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獨話、秦艽、防風、川芎各 18 克,當歸、熟地、白芍、黨參各 20 克,桂枝 15 克,黃芪 30 克,牛膝 9 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除濕。
主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侵擾而成痹證。肢體關節酸麻疼痛,時輕時重,伸展不利,喜溫惡寒,腰膝酸軟無力,面色少華,氣短心悸,乏力自汗,舌質淡,脈沉弱或沉細。
加減:疼痛明顯加細辛 5 克;大便溏,食少,腹脹,加茯苓、白術各15 克;畏寒甚,加附子 15 克。
2.生石膏 40 克,羌活、獨活各 12 克,防風 10 克,生地 20 克,秦艽、當歸、川芎、赤芍、白芷各 15 克,細辛5克,蒼術 30克。
功效:清熱養血,祛風除濕。
主治:夾有里熱的風寒濕痹。各關節疼痛較劇烈,甚至筋脈拘攣,運動時加重;五心煩熱,便秘尿赤,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加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加熟地20 克,白芍 30 克;便秘,加大黃 8~10 克;關節腫脹甚,加薏苡仁 20 克,萆蘚 15 克;筋脈牽引拘急而疼痛加白芍至50~70 克,甘草 10~15 克。
3.牛膝、地龍、羌活、秦艽、桃仁、香附、當歸、蒼術、黃柏、紅花各 15 克,川芎 10 克,黃芪 20 克。
功效:養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關節和肌肉疼痛長久不愈,疼痛如針扎,關節變形,或皮下結節紅斑,顏色紫暗,脈沉澀。
加減:疼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各 12 克。
4.地龍50 克,雷公藤 、白芍各40 克,薏苡仁60 克,穿山甲、蒼術各30 克,黃柏、知母各15克,牛膝 18克,萆蘚、茯苓各20克,甘草 10克。
功效:利濕清熱,舒筋活絡。
主治:濕熱傷筋之痹證。以肢體酸痛或筋脈掣痛為主,步履艱難,口渴不欲飲,手足心熱,尿黃濁,脈緩有力或滑數,舌苔黃膩或白膩。
加減:筋脈抽掣痛甚,重用白芍 50~80克;伴腰酸背痛膝軟無力者,加枸杞、菟絲子、熟地各20 克。
5.炙川烏、麻黃各15 克,赤芍、桂枝、白術、茯苓各 20 克,黃芪 25 克,干姜、甘草各10 克。
功效:祛寒除濕,溫經通絡。
主治:寒濕痹癥。肢體關節肌肉疼痛,以腰和下肢明顯,遇冷則痛劇,得熱則痛緩,痛處寒冷,沉重感明顯。脈弦緊,舌苔白,以及婦女白帶清稀,月經延期;男子少腹涼,陰囊潮濕。
加減:病程持久,皮膚不潤,舌質紫暗,加雞血藤 30 克,薏苡仁 20 克;白帶多量大加桑螵蛸、龍骨各20 克,小茴香 15克;若伴心悸、氣短,頭暈者,麻黃用量減至 5克。
6.蒼術、黃柏、桂枝、防己、天南星、桃仁、紅花各 15 克,威靈仙、龍膽草、羌活、川芎各 12 克。
功效:清熱化瘀,祛濕化痰,活血通絡。
主治:濕熱痰瘀阻致痹,癥見關節肌肉腫脹疼痛,纏綿不愈,關節變形,皮下結節紅斑色紫暗,或肢體疼痛如錐刺,夜間發熱,口干不欲飲,尿黃赤,舌胖有齒痕或舌質紫暗,苔白或白膩,脈弦數。
7.蘄蛇、當歸、淫羊藿、秦艽各15 克,蜈蚣 2 條,全蝎、蘇木各 10 克,土鱉蟲 5 克,穿山甲 8 克,熟地黃 25 克。
功效:搜風活血通絡,補腎壯骨。
主治:關節變形嚴重,手足趾呈梭形,疼痛如錐剌,嚴重者運動功能喪失;或肌肉萎縮,皮膚枯燥,舌質暗,有瘀斑或瘀點,脈沉細或沉澀。
8.生石膏、金銀花各60克,防己、萆蘚、桂枝各 20 克,薏苡仁30克,秦艽 、黃柏、蒼術、木通各15克。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祛濕。
主治:風濕熱痹。癥見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灼熱紅腫;肌膚紅斑或伴發熱、出汗、口渴,心煩,尿黃赤等,舌質紅,苔白或黃,脈滑數。
加減:有惡寒、發熱、頭痛等表證,加麻黃 10克;小便短赤,加滑石、澤瀉、竹葉各 15 克;有紅斑結節,加牡丹皮、赤芍各 15 克,生地 20 克;關節積液較多,加茯苓 25 克,豬苓 15 克。
9.當歸 25 克,蒼術、黃柏、黃芩、知母、防風、羌活、澤瀉、茵陳、苦參、豬苓各 15 克,甘草 10 克。
功效:清熱利濕,疏經通絡。
主治:肌肉關節濕熱蘊積,肢節紅腫,風濕結節硬痛紅腫,或紅斑癢甚,伴周身沉重,口渴不欲飲,尿黃,胸悶心煩,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加減:病程較久,紅斑紫暗,舌質暗者,加桃仁、紅花各 15 克,雞血藤 30 克;紅斑結節明顯者,加丹皮、赤芍各20 克,生地黃 25 克。
10.白芍 20 克,黃芪 60 克,甘草 10 克,生姜 3 片,大棗 5 枚,牛膝、桃仁、紅花、桂枝各15 克。
功效:益氣和中,活血通絡。
主治:氣虛而致痹。癥見肢體酸軟疼痛、無力,手足麻木、有蟻走感,氣短汗出,舌質淡,脈緩、弱。
(廣西 唐崇茂)