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強 邢軍 陶學恒
摘要: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是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針對計算機本科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利用實際項目案例進行項目研發或訓練,在項目賣施過程中按照“教師指導、以老帶新、全程跟蹤”的方針進行指導、跟蹤,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達到均衡發展。
關鍵詞:項目訓練;IT人才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協作能力;以老帶新;全程跟蹤
1.國內IT人才培養現狀
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信息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作為信息產業核心的軟件產業同樣得到了大力發展。大連市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起步較早,已經發展為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按照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9月視察大連高新技術園區軟件園時提出的“大連軟件產業要爭做中國第一、世界第一”的目標,這幾年大連市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以年均近70%的速度高速增長,目前已經成為大連市的支柱產業之一,正在朝著成為全球軟件與服務外包新領軍城市的方向努力建設。
IT產業的迅猛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資源。IT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高等院校。截至2010年,全國設有計算機本科專業的普通高校共有526所。這些學校按照既定的教育大綱進行人才培養,每年本科生在校生達到40萬人,每年畢業生達到10萬人。
另一方面,我國近幾年IT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日顯突出。根據我國軟件產業發展規劃,我國IT人才缺口約為每年50萬人,并且這個缺口還在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據統計,大連市每年軟件人才缺口達1萬人以上,甚至超過了整個大連高校IT類專業畢業生的人數。
作為企業,公司希望招聘到能夠直接或者經過短期培訓就可以很快進入工作狀態的畢業生;作為畢業生,希望能夠找到合適的本行業的工作單位順利就業。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IT企業及各大外包服務企業人才缺口比較大,招不到合適的員工;而許多IT及相關專業畢業生卻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就業困難,有的甚至根本不找本行業方面的工作。究其原因,是畢業生工程實踐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職業綜合素養與用人單位對人才能力要求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偏差。
2.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2.1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
正常的軟件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型,即大量的程序員、適量的系統分析師和系統設計師、少量的系統架構師。但我國高校所培養的IT人才中有80%左右是按照系統設計師進行培養的。同時,由于實踐訓練不足,又使這些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比較有限。
2.2專業知識陳舊
高等院校是我國IT人才培養的最主要的力量。各院校IT人才的培養方案絕大部分是參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的《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制定的,培養方案雷同。另外,IT行業中應用的技術發展非常迅速,其技術更新速度基本以年為單位,甚至以月為單位。但是,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培養方案的更新根本無法跟上這樣的更新速度,教師的知識儲備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更新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才需求與供應無法接軌,導致學生就業受阻。
2.3工程實踐經驗缺乏
IT公司招聘員工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員工的工程實踐能力。但是,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都缺乏工程實踐能力。這一方面源于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足,另一方面源于絕大多數畢業生在學習期間沒有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在畢業設計階段又沒有得到足夠的工程實踐能力鍛煉機會。
2.4綜合素質不完善
IT人才不僅僅是程序員,而是具有職業發展潛力的高素質人才。李未院士也曾提出,提高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應圍繞“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向創新”的方針。一名優秀的IT人才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素質,還必須有較高的職業素養。由國內最大的IT人才服務中心和國內權威心理研究機構共同完成的“IT從業人員心理特征研究報告”顯示,IT從業人員應具備12種職業素質,根據重要性進行排序,依次為溝通能力、團隊合作、學習能力、責任感、問題解決能力、誠信、主動性、理解能力、應變能力、抗挫抗壓能力、踏實和大局觀。可見,一名優秀的IT人才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素質,還必須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這些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不僅依靠一套教學計劃、一組課程,而且需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過程中各方面的作用,以便把能力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針對高校畢業生在實踐、溝通、團隊協作能力上與就業單位需求之間存在的偏差,如何使學生的各項基本素質能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得以鍛煉、提高,并得到就業單位認可,是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大連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需求,深化改革實踐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方法,探索并實施了以“校企合作、內外結合”為特征的實踐教學模式。
3.項目訓練模式的應用
在IT人才培養過程中,采用項目訓練模式,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綜合素質。在大連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用于項目訓練模式的項目主要來源于3個方面:一是按照課程群設計的、既相互獨立又可靈活組合的專題訓練;二是各個教師團隊所研發的實際項目;三是與企業合作開設的項目實訓,如CSTP職業訓練基地和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所提供的校企合作實訓平臺。
3.1具體做法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只要有項目訓練環節,我們都按照“教師指導、以老帶新、全程跟蹤”的指導方針對整個項目訓練過程進行指導、跟蹤,以便隨時掌握學生對于項目需求、小組成員溝通、相互協作、項目規劃等方面的情況。在實施過程中,根據項目來源的不同,具體做法也略微有所差異。
1)教師指導。
教師是學生實踐環節的組織者、規劃者和督促者。項目訓練是否能夠達到如期效果,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無論項目來源是什么,教師都要做好項目指導工作,主要工作包括3方面的內容。
一是進行項目需求的分析與總結。教師幫助學生整理清楚項目的目的、意義、具體功能需求、數據需求,確保需求理解的準確性,并對學生撰寫的需求分析報告進行提問、審核。
二是協助小組成員進行任務分工、系統結構設計、制定研發進度計劃。項目小組成立后,教師需要根據項目中各模塊任務量的多少、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實際能力,協助小組成員完成任務分工,并與小組成員討論系統結構的合理性,最后對小組成員撰寫的系統設計說明書進行審核。
三是進行技術指導。在這個環節中,由于一個教師很難掌握或者涉獵學生在項目研發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我們采用整體指導的模式進行指導,即由多名不同方向的教師組成一個團隊,同時,聘請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負責對項目小組的技術指導。
2)以老帶新。
以老帶新,就是讓高年級的學生帶領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學習與項目研發。
在課程、技術學習上,主要采用“以課程外內容為主,以課程內知識輔導為輔”的方式。我們讓二年級的學生帶領一年級的學生進行學習,讓三年級的學生帶領二年級的學生進行學習,并讓二、三年級的學生定期討論(一般是每周一次)前一階段的學習效果、疑問以及遇到的技術問題,并對所做工作進行總結,讓參與自主學習的所有負責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并了解其他同學的學習內容,以便于大家相互學習。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以老帶新的方式主要應用于實際項目的研發,參與研發的學生以三、四年級為主,二年級為輔。在研發過程中,教師主要負責三、四年級學生的指導,二年級學生則由項目小組中三、四年級學生進行指導,教師只負責對他們的工作內容進行定期檢查和個別指導。
3)全程跟蹤。
全程跟蹤指的是對學生學習效果、項目進度的檢查。無論是在以老帶新的課程中,技術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具體的項目實施過程中,抑或是項目實訓或專題訓練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項目進展情況,都不能完全依賴于項目小組的負責人,教師需要適時地進行檢查,起到督促作用。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高年級學生定時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態、進度、效果,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指導;在專題訓練、項目實訓以及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對項目小組以及各成員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定期檢查。尤其是在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定期檢查是保證項目順利的基本手段之一。項目小組每完成一個或幾個功能,教師都需要對界面、功能實現、異常處理等方面進行檢查,以保證所實現的功能與用戶需求一致,在技術上沒有常見漏洞存在。
3.2實際效果
項目訓練模式以及“教師指導、以老帶新、全程跟蹤”指導方針的應用,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提高。僅2011年和2012年,大連工業大學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在參加本專業相關科技競賽中的獲獎數量達到近30項,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項(其中省級項目2項),打破了以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低迷和被動局面。與此同時,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明顯地提高,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一些實際項目的開發工作。例如,大連工業大學目前已經投入運行的監考任務管理系統、圖書館網站、大學生科技創新網、調串課管理系統、四六級網絡報名暨成績查詢系統等都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各年級學生合作開發完成的。
4.結語
IT人才培養過程中,項目訓練模式的應用確實提高了很多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已經形成了比較良好的學習氛圍。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數量的不足使我們不能很好地對各項目小組進行有效的檢查,渾水摸魚的現象仍然存在;同時,實際項目以及項目案例的不足,也造成了多個項目小組完成同一個項目的情況。在項目訓練的過程中,如何設計合適的項目案例、調動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將各門課程所學知識能夠融合貫通,應用于實際項目研發中,仍然是IT人才培養中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星,振興大潮涌風順正揚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大連考察紀實[N],遼寧日報,2007-09-15(A1).
[2]李未,關于提高計算機本科教育質量的幾點思考[J],計算機教育,2010(1):8-10.
[3]王小銀,計算機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專輯):184-186.
[4]郭銀章,曾建潮,地方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13):6-9.
[5]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教育與培訓委員會,高等院校IT人才職業素質教育勢在必行[J],計算機教育,2009(增刊1):42-45.
[6]東方標準人才服務有限公司,中國IT從業人員心理特征研究報告[R],廣州:華南師范大學人才測評研究所,2007.
[7]姚春龍,于曉強,唐曉君。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1(3):164-165.
(見習編輯:劉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