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病毒性腹瀉也稱黏膜炎。該病屬黃病毒科瘟疫病毒屬。大多數是隱性或輕度不易覺察的感染, 急性感染以發熱、厭食、鼻漏、咳嗽、腹瀉、消瘦、白細胞減少、消化道黏膜發炎糜爛及淋巴組織顯著損害為特征。
一、臨床癥狀
急性病牛突然發病,體溫升高到40~42 ℃,僅持續2~3天,隨后下降。有的還表現第二次體溫升高,隨著體溫的升高,白細胞減少,持續1~6天,繼而又有白細胞數量增多。病牛厭食,鼻漏,流涎,呼氣惡臭,通常在口內黏膜損壞之后便發生嚴重腹瀉,初始是水瀉,而后帶有黏液和血,有些病例常有蹄葉炎及趾間皮膚糜爛壞死,導致跛行。
慢性病牛發熱癥狀不明顯, 體溫稍微高于正常體溫,一般不腹瀉 , 最明顯的癥狀是鼻鏡上糜爛, 眼有分泌物, 齒齦發炎, 蹄葉發炎, 趾間皮膚糜爛壞死。
感染此病的牛通常在7~14天或直至康復期間出現嚴重的免疫抑制,其間對繼發感染非常敏感,在有害菌(如巴氏桿菌、昏睡嗜血桿菌、霉形體等)存在時很易引發繼發病癥,如肺炎。
二、診斷
在嚴重暴發流行時,預防與治療本病可根據其發病史、癥狀及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不過出現臨床癥狀和病變的病牛不足50%,大多數病牛僅呈現亞臨床感染或輕微感染,診斷具有一定困難,最終的確診均須依賴病毒的分離鑒定和血清學檢查。
三、預防
1. 鑒定并淘汰持續性感染的病牛。因為持續性感染的病牛通過分泌物向體外持續排毒,若不淘汰會擴大病情。
2.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確需購牛時應避免購入未經檢疫的牛,這樣能有效降低引入該病毒的危險。
3. 用滅活苗進行充分免疫,初始免疫至少需要2次,間隔30天,以確保產生足夠的免疫力。
四、治療
1. 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保護胃腸黏膜。
2. 應用收斂止瀉強心補液,也可縮短恢復期,減少損失。
3. 可用抗生素類和磺胺類藥物,如舒它林(強效頭孢)+五毒通滅+碳酸氫鈉靜注,痢倍靈(牛羊三效)肌注。
(山東 吳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