面的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對所給問題思考后回答外還采用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進行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互相啟發(fā),互相學習,加深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并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筆者認為:看學生課堂教學中參與狀況如何,有五看:看學生參與主動性如何;看學生參與的深度、廣度如何;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交往情況;看智力活動情況;看學生發(fā)展情況(包括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
教師與教材的關系問題
新課程使我們明白教材只是一種資源,并不需要我們照本宣科,但也不等于我們就可以天馬行空,完全棄之不顧。教師要在準確解讀課程標準和《學科指導意見》的基礎上,以專題為單位,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卣吓c構建,設計新的教學方案,并在實踐探索中實現(xiàn)對教材的超越,以促進新課程的有效實施。教師在備課中認真鉆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師唯教材是從,教材是怎么講,我就怎么教。這已越來越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了。這就引出在當今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的問題的討論。
事實上:教師應該是用教材教,把教材當作是一種工具。教師不應是教材的奴隸,而應該成為教材的主人。“讓學生依據(jù)有關史料,通過獨立思考,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產(chǎn)生個人質(zhì)疑,認識和判斷,得出相關的歷史結論”這是《新課程標準》所強調(diào)的歷史教育目的。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需要學生能經(jīng)常運用思辨學習法來提高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思辨的課堂,拓展思路,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
如講到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時,太平天國占領武漢后,決定下一步進軍方向時,領導集團曾發(fā)生爭論,有人主張北上,直搗北京,有人主張東下,直取金陵,據(jù)為根本。結果,太平軍長驅(qū)東下,只用28天時間,進軍600公里,攻下南京,建為首都。你認為太平軍定都天京的決策是否正確?請結合教材中<<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發(fā)表你的看法。觀點的補充,能讓學生突破傳統(tǒng)的觀點,開闊思路,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
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性與動態(tài)生成性的關系
新課改背景下,“用教材教”又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準確解讀課程標準和《學科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立足于學生的認知與發(fā)展,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思維、真實體驗、感悟深度,將課程與教學整合,為學生創(chuàng)設可以探究過程的、富有個性的和主動發(fā)展的學習平臺。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希望將自己課前精心設計的教案能順利執(zhí)行下來,以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節(jié)外生枝,把完成教學任務作為課堂教學優(yōu)劣的一個標準,甚至包括學生所回答問題的答案都要與自己預設的一樣才好。事實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課堂上的情況是千變?nèi)f化的,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況。這就是課堂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的問題,教師要關于處理課堂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的問題: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的關系問題
電教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相比,具有直觀生動,形象逼真,容量大,具有聲、光、形、色再現(xiàn)的特點,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感官潛能。但是新課程實施后,人們把太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學手段的改變上,越來越多的人青睞小組討論,認為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越來越多地人認為新課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體上課。因此一種誤區(qū)便悄然產(chǎn)生:小組討論+多媒體=新課程改革,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區(qū)。事實上,現(xiàn)在有些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分組討論僅僅是一種形式,能解決多少問題,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師要求在三分鐘內(nèi)分四人小組討論一個問題,能討論出什么東西?)有的多媒體課件純粹是新課改的一個外衣。
那么新課程改革中歷史課堂教學,到底有哪些教學手段?哪些教學手段是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教學手段?我認為沒有一個統(tǒng)一答案。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一切應由你的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來定,以有利于教學目標實現(xiàn)來定。現(xiàn)代教學手段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可以并舉。我認為一堂好課,既有標準又沒有標準,更重要的是要能跳出標準。一堂好的歷史課概括起來:要抓好四個實。
一要充實:要有內(nèi)容,要有效率,內(nèi)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多方面啟迪。二要豐實:不要把課當作是按導好的戲一樣來演,而不管底下的反應,一開幕就知道結尾,象記流水帳一樣。三要平實:就是不要只圖熱鬧的形式,要平常實在,花樣太多可能會使學生不知所云,重難點不突出,四要真實:要處理好完美與真實的關系,真實的課應該有遺憾,遺憾往往反映出真實。
歷史,是一門使人明智的學問。學習歷史是要通過歷史教學的活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智慧,進而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發(fā)展。這是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同時也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學奮斗的目標。我們應不斷探索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把握教育脈搏,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